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6)

点军原来范围不大,却变化颇大。宋初,为夷陵七乡之一;明清,属东湖县崇礼乡;民国属宜昌县第一区。宜昌解放后的1951年,将宜昌县所属第九区的五龙村、安安村划归宜昌市管辖,1958年设立点军公社。1975年,点军区公社所属十里红、梅子溪、塘上、范家湖等大队及蔬菜农科所划归宜昌市。第二年,罗家坝、穆家店、郭家岭、李家河、内口河、紫阳、牛扎坪等大队及柑橘场归宜昌市,原艾家公社所属谭家河大队也划归宜昌市。1984年,联棚乡、长岭乡由宜昌县划入宜昌市。1987年,联棚乡、长岭乡合并,成立联棚乡。2001年,宜昌县撤销,夷陵区设立,原宜昌县土城、桥边、艾家三个乡镇划入点军区。
近些年,点军在路桥建设和房地产开发上突飞猛进,日新月异。拿着旧日的印象去寻觅那些过去的地方就会完全找不到北。光是一条江城大道和点军大道就串联起无数条新马路,交叉路口一色的塔楼林立、绿色植被和没多少人流量的超市商铺,恍惚之中似曾相识却又陌生得很。
不过,从虎周公路拐上土(城)三(斗坪)公路倒是熟悉的很,毕竟今年早春二月我们刚来过。现在被称为S287公路的原土三公路在民国就是一骡马路,1979年修筑成可以通行汽车的公路;2016-2022年间,老旧的土三公路进行了升级换代,使得原来崎岖不平的碎石山路变成了较为平坦的柏油路。从土城开始,公路步步向上。时而在山脊盘旋,时而在山腰绕行,到了“一览众山小”的时候,就到了那个三岔路口。
三叉口在土三公路的至高点,左边叉路通往省级乡村旅游示点落步埫村,往西北拐一点就到了望洲坪村。那栋顺着分叉公路的形状修成倒八字形的土木结构的老土砖房子依然默默地竖立在路口,默默地看着从几辆车上下来的人对着那两边延伸有七八间房指手画脚,感慨万千。在人民公社时期,这一大栋土墙屋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粮食仓库,现在基本荒芜,只有居中的那家小卖部还在坚守。现在倒象是一个地标建筑。
即便是有丰富的想象,也绝不会想到几个月以后自己会又一次站到市级文保单位杨家淌老屋的堂屋里。上次来春寒料峭,这一次烈日当头;上一次那位老农妇有些淡然、司空见惯地望着我们,这一次变得热情,可以回答提问,还会问我们“烤不烤火”。不过还是刚从外地回来的那位大爷显得更主动,他纠正说,场坝边的展牌介绍,说杨家淌老屋有200多年历史,可是少写了上百年历史。随行的当地文史专家和他争议,老人说出山上有墓碑可以证明这一点。
在当地村领导带领下,几辆车就在青山绿水中转来转去,后来停在一处正在修复的老民居群前堆满砂石料的场坝上。那是好几排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干打垒土墙房,从堂屋到卧室,从火笼到储藏室,不是修旧如旧,而是进行了必要的改进,最显著的就是屋顶的薄瓦换成了更结实耐用的水泥瓦。很稀罕的看见了当地村民还在用极原始的木制“马杈”搬运预制砖,一次可载重一两百斤。
天气有些炎热,联合调研组的成员都戴上村里提供的草帽,去看那绿意依然的桂花树,去看那传奇的“多子寨”,去走那长长的风雨亭,去感受远离城市、到处鸟语花香的田园风光。最有趣的就是在午餐准备中的空隙,在高岩村委会的会议室里临时召开的座谈会。没有瓶装水,一人一杯茶,这是会议新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