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奈、梵高与现代艺术大师展3 杜尚的《帽架》与更多现当代画作
(接上篇)这次展览有很多现当代不同流派的艺术作品,图1是被誉为现代艺术之父的达达主义代表人物、试验艺术先驱、法国艺术家马塞尔·杜尚创作于1964(1917)年的代表作《帽架》(介绍中是如此写的,也许创作于1917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但这件作品是1964年版)。达达主义兴起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因战争颠覆、摧毁了欧洲旧有社会和文化秩序而产生。达达主义者认为,战争的灾难与崇尚强权的理性主义思维逻辑有关,只有通过反理性的、无政府的策略和唤醒人们内心直觉的方式才能拯救社会。因此,该流派用虚无主义的态度表达对荒谬的感受,多表现出反战、反传统、反美学的痕迹。

这件《帽架》是杜尚的现成品艺术之作,把生活中常见的帽架悬挂于半空中,介绍中说其在灯光下投射出像章鱼的影子,但我觉得这个角度更像6条腿的蜘蛛。重要的不是物件本身,而是艺术家选中的日常用品在空间变化后,主题与视角也随之改变,器物的实用含义在新的标题和语境下已然消失。杜尚试图用这种打破日常用品和艺术品的界限和认知的角度来引发“到底什么是艺术”的思考。 我觉得这种达达主义的现成品艺术有些像装置艺术,只是比装置艺术更简约、更原初,也许它启发了装置艺术。《帽架》年代久远,落满了灰尘

在今天看来,它不仅有杜尚最初所追求的那种效果,还多了一层因漫长岁月所致的年代感,从而使它传达出的意义更为丰富,也许这是杜尚当时没想到的。当时《帽架》是一件先锋的作品,但如今它成为了一件回望艺术发展史的见证。 形而上画派代表人物、意大利画家乔治·德·基里柯1924年创作的纸板油画《赫克托耳与安德洛玛刻》。

这是我第二次看到这幅画,在去年世纪坛的“百年无极——西方现当代艺术大师作品展”上,看到过同样来自意大利国家现当代美术馆的另一个版本——创作于1931年的布面油画《赫克托耳与安德洛玛刻》。两个版本人物姿势基本相同,只不过这幅右侧的人物穿上了古典长袍(1931年版两个人物都是短打扮,身体都是由各种几何形状构成),衣服有种古希腊雕像《萨莫色雷斯的胜利偶像》般的飘逸感。1931年版的背景很简单,这幅背景则更为精彩丰富。 这幅画来自荷马史诗《伊利亚特》,表现的是赫克托耳上战场前妻子安德洛玛刻对其劝阻的情景。画家把两个人物都抽象成没有面孔、没有表情的几何形状。左侧人物两脚之间还有一个三角形。左下角是象征着战争的士兵与战马,右侧则是中世纪风格的城堡,充满了不同时空的交错感(画中人物为古希腊时期的),似在真实与非真实之间,背景色是一片幽暗的深绿。通过相差7年的两个版本对比,可以看出画家在“形而上”(作者为形而上画派创始人之一)领域走得越来越远,1931年版的背景已经没有了战马和城堡,右侧人物也没有了古典的长袍,身体变为和左侧人物一样的几何形状。观看画家不同时期的同一幅作品,能领略到其绘画思想和艺术脉络的不断发展。这是我首次看到不同年代的同一绘画作品(以前看过不同年代的同一个装置艺术,相差不大),希望以后能看到更多。 上幅画《赫克托耳与安德洛玛刻》的作者、意大利画家乔治·德·基里柯1948年创作的布面油画《穿黑色服装的自画像》。

基里柯的创作往往将想象与日常事物融合在一起,带来一种清晰而奇特的矛盾感和沉寂感,画面中始终带有古典倾向。在这幅1948年的自画像中,他把自己画成了身着古典服装、一手拿着手套、一手持剑的形象。整个画面以冷色为主,与他皱眉审视的表情十分相配。这幅画为写实风格,不再是“形而上”的几何形状和超时空的背景。也许这是他心中的自己,一个面目清晰(上幅画的人物没有面孔和表情)、活在现代、以超现实风格绘画的古典骑士。 意大利画家朱塞佩·卡波格罗西1967年创作的布面油画《表面600》。

这幅画更加抽象,已经没有任何人物和背景,完全变成了各种图像,而且只用了红黑两色,接近平面设计的视觉效果。上一篇品鉴梵高和莫奈画作时曾说过,油画一定要现场看,因为能看出画家的每一笔,每一步创作。这不仅适用于现实主义和印象派画作,也适用于这种抽象画作。虽然远看是同一颜色,但仔细看,画家开始曾有很多构思,比如曾画过一个十字(下图中部),然后又用黑色盖住了。

如果看书上的印刷版,无法捕捉到这些细节,画面使用多种色彩时更是如此,印刷版反应不出每一笔的颜色,也反应不出底色中夹杂的其他颜色,这在本次展出的梵高画作《阿尔勒妇女(吉努夫人肖像)》上有明显体现,人物的头发、衣服上都带有绿色,印刷版则表现不出这些细节。 意大利未来主义画家贾科莫·巴拉1928年创作的布面油画《生命之箭》。

这幅画带有鲜明的立体主义风格,是画家创作中期受毕加索等人影响后的代表性作品,画中的平面色块被处理成菱形、三角形等几何形状。色彩明亮夺目,以浅色为主。画中曲折贯穿着一只明黄色、刻度清晰的长尺。还有一条黑白相间的蛇,但只有蛇身,两端都没有蛇头,蛇身扭曲的样子很像双螺旋。画面呈现的是一片密林,左上角有三道明亮的光线照入。虽然用抽象的手法表现,但整幅画构图严谨,非常规整。画名为《生命之箭》,茂密的植物显示出生命力,画面右上方的三角形让人联想到“生命之箭”的箭头。 同为明黄色的画框四边用意大利文书写了不同的词汇:野心勃勃的爱情、思维之箭、对抗陷阱和理想主义艺术,这四个词很有深意,也提示出画作的主题,介绍文字说画中的木尺象征着几何学,即科学与思辨的开端;蛇则象征了邪恶、诱惑,也表现出人类与陷阱的博弈与对抗。画框本身也是作品的一部分,尤其是它的颜色和画中尺子的颜色一致,似乎是画面的延伸。还是第一次看到这种画框与画面结合的作品。 这次展览还有很多现当代流派的先锋艺术,所涉流派多达十几种,内容十分丰富。在今年所看的两场798遇见博物馆的展览中(为春天的“雕撰的辉煌——法国卢浮宫版画工坊收藏展”和夏季的“遇见古埃及 木乃伊文物特展”)都发现过展牌的明显错误,这次也不例外,而且更加明显。展览对展出的所有流派都做了介绍,并且标出了代表画作,“形而上”画派代表作是上图乔治·德·基里柯创作的《赫克托耳与安德洛玛刻》。

然而“象征主义”画派的代表作也用了这幅画

“形而上”画派和“象征主义”画派存在的年代并不相同,所以不可能一幅画同时属于两个不同时期的画派,是“象征主义”画派的介绍错用了这幅画。像上次一样,看完展览时和前台的工作人员说明了这一点。 除了这个错误之外,这次展览其他方面都很好,不管是充满意境的《睡莲》实景布置,还是类型、流派丰富、质量极高的展品,还是梵高的生平介绍视频和莫奈的艺术介绍以及《睡莲》创作影像实录(我用手机录下了这两段视频,很有保留价值)。虽然总共只有50余幅画,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50多幅画涵盖了一百多年来欧洲艺术(尤其是意大利艺术,这次展品全部来自意大利国家现当代美术馆)走过的历史。最重要的一点,是这次展出的基本都是油画,上文曾提到,油画最好现场看,因为能看到很多画家构思和创作的步骤与细节,这是在其他颜料绘画或书上的印刷品种看不出来的,这份细腻、这份每一笔的深入只有从现场的原画上能表现出来,非常值得仔细探究和回味。对这次展览十分满意(除了上文提到的那一处错误),展览一直持续到10月22号。期待798遇见博物馆下次高品质的展览,期待再次与艺术在这里相遇。
© 本文版权归 夏日旋律summer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