唯识宗概要——读书笔记一

一、缘起
当时印度中观独大,空说过盛,有些陷入偏空、顽空。为当机,无着回过头来讲有,强调不空。
二、祖师
无着、世亲、玄奘
三、所依经论
《瑜伽师地论》《唯识十三颂》《解深密经》《成唯识论》《分别瑜伽论》摄大乘论》《成唯识论述记》
四、纲要
- 戒定慧三学
戒:瑜伽四重戒(特色)
定:五重唯识观
慧:三慧,闻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
五、基本教理
1、宇宙的组成——五位百法
- 第一位(8):心法
眼、耳、鼻、舌、身(非恒非审)
意识(审而非恒)
末那识(亦审亦恒)
阿赖耶识(恒而不审)
作用:
能藏。对前七识而言。所有八识种子都藏在这里。
所藏。对第六识而言。
执藏。对第七识而言。第七识总是抓住第八识不放,作为自内我,“我的”。
性质:无记性
- 第二位(51):心所有法
遍行法、别境法、善法、烦恼法、随烦恼法、不定法
- 第三位(11):色法
五根:眼耳鼻舌身
对境: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处所摄色(意识的对象:极略色、极迥色、受所引色、定所生色、遍计所起色)
- 第四位(24):心不相应行法
得、命根、众同分、异生性、名身、句身、文身、生、住、老、无常、流转、定异、相应、势速、次第、时、方、数、和合性、不和合性、无想定、灭尽定、无想报
- 第五位(6):无为法(在法得本体上它不起作用而形成的法,定中无色界所现)
虚空无为、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不动灭无为、想受灭无为、真如无为
2、宇宙怎么变现出来的——三能变
- 变的本体:八位演员,通过三步工作完成
初能变:
主要演员:阿赖耶识(舞台、物料)
作用:为宇宙大舞台准备三种原材料——种子、根身、器界
二能变:
主要演员:第七末那识(导演、总机关)
作用:在第八识无分别心中搞了个开关,开关一个方向向“有我”开,一个方向向“无我”开,本体本来是不动水不流的。往“有我”开时,第七识抓住八识中的原材料种子、根身、器界,把它们输送到有我方。
三能变:
主要演员:第六意识(演员)
作用:
(1)接受第七识的指挥。
(2)自身起境的作用,能分别、了别。
(3)俱起意识,和前五识协同运作。
(4)独头意识,单起作用。
- 变的手段:
(1)因缘变:因果自然界等变化,比如花开花落春夏秋冬
(2)分别变:人我高下美丑等。
- 变的表现:因能变、果能变,结为等流果、异熟过。
- 变的核心:种子
种子不仅是原材料,更是原动力,是变的牵引力。特别是业种子(异熟习气),会成为业报(异熟果)。
- 变的关键:第七识开关
假设往“无我”方向开,变出来的魔术便是初果、一来果,乃至把八个演员都改造过来,成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成所作智……那它演出的世界是光明的,在智慧中作为。
3、种子详说
种子是潜在的能量,发动现行变成识。
- 种子的分类:名言种子、业种子
- 来源(三种说法):
本有、现行熏成、本有+熏成
- 繁殖方式(四类):
种子生现行、现行生种子、种子生种子、现行生现行。
- 种子的特点:
刹那生刹那灭、果俱有、恒随转、性决定、待众缘(因缘——两法相生、等无间缘——两法相让、所缘缘——两法相待、增上缘——两法相助)、引自果
4、四分三类境
- 四分:相分、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
相分:所攀援的对象。
见分:能想、能看、能听的识的作用。
自证分:证明见分所见相分是准确的。
证自证分:证明自证分对相分、见分的证明是准确的。
- 三类境:性境、独影境、带质境
三境举例:想象中的(独影),现前的(性境),回忆的(带质)
- 对应三性:遍计所执性(分别性)、依他起性(依他性)、圆成实性(真实性)
5、五重唯识观(行门)
在有了六妙门的基础上修。
- 第一重:谴虚存实观
去掉遍计所执,留下依他起性和圆成实性
- 第二重:舍滥留纯观(排除色法)
在依他起中,从四分里头把相分去掉,留下依他起的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
- 第三重:舍末归本观(排除心不相应行法)
把见分(末)归到自证分(本)里。
- 第四重:隐劣显胜观(排除51个心所有法,突出心王)
把自证分隐掉,把证自证分突出。
- 第五重:谴相证性观
把所有相排除完,剩下圆成实性。即一实相印。
6、两种流派
(1)法相
从万法边入手,弄清万法的相,最后归于一识。即由博反约,由万而一,是法相。
(2)唯识
从一识边入手,由一识到万法,是唯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