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问题在于活得不纯粹,因而难免陷入一种亘古不变的虚无,亦即耻辱与情欲的僵局。”
这两天变得懒惰,今天又没出门,还好看完了威廉·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
每看一本意识流作品,就多一次确定我不喜欢意识流。目前只除了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
故事是简单的,康普逊一家人,曾经是美国南方有名望的白人,到杰森这一辈就衰落了。
大儿子昆汀气质忧郁,迷恋自己的妹妹小卡,在哈佛上大学时因为妹妹的原因投河自杀。
二儿子杰森是自私而冷血的人,因为妹夫发现了女儿不是亲生的,便和妹妹离婚了,许诺给他银行重要职位的工作也就随之泡汤了,他因此恨妹妹和外甥女,对周围的人态度都很恶劣。
三女儿小卡在十五岁时第一次开始交男朋友,三年后又交了一任男朋友,是大哥昆汀的同学,其人品低劣,怀了他的孩子后,她妈妈怕丢人,很快给她找了个体面的女婿,但婚姻并没有维持多久,从此与家人断绝来往。
小儿子小本是个智力障碍者,只喜欢疼爱自己的姐姐,在姐姐离开后经常吵闹哭泣,有一次追逐邻居家的女孩,被误认为是企图侵犯,因而被阉割了。
小卡的私生女和大舅同名——昆汀,因为在家里不受主持家务的小舅待见,在某天卷着小舅骗来的钱和男朋友逃跑了。
中国人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杰森家里却是一个人一个样。
我喜欢世界单纯得诗意的小本,但他情感脆太弱令人吃不消。还喜欢忧郁得深沉的昆汀,但他却被困在错置的情欲里痛苦到自我毁灭。讨厌自私愚蠢的杰森,在这个“傻逼”(文中译词)的眼里,别人都是傻逼;在一个自私鬼的眼里,别人都侵犯了他的利益。
小说的当前时间是1928年,通过四个人物的角度叙述——小卡、昆汀、杰森、佣人,用了意识流的手法串联了从1900年到当时的一些列家庭事件,就像缺块的拼图,又像搅浑的汤汁,还像陌生人的梦境,你好像能拼凑出大概的故事,却很难清楚地知道故事的顺序和细节,有时候能体会到叙述者的感受,但有时候你不知所云,模糊得令人着急又昏沉。
也许意识流对有些人来说是有趣的、具有挑战性的、艺术的,它是解构的技艺。因为生活本就如此。人的意识本就是混沌的,但又因为懒惰和灵性的丧失而喜欢分类以简化事物。如果我们把一天中自己中经历的事和脑海中的所有念头直接输出成文字,那一定是意识流的——不断打破现在的行为和思绪,无规律地回闪到任意的回忆、思绪、情绪和幻想中。
而像我这样无趣的人,更喜欢整顿后的文字,喜欢解释胜过解谜。
但我仍然会偶尔再读一些意识流作品,一来人总是对知名而陌生的东西好奇,二来我相信自己不喜欢的东西里也蕴含着价值,三来我想人的喜好和认知是会变化的。
白天在网络上浪费了太多的时间,写日记的时候已经是十一点了,眼睛干涩。
老公下班回家,给他做了蛋炒饭。
“哇,怎么这么好吃啊。”
“因为里面倾注了我的爱心。”
收拾完,躺下抱着小熊,用kindle看鲁米的《万物生而有翼》,零点就睡了。
早上补完日记,小红书笔记改为清晨发,应该也不错吧。
2023.1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