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有剑,不斩苍蝇
20230930 @ WUHAN
9月的最后一日,武汉,小雨。
南方的秋日与北方终究是有所不同,潮热与阴雨交织着,不似北方那般清爽,自然,这几日里,难见太阳。
微博上一个词条,莫名地,在这样一个似乎不合时宜的的节点,登上了热搜。
大部分人已经见完了此生的最后一面
词条的内容,据说是来自于东野圭吾的《盛夏的方程式》,“我们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的是,大部分人和你已经见完了此生的最后一面了。”(严谨点讲,我并未在这本书中检索到这一句,但书中所讲述的,是如此这般的故事)
彼时,我刚刚与一位多年未见的同学“会晤”完,才在湖北省图书馆的沙发上坐定小憩。遂颇多感慨,跨越两座城市的两人,若再未有地域上相逢的机缘,亦无相见的冲动,或许此生,彼此都只能躺在彼此的通讯录和朋友圈里,遥相祝福,各自安好罢。
分别的那一刻,互相道了珍重,也说出了“再联系”的话语。但想想,下一次的会面,会近在咫尺,还是遥遥无期,我想,的确,大概率会是后者吧。
应对「负反馈」
暂停更新了一周多的时间。每天打开电脑的第一页,总是会自动弹出写作用的Ulysses的界面,仿佛时刻在提醒着自己,这一页上,由数个小标题构成的这一期选题,该落实、该写定了。
这一次拖延的根源,源自于一位线下朋友部分程度上的「否定」。其中,取关和几字评判,“双重打击”。说来也是自己有过多的“执念”,对于自己相对在意的朋友,其言论,尤其是相对负面的说辞,总会在内心深处,催生自我怀疑的种子。
于是,老生常谈的那两个问题,又一次抛到了我的跟前,一个问题在问自己,究竟是继续写自己随感随想的内容,还是把自己更文的选题“垂直化”或者“工具化”?另一个问题,你怎么应对,你喜欢的人群不喜欢你的文笔这件事?
我在不同的情境里,思考这两个问题,总会得出来不同的答案。
我想,没有任何一个创作者,不希望自己的作品被更多的人所同理、喜欢和认可。所以,当我写一篇文章,哪怕只是被一些寥寥无几的读者看到,收获一个小小的点赞,我都会认为,这一篇文章,写得有意趣,我也会因此而受到鼓舞和激励。「正反馈」的作用,往往是潜移默化但又是效力无穷的;相反,「负反馈」的作用,则是即时而猛烈的。
说到底,一篇文字,是否能够吸引更多的读者,能否为更多的人群提供任意维度上的价值,只有被更多的人所看到,才能得出真正可供参考的结论。这个世界上有 70 亿人口,就算与你同频的人,只有万分之一,也有 70 万人,而你只需要能深度链接其中的 1000 人,便足以得到更加具有参考意义和价值的信息。
所以,这几日的思索里,不断往复着这样一种思考,便是如何抵达那 1000 人的“彼岸”。当然,在尝试一些方法,只是还需时日待以观察,尚未获得真正有效的结论。
博客的搁浅
2021年7月30日,我发表了一篇文章《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怎样搭建了一个博客网站?》。
为什么会做这样一件事情?部分程度上,是因为彼时还在留学的我,读到了Nat Elison博客中关于建立自己的 IP——或者说内容影响力的几篇文章。那时的自己,觉得拥有一个自己的网站,写一些自己的内容,是一件非常酷的事情。当然,另外一个维度上,内容是需要时间去开拓、挖掘和深耕的,我也相信,当自己写的内容,被更多的人看到、认同,觉得有参考价值的时候,自然而然我们也会获得不同意义上的回报,也包括金钱上。只是,这是一个相对漫长的历程,且会面对到许多的不定之数。
但它的路径,已经被证明,是可被“模仿”、可被执行的。为什么这么说呢?我开始了解Nat,是从“也谈钱”的公众号中了解,也因此拓展看到了另外两名中国的数字游民的博主,Jarod 和 Natalia。但无论是他们四个人中的哪一个,其实都是通过内容的抓手——即「杠杆」,来为他人创造价值,为自己建立个人影响力和“护城河”。若以通识意义上的“成功”来衡量他们四人的职业发展和个人影响力的话,或许只有 Nat 是真正意义上,收获了规模化的商业利益的:不光他的个人博客网站访问量排名前列,而且他还在过程中,开发了数个品牌,包括 SEO、茶、男性健康等几乎互相不搭边的领域。
所以,开通这个博客网站,是基于自己对于“梦想”的可视化和可行性的探索,进行的一种尝试。也因为中文的内容,在谷歌搜索中,比例非常之小,我也想看看,自己的文字,能在“世界量级”的互联网海洋中,能泛起怎样的小水花。
网站的搭建,有教程可循,其实并不难。但是网站的更新和运营,还是具有一些技术门槛的。也因为后来回国以后,一些七七八八的网络问题的缘故,包括自己更新放缓了,一年后网站服务器到期,便没有再续上,域名也被收回,这个博客网站即被“封存”了下来。
这个话题再被提及的今天,一方面是自己的内容,一直在持续性地更新,另一方面,也是基于拓展更多读者的需要。虽然个人博客网站,不一定符合国内互联网用户的使用习惯,但或许,我们的眼界,立足长远的同时,也应该尝试着宽阔起来。只是一味局限于公众号的私域里,又不愿妥协或者放弃内容创作上的“偏好”的话,这或许是“开源”的一重可行性手段。
对「深度思考」的思考
前几日,在《跨越时间的对话》里,提及前些天翻到了两年前,留学期间写过的一些文章。那个时候的文章,篇幅都不算短,一篇文章的内容,也比较杂,涵盖了那个特定历史时期,自己对于世界运转规律的认知、理解和看法。再次读来,会发现,尽管很多结论是简单的,但自己探索和思考的过程,是深刻的。
我与朋友说道,其实现在的我,写不出那样自觉有深度的内容了。这跟环境的转换、心理状态的变化以及专注力的减弱,有脱不开的关系;其中,专注力的减弱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而它的变化又与环境和心理状态息息相关。
相对“浮躁”的大环境,叠加了自己“急功近利”的心态,影响了专注力,更带来了焦虑。可以说,这个闭环里,缺少了可以良性运转的机制,自己也距离微信签名中的“知行合一”,越走越远。或者,准确意义上,在“知”的层面上,对于事物本质的求索,也慢慢开始“浮于表面”,“不求甚解”了。
但万事万物,甚至小到回归到自己的本职业务里,想要在做事的层面上,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就势必需要关注于知识与信息的内在逻辑,以及事物发展演变的本质规律。
以往,对于「深度思考」的理解,是“钻研”的意味。回观彼时还能够进入「深度思考」中的自己时,所谓“深度”也包含“宽度”和“广度”。虽然不太记得,那时自己都读过什么样的书籍和文章,但自己的一篇文章里,能集成多个维度的看法,并得出一些结论,可见当时自己在纵向和横向双维度上都有相对「深度」的知识和信息的摄入。
而现在的自己,在「深度思考」这个层面上,是一种显而易见的退步吧。
“将军有剑,不斩苍蝇;欲成大树,莫与草争”,从《骄阳似我》中听到的这两句话,虽不知其具体出处,但其意味,值得时常提醒自己:
自己想要成为什么,自己又该怎样去做。
Stay Tru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