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精读作品70篇|《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精读作品68篇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精读作品70篇
(八)规定精读的作品共70篇。每篇精读作品的具体考核要求是:
1.《蒹葭》
(1)领会诗中主人公对“伊人”的痴情追求与追求未得的无限惆怅相互交织的情感内容。
(2)分析诗中关于蒹葭、白露、秋水等景物的描写对表现人物情感活动的作用。
(3)说明诗中“在水一方”境界意在言外的特点。
(4)简析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及其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
2.《氓》
(1)识记本篇是弃妇的怨诗。
(2)领会此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男女不平等的婚烟制度对女子的压迫与损害。
(3)分析女主人公的形象,在与女主人公的对比中把握“氓”的性格特征。
(4)说明诗中所用的比兴手法及其喻义。
3.《郑伯克段于鄢》
(1)领会故事反映了礼崩乐坏的社会趋势与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
(2)识记郑伯克段于鄢的大致经过。
(3)分析郑伯以及姜氏、共叔段的形象。
(4)说明“春秋笔法”的含义及其在本文中的体现。
4.《鲁仲连义不帝秦》
(1)领会“鲁仲连义不帝秦”的具体内容。
(2)概括鲁仲连的性格特征。
(3)分析鲁仲连批驳辛垣衍的过程。
(4)举例说明鲁仲连举史实为例的论说方法。
5.《侍坐》
(1)识记本文的内容是孔子与学生一起讨论抱负志趣,这是一种教育方式。
(2)分析文中的孔子形象及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人的个性。
(3)说明曾皙的回答得到孔子赞赏的原因。
6.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1)说明孟子“仁政”主张的主要内容,并作评价。
(2)分析孟子对齐宣王宣称仁政时善于因势利导、循循善诱的过程
(3)说明文中所用的比喻及其喻义。
7.荀子《劝学》
(1)说明荀子所谈学习的重要作用。
(2)领会荀子倡导的学习态度。
(3)评价荀子提倡的学习方法。
(4)说明文中所用的比喻及其喻义。
8.屈原《离骚》(节选)
(1)领会《离骚》节选部分丰富的思想内容和展现的作者品格。
(2)简析《离骚》的浪漫主义艺术风格。
(3)具体分析此诗运用的象征手法,说明其表现的深刻意蕴
9.李斯《谏逐客书》
(1)领会本文的写作缘由及其针对性。
(2)评价李斯认为逐客错误的主要理由。
(3)具体分析本文正反对比、利害并举的论证方法。
10.贾谊《过秦论》(上)
(1)领会本文在大量历史事实基础上得出结论的特点及其效果。
(2)分析文中所用排比和对偶的手法。
(3)说明本文运用对比的特点。
11.司马迁《项羽本纪》(节选)
(1)识记钜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的主要情节。
(2)分析项羽性格的多面性。
(3)具体分析本文刻画人物的艺术方法。
(4)识记本文中形成的成语及其含义。
12.班固《苏武传》(节选)
(1)分析苏武形象,其坚强的个性、崇高的气节和热爱祖国等主要特征。
(2)分析文中剪裁得法、善于以对比手法刻画人物的特点。
(3)领会卫律、李陵两人思想情感的差异。
13.《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并序)
(1)概括这首叙事诗的主要情节,简要说明其“双线推进”的结构方式。
(2)领会此诗通过焦、刘二人的婚姻悲剧,控诉了宗法礼教、家长统治的罪恶,歌颂青年男女忠于爱情、要求婚烟爱情自主的思想意义。
(3)以刘兰芝、焦仲卿、焦母、刘兄为例,分析以人物对话刻画人物性格的特点。
(4)简析“兰芝辞别”与“太守迎亲”两处描写对刻画人物、烘托悲刷主题的作用。
14.《迢迢牵牛星》
(1)领会此诗是借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写人间的相思离别之情。
(2)具体分析诗中的六处叠字对描写物态、表达情思所起的作用。
15.曹操《短歌行》
(1)说明作者感慨人生短暂的主要原因是担忧功业无成。
(2)领会此诗表达了诗人渴望招纳贤才、建功立业、安定天下的思想感情。
(3)说明作者引用《诗经》成句表达的深意。
(4)简析诗中比兴手法的运用及其喻义。
16.王粲《七哀诗》(西京乱无象)
(1)识记此诗的时代背景。
(2)分析“饥妇弃子”描写的深刻意义。
(3)领会末四句用典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7.王桑《登楼赋》
(1)识记本篇是抒情小赋。
(2)领会作者抒发了思念故乡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感情。
(3)简析赋中各个段落之间思想内容上的联系及情景相生的特点。
(4)举例说明赋中所用典故的含义和作用。
18.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
(1)识记此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首七言诗。
(2)分析诗中塑造的女子形象
(3)说明诗中景物描写对烘托人物情感的作用。
19.曹植《赠白马王彪》(并序)
(1)识记此诗的写作背景。
(2)领会此诗内容在抒写兄弟生离死别之悲外,还有对受朝廷猜忌、压迫的强烈怨愤之情。
(3)说明第三章中“鸱枭”、“豺狼”、“苍蝇”等的喻义。
(4)分析第二、第四两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5)简析此诗辘轳体的结构特点。
20.李密《陈情表》
(1)识记本文的写作背景。
(2)分析本文以情动人、以理喻义、委婉得体的陈情思路。
(3)识记本文中形成的成语及其含义。
21.左思《咏史》(郁郁涧底松)
(1)概括此诗主旨:对门阀制度压抑、埋没人才的愤慨不平。
(2)分析“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两句在诗中的表达作用。
(3)领会这首咏史诗中所用的史实。
(4)说明诗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22.陶渊明《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
(1)识记这是一首田园诗。
(2)领会诗人远离官场污浊、回归纯朴田园的由衷欣喜。
(3)分析此诗描写田园风光的艺术特色。
(4)说明诗中所用比喻及其喻义。
23.陶渊明《咏荆轲》
(1)识记这是一首咏史诗。
(2)分析荆轲报答知己、不畏强暴、慷慨赴义的侠义精神。
(3)说明诗中易水饯别对渲染气氛,烘托主旨的作用。
(4)简析此诗风格豪放悲壮,但与平谈的格调有相通之处的特点。
24.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
(1)识记本篇属抒情小赋。
(2)说明诗人“归去来兮”的原因
(3)分析陶渊明归隐的意义和他的思想境界。
(4)领会“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扶孤松而盘桓”的比兴象征意义。
25.谢灵运《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1)识记这是一首山水诗,描绘了一天游历所见的山水景物。
(2)分析既写山水景物又表达哲理的写作方式。
(3)说明此诗多用对偶的特点。
26、谢跳《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
(1)识记这是一首山水诗。
(2)分析此诗表达的诗人仕与隐矛盾的复杂感情。
(3)说明结尾所用典故的含义。
27.孔稚珪《北山移文》
(1)识记这是一篇骈文。
(2)识记本文的创作背景。
(3)领会本文假托山灵口吻讽刺假隐士贪图官禄的主旨。
(4)举例说明本文对比手法和拟人手法的运用。
28.《西洲曲》
(1)识记此诗情感内容:写江南少女一年四季对情郎的刻骨相思。
(2)分析此诗通过景物变易显示季节更替,从而显示少女一年四季相思绵绵的特点。
(3)说明此诗所用谐音双关、顶针等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29.骆宾王《在狱咏蝉》
(1)识记这是一首咏物诗。
(2)领会此诗借咏蝉寄寓境遇,抒写衷曲。
(3)分析此诗形神兼备、寄托遥深的艺术特色。
30.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1)识记本文属骈文,是一篇赠序。
(2)领会本文每一段都扣合题目且层层转进的结构特点。
(3)领会作者自抒怀抱的两个方面:既有人生无常、命运多舛的怨艾,更有施展才华、报效国家的热情和穷且益坚、积极进取的志气。
(4)简析“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两句的特点及其在全段景物描写中的作用。
(5)归纳本文用大量典故所表达的种种思想感情。
31.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1)识记此诗写作背景,及诗歌主旨是抒写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伤痛。
(2)领会此诗意境广阔宏大、风格悲壮雄浑的特点。
(3)说明诗人从时间和空间角度表达的深重的人生感喟。
32.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1)领会此诗从对春江花月夜美景的描绘到对字宙和人生的思索,然后表现游子思妇之情的思路。
(2)领会笔调柔婉、满含脉脉温情的抒情特点。
(3)分析月在全诗结构中所起的贯穿作用。
(4)简析此诗画意、哲理、诗情交相融会的艺术特色。
33.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1)概括此诗主旨:表达了作者积极用世的愿望和希望得到援引的迫切心情。
(2)说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两句在诗中的表达作用。
(3)分析此诗托物寓意、巧用比兴的艺术特色。
34.王维《观猎》
(1)分析诗中塑造的将军形象。
(2)说明诗歌从出猎写到猎归的构思特点。
(3)领会“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两句用字的生动精炼。
35.王维《渭川田家》
(1)领会此诗描绘田园风光,表达了诗人厌恶官场而欲归隐田园的思想感情。
(2)分析“归”字在全篇中的深意。
(3)说明全诗所用的白描艺术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36.李颀《送陈章甫》
(1)分析诗中陈章甫的形象。
(2)领会写送别的六句诗表达的深意。
(3)说明诗人在诗中流露的心情。
37.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
(1)识记这是一首边塞诗。
(2)说明诗中所用的互文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3)领会后两句运用历史典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8.李白《蜀道难》
(1)领会此诗三部分的内容:蜀道开辟之难,蜀道跋涉之难,蜀地居留之难。
(2)说明“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诗中三次重复的作用。
(3)分析此诗将奇特的想象、恣意的夸张与有关神话传说糅合为一体的浪漫主义表现特点。
(4)说明此诗句式的灵活多变和语言的奔放恣肆。
39.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1)领会此诗意旨:以记梦为由,借“留别”抒发感慨,表达对光明的渴求、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表现决不“摧眉折腰”的叛逆精神。
(2)说明诗中神仙世界的象征意义。
(3)分析诗中运用想象和夸张手法而形成的浪漫主义风格。
40.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1)领会此诗借饯别以咏怀,抒写受现实压迫而无法实现理想的愁怀。
(2)说明此诗因情感变化、思绪跳跃而形成倏来忽往、续接无端的特点。
(3)简析“弃我去者”两句的内涵。
41.李白《将进酒》
(1)概括此诗主旨:诗人怀才不遇、借酒浇愁, 抒发了忧愤深广的人生感慨。
(2)说明此诗一、二句与三、四句之间的关系。
(3)领会“古来圣贤皆寂寞”、“与尔同销万古愁”中的含义。
(4)分析此诗运用的夸张手法。
42.高适《燕歌行》
(1)识记这是一首边塞诗。
(2)领会此诗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容,涵盖了唐代边塞诗内涵的各个方面。
(3)分析“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两句的意蕴和艺术效果。
(4)说明此诗中笔法多变,节奏不同,修辞多样,达到了内容与声情的和谐统一。
43.杜甫《兵车行》
(1)识记这是一首新题乐府诗。
(2)领会此诗的时代背景及反映现实的创作精神。
(3)分析此诗的思想内容: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4)说明此诗的叙事特色。
44.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1)概括此诗三个部分的内容。
(2)领会诗中表现的作者忧国忧民的炽热情怀。
(3)说明此诗具有的“诗史”特性。
(4)分析“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两句诗的深刻精警。
(5)简析此诗体现的“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45.杜甫《登高》
(1)领会此诗前四句写登高闻见之景象,后四句写登高所生的多层感触。
(2)分析此诗写景俯仰兼顾、动静相衬、意境深远以及通篇对仗的艺术特色。
(3)说明“万里悲秋常作客”两句的丰富内涵。
46.杜甫《又呈吴郎》
(1)领会此诗体现的人道主义情怀。
(2)分析诗歌采用的由小见大、由近及远的艺术表现手法。
(3)简析全诗措辞委婉、入情入理的劝告方式。
47.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1)识记这是一首边塞诗。
(2)领会此诗内容:边塞严酷的环境,将军出师行军的艰辛以及对胜利的预期。
(3)说明诗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4)分析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诗歌节奏特点与乐观精神、英雄气概的联系。
48.韦应物《滁州西涧》
(1)识记此诗是山水诗名篇。
(2)分析此诗写景绘声绘影、动静相衬的特点。
(3)说明“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两句所显现出的忧伤恬淡的胸襟情怀。
49.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1)识记这是一首边塞诗。
(2)概括此诗主旨:抒发戍边将士的思乡怀亲之情。
(3)说明此诗善用比喻、委婉含蓄的艺术特点。
50.韩愈《听颖师弹琴》
(1)识记这是写音乐的名篇。
(2)分析前后两部分的内容及其相互联结关系。
(3)说明此诗运用众多比喻描摹音乐的特色。
51.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1)识记本文的写作背景,领会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是歌颂英雄,弘扬正气,驳斥流言,抨击邪恶,维护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
(2)说明本文议论与叙事并重、两者联系紧密的特点。
(3)分析文中从不同角度批驳对英雄人物的污蔑。
(4)具体分析张巡、许远、南霁云三个人物形象。
(5)举例说明文中细节描写的作用。
52.韩愈《送孟东野序》
(1)识记这是一篇赠序。
(2)领会文章为孟郊怀才不遇抱不平,也寄托了自身不得志的感慨。
(3)领会“不平则鸣”说在文学批评史上承前启后的影响。
(4)分析紧扣“鸣”字组织全文的结构特色。
(5)说明本文句法多样,散句中夹用排句的特点。
53.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1)识记这是一首怀古诗。
(2)概括此诗意旨:借古讽今,警告藩镇割据势力不要依据山川形势划地称王,同时提醒朝廷应居安思危,励精图治,切勿重蹈六朝覆亡的故辙。
(3)分析本诗将西晋与东吴、统一与分裂、古代与当时两相映照的艺术表现手法。
54.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1)识记写作背景,概括此诗主旨:抒发了诗人贬谪遐荒的忧愤与对同道者的怀念。
(2)分析此诗情景交融的特点。
(3)说明“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两句的象征意蕴。
55.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1)识记本文属于山水游记。
(2)领会本文两部分之间以自然的山水之美与作者人格之美相互映照的深刻意蕴。
(3)具体分析文章写景时所用的对比、烘托手法。
56.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
(1)识记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
(2)分析段太尉的性格特征。
(3)简析文中对比、衬托手法的作用。
(4)说明本文记事时打破时间顺序而重新排列的结构特点及其艺术效果。
57.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1)领会本文将传记与寓言熔为一炉,是纪传体的讽喻散文。
(2)概括此文主旨:与民休养生息,不可生事扰民。
(3)分析文中以类比和对比方法说理及其效果。
58.张籍《江南曲》
(1)识记此诗用乐府旧题,在内容上有所创新。
(2)分析作者笔下的江南水乡风光与风情。
(3)说明此诗写景、抒情、议论、叙事相结合的特色。
59.白居易《上阳白发人》
(1)识记这是政治讽喻诗,属于“新乐府”。
(2)领会诗的主旨,以上阳宫白发宫女的悲惨遭遇,揭露封建王朝宫廷妃嫔制度的罪恶。
(3)分析上阳宫女形象。
(4)说明诗歌通俗易懂、平易自然的风格。
60.白居易《长恨歌》
(1)划分诗歌层次,归纳四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2)识记关于此诗主题的几种说法,分析作者写作此诗的主观意图和客观效果。
(3)简析此诗以描写人物的情感活动推动情节发展的特点。
(4)分析李隆基、杨玉环两个人物形象。
(5)说明诗中对偶、排比、顶针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效果。
61.元稹《遣悲怀》(昔日戏言身后意)
(1)识记此诗被誉为悼亡诗的典范。
(2)分析诗中所写四件生活琐事和最后的直抒胸臆。
(3)说明此诗善于选取生活细节的写作特色。
62.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并序)
(1)识记这是一首咏史诗。
(2)领会诗的主旨是借金铜仙人移出汉宫表达对唐王朝的隐忧和自身不遇之悲。
(3)分析全诗结构和意境特点。
63.杜牧《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
(1)识记这是一首咏史诗。
(2)领会作者选取历史事实揭露统治者,并有借古讽今的意图。
(3)分析此诗将“一骑红尘”与“妃子笑”两个意象并置的艺术效果。
64.杜牧《早雁》
(1)识记这是一首咏物诗。
(2)识记这首诗的创作背景。
(3)领会诗人的感情:同情边地人民的遭遇,讽刺朝廷的麻木不仁。
(4)分析诗中运用的比兴象征手法。
65.李商隐《安定城楼》
(1)识记这是一首咏怀诗。
(2)概括此诗的情感内容:抒写有志用世、功成身退的意愿和怀才不遇、抱负成虚的哀伤。
(3)说明诗中所用典故及其作用。
66.李商隐《锦瑟》
(1)识记此诗以锦瑟起兴,实际也是一首无题诗。
(2)领会这是一首作者自伤身世遭际的抒情诗。
(3)说明诗中所用典故的原意及其象征意义
67.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1)领会此词表达的是贵族女子盛年独处的哀怨
(2)分析寓情感于描写之中的艺术手法。
(3)说明“懒”、“弄”、“迟”、“双双金鹧鸪”等词句中蕴含的情思。
68.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
(1)识记作品的写作背景
(2)分析词中准确概括江南风物的特点。
(3)领会“莫”、“须”“只合”等字的含义。
69.杜荀鹤《山中寡妇》
(1)领会此诗的意义在于:通过山中寡妇的悲惨生活,深刻揭露了统治者对人民敲骨
吸髓的残酷剥削。
(2)分析本诗通过鲜明的人物形象和生动的生活场景来反映现实黑暗的特点。
(3)说明诗歌末两句议论对深化主题的作用。
70.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1)识记此词的写作背景,领会此词情感内容是写故国之思、亡国之恨,
(2)说明此词写出了亡国之君的真实情感、深切感触的特点。
(3)分析词中所用比喻的艺术效果。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精读作品68篇
(八)规定精读的作品共68篇。每篇精读作品的具体考核要求是:
1.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1)识记这是一首写离情别绪的词,作者在倾吐离愁中抒发了身世之感。
(2)领会全词围绕“伤离别”来构思的特点,理清其铺叙层次。
(3)说明此词对情景关系的处理,简析下片虚景实写的特点。
(4)具体分析此词运用的白描、点染、转折等手法。
2. 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1)识记这是一首深秋怀人之作,表达离别相思的凄苦。
(2)领会作者采用拟人、对比、反衬、暗示等手法表达相思之苦。
(3)识记“昨夜西风凋碧树”三句被王国维《人间词话》喻为做学问的第一种境界。
3. 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
(1)领会此词通过写旅人的征途感受,表现离恨别愁的情感内容。
(2)说明此词暗用的典故的具体含义。
(3)分析此词以乐景写哀情表达离恨别愁的手法。
4. 欧阳修《秋声赋》
(1)识记这是一篇文赋,以及文赋的体式特征。
(2)领会本文所表现的既追求超脱又带有消极保守成分的复杂思想倾向。
(3)说明本文从多方面描写秋声的特点,以及本文运用的比喻手法。
(4)领会本文主客对话的结构方式,以及骈散结合的语言特色。
5. 欧阳修《朋党论》
(1)领会本文写作的背景,以及文章的针对性。
(2)说明这篇议论文的论述层次。
(3)具体分析本文运用的对比论证方法。
(4)举例说明本文所举史实与文章观点之间的关系。
6. 王安石《桂枝香》(登临送目)
(1)识记这是一首怀古词。
(2)归纳此词的题旨:表现了一位政治家居安思危的眼光和胸怀,以六朝盛衰为抒情背景的现实指向。
(3)领会此词上片风景、下片人事的层次内容。
(4)简析此词意境阔大高远、笔法灵活多变的特色。
7.王安石《祭欧阳文忠公文》
(1)识记这是一篇祭文。
(2)领会作者对欧阳修政治和文学成就的崇高评价,以及表达了深切真挚的悼念之情。
(3)举例说明本文以散句为主又运骈入散的语言特色。
8.苏轼《荔枝叹》
(1)概括此诗通过咏荔枝而讽喻现实的主旨:表现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百姓的深切同情。
(2)识记这是一首七言古诗,理解作品的意思、层次。
(3)具体分析此诗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9.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1)识记这是一首悼亡词,领会悼亡中有身世之感的情感内容。
(2)说明此词以“梦”贯串全篇的结构特点,分清内容层次。
(3)分析此词将自己和亡妻时而合写、时而分写的抒情手法。
(4)举例说明此词情景描写以白描取胜的特色。
10.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
(1)识记这是一首怀古词。
(2)领会此词的主旨及其复杂的情感内容。
(3)说明此词的内容层次。
(4)分析此词运用的“借宾定主”艺术手法。
(5)简析此词豪放与清旷兼而有之的艺术风格。
11.苏轼《前赤壁赋》
(1)识记本文作为文赋的基本特征。
(2)概括本文主旨:表现了作者虽然身处逆境,却能忘却一时得失、力求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并对此作简要评价。
(3)说明本文用主客问答手法表现内心矛盾斗争的创造性构思。
(4)具体分析本文形象性、情感性和哲理性相统一的艺术特点。
12.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
(1)归纳本文题旨:在于阐明作家的生活阅历、胸襟修养对于写作的重要性,认识文章观点对今人为人和写作的启示。
(2)领会本文全以“养气”一意贯串首尾的结构特色,理清内容层次。
(3)说明本文“注意在此、立言在彼”的构思特点,以及表达纡徐婉曲的语言特色。
13.黄庭坚《登快阁》
(1)识记这是一首七言律诗。
(2)领会此诗的情感内容:倾诉了自己失意苦闷与适意忘机互相交杂的心情,透露出对现实景况的不满情绪。
(3)分析此诗写景抒情围绕“快”字生发的构思特点。
(4)举例说明此诗用典、炼字、对仗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14.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1)识记这是一首七夕词。
(2)领会此词运用传统神话题材翻出新意的题旨。
(3)说明此词以议论入词的特点。
(4)分析此词运用的象征手法。
15.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
(1)领会此词在相思闲愁中寄寓了自己华年已逝、不为世用的苦闷。
(2)分析此词以景结情、运用复合之比来抒情的特点。
16.周邦彦《兰陵王》(柳阴直)
(1)领会此词通过写送别抒发羁旅之愁的意旨。
(2)说明此词借柳起兴、抒发怀抱的表现手法。
(3)分析此词长于铺叙、时空转换的特色。
17.李清照《永遇乐》(落日镕金)
(1)识记这是一首节序词。
(2)领会此词抒发的今昔盛衰之感和身世飘零之悲。
(3)分析此词将今昔盛衰对比表现的特点。
(4)说明此词“以寻常语度入音律”的语言特色。
18.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
(1)归纳此词所抒发的愁情的具体内涵。
(2)分析此词层层铺叙的特色,分清其内容层次。
(3)说明此词运用叠字的艺术效果。
(4)简析此词当行本色的语言特点。
19.陈与义《临江仙》(忆昔午桥桥上饮)
(1)识记作品的写作背景,领会作者借回忆往事抒发的吊古伤今怀抱。
(2)领会此词用笔空灵含蓄的特点。
(3)说明此词浑成自然、不假雕饰的语言风格。
20.张元幹《贺新郎》(梦绕神州路)
(1)识记这是一首送别词。
(2)识记此词的写作背景,概括题旨:既表现了对投降派打击抗金志士的悲愤,抒发了慷慨激烈的爱国情怀,也吐露了爱国志士之间的殷殷情谊。
(3)识记这是一首豪放词,说明此词悲壮沉郁的风格特征。
(4)分析词中使事用典和比喻象征手法的运用。
21.陆游《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
(1)概括此诗题旨:回忆抗敌往事,追思英雄业绩,表达了老而弥坚、死而后已的报国情怀。
(2)说明此诗的内容层次。
(3)简析诗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4)具体分析中间两联的意蕴和特色。
22.陆游《沈园》(二首)
(1)识记这是两首悼亡诗,其题旨是表现物是人非的哀伤和对爱人刻骨铭心的思念。
(2)领会这两首诗在内容和情感抒发上互为呼应的关系。
(3)具体分析两首诗运用的借景言情和反衬手法。
23.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
(1)识记这两首属于田园诗。
(2)领会这两首诗浓厚的乡上气息和所表现的季节景物特征。
(3)说明这两首诗语言通俗浅显的特色。
24.杨万里《初入淮河》(两岸舟船各背驰)
(1)概括此诗题旨:表达了对国土被分裂、人民被隔离的沉痛之情。
(2)说明诗中反衬手法的运用。
(3)领会此诗体现的“诚斋体”特色。
25.张孝祥《念奴娇》(洞庭青草)
(1)识记这是一首中秋词。
(2)概括此词题旨:描绘了自然景象的浩渺开阔,表现了作者自我人格的超拔高洁。
(3)分析此词物境与心境相融合的艺术特点。
(4)举例说明词中运用典故、化用前人成句的手法。
26.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1)识记作品的写作背景,领会此词借春愁闺怨所寄托的对国事危殆的忧惧和壮志难酬的悲愤。
(2)说明此词开合跌宕的结构特点。
(3)分析此词中比兴象征手法的具体运用。
27.辛弃疾《贺新郎》(老大那堪说)
(1)领会此词中表现的满腔忠愤之志和报国之意。
(2)分析此词在沉郁中见出豪壮的风格。
(3)说明词中所用典故的含义,理解其句式和押韵方面的特点。
28.辛弃疾《沁园春》(叠嶂西驰)
(1)领会此词表现的作者的非凡胸襟和自我慰藉心理。
(2)分析此词在写景方面主观化的表现特点。
29.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
(1)领会此词小序的含义,概括此词主旨:既谴责了金兵的战争暴行,也表现了作者美好理想遭到打击的心情。
(2)简析此词感慨今昔、曲折见意的总体特点。
(3)具体分析此词以景现情、化景物为情思的手法。
(4)举例说明词中化用的前人诗句的含义和表达作用。
30.姜夔《齐天乐》(庾郎先自吟愁赋)
(1)识记这是一首咏物词。
(2)领会词前小序的含义,体会词作意旨:对玩物丧志的风气表示非议,也流露了内心隐伏的家国之痛。
(3)说明此词章法精粹、组织严密的特点。
(4)具体分析此词刻画精巧、不离不即的特点。
31.史达祖《绮罗香》(做冷欺花)
(1)识记这是一首咏物词。
(2)领会此词借咏春雨抒发惜春念远、故人之思的情感内容。
(3)分析此词体物精工、描写细腻的特点。
(4)举例说明此词句法整炼工巧的特色。
32.刘克庄《贺新郎》(北望神州路)
(1)识记这是一首豪放词,领会其议论化、散文化特点。
(2)概括此词题旨:提出了自己的政治军事见解,谴责朝廷对待抗金义军的错误态度,力主恢复失地,实现报国大业。
(3)归纳此词上、下片的具体内容,领会词中所用历史典故的含义。
33.吴文英《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
(1)识记这是一首悼亡词。领会作者表达的对亡姬的思念之情。
(2)分析此词通过特征性的景物刻画人物形象的侧面描写手法。
34.王沂孙《齐天乐》(一襟余恨宫魂断)
(1)识记这是一首咏物词。
(2)领会此词抒写的南宋遗民沉痛悲凄的家国沦亡之感。
(3)具体分析此词围绕着“蝉”的意象构思、大量使事用典的特色。
35.张炎《解连环》(楚江空晚)
(1)识记这是一首咏物词。
(2)概括此词题旨:写出了四处漂泊的身世之感,寄寓了南宋遗民在亡国以后精神上的巨大痛苦。
(3)分析此词突出孤雁之“孤”、“以意贯串”结构的特点。
(4)说明词中所用典故的含义。
36.谢翱《登西台恸哭记》
(1)概括本文主旨,体会作者表达的对文天祥殉国的悲恸,以及强烈的爱国民族感情。
(2)领会本文以“哭”字为全篇之眼的结构特点。
(3)具体分析文中西台祭文天祥一段,说明其中细节描写、景物描写的作用。
37.元好问《岐阳》
(1)概括此诗的主旨:表达了对国事艰危、人民受难的焦虑,以及对战争的极度厌恶。
(2)分别说明此七言律诗每一联表达的内容。
(3)分析此诗下字用语精警凝重的特色。
38.关汉卿《窦娥冤》(第三折)
(1)领会窦娥思想性格变化对深化作品主题的作用。
(2)具体分析窦娥实现三桩誓愿所包含的思想意义,及其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3)概括窦娥的性格特征。
39.关汉卿《[南吕]一枝花》(不伏老)
(1)领会这个套曲所展现的元代文人的遭遇及其特殊的生活道路。
(2)简析作品中呈现的主人公自我性格特征。
(3)具体分析作品在艺术表现上的主要特点。
40.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
(1)识记《西厢记》的剧情梗概,领会其歌颂纯洁爱情、蔑视功名利禄的思想主题。
(2)概括本折中崔莺莺和张生的性格特征。
(3)具体分析心理描写对塑造莺莺形象的作用。
(4)举例说明本折中几段写景曲词的表现作用。
41.马致远《[双调]夜行船》(秋思)
(1)识记这是散曲中的秋思名篇。
(2)归纳此曲所表现的复杂思想感情,并作简要评价。
(3)领会此曲感情激烈、意象独特、色彩绚丽的特点。
(4)举例说明运用鼎足对和博喻对形成此曲语言风格的作用。
42.睢景臣《[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
(1)领会此曲写作所依据的历史事实。
(2)概括此曲揭露讽刺统治者的题旨。
(3)识记此曲采用了代言体形式,分析其化庄严为滑稽的讽刺手法。
43.刘时中《[正宫]端正好》(上高监司)
(1)归纳此曲各部分的层次内容。
(2)领会此曲触及重大社会问题、表达民生疾苦主题的思想意义。
(3)具体分析此曲所用的白描手法和对比手法。
44.赵孟顿《岳鄂王墓》
(1)概括此诗的主旨:对岳飞屈死表示沉痛哀悼,对南宋君臣苟且偷安及其恶果表示愤恨和遗憾。
(2)说明此诗中间两联对比的运用及其艺术效果。
(3)领会此诗语言平易的特色。
45.高明《琵琶记》(糟糠自厌)
(1)识记《琵琶记》的故事梗概。
(2)领会在赵五娘身上体现的中国妇女善良纯朴、任劳任怨的美好品质和自我牺的崇高精神。
(3)分析“糟糠自厌”一出中主要情节描写对塑造赵五娘形象的作用。
(4)以本出为例,说明《琵琶记》语言本色、时用比兴的特点。
46.刘基《楚人养狙》
(1)识记这是一篇讽刺性寓言小品。
(2)领会故事蕴含的反对暴政、警告统治者的政治寓意。
(3)分析本文在叙事中展开对话的特点。
(4)领会本文在情节设计方面让小组发动反抗的意义。
47.归有光《项脊轩志》
(1)概括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作者内心悲哀的具体内涵。
(2)具体分析本文通过细节和场面表现人物、寄托感情的特点。
(3)举例说明本文语言精炼生动的特色。
48.宗臣《报刘一丈书》
(1)识记这是一篇讽刺小品。
(2)概括本文主旨:揭示了所谓上下相孚的真相,抨击了腐朽龌龊的封建官僚政治。
(3)具体分析本文对干谒者、权者和门者三个形象的刻画。
(4)说明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49.袁宏道《虎丘记》
(1)识记这是一篇游记。
(2)分析本文中写唱歌场面一节情景交融的特色。
(3)说明本文在景物描写中表达的主观感受。
50.张岱《柳敬亭说书》
(1)领会本文表现柳敬亭说书艺术高超的内容。
(2)分析本文运用的欲扬先抑、侧面烘托的手法。
51.陈子龙《小车行》
(1)识记这是一首新乐府诗,及其语言特征。
(2)概括此诗的主旨:反映了当时旱、蝗灾害的严重性和广泛性,表达了作者的忧虑和对饥民的同情。
(3)具体分析此诗采用的白描手法。
52.夏完淳《狱中上母书》
(1)识记本文是一封写给母亲的绝笔信,领会文章表现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
(2)说明本文充沛气势与复杂丰富感情相互交织的艺术特色。
(3)具体分析本文善于用典、散骈兼用的特点。
53.汤显祖《牡丹亭》(惊梦)(节选)
(1)识记《牡丹亭》的剧情梗概,领会其主题。
(2)具体分析“惊梦”中重要曲词所刻画的杜丽娘形象。
(3)简析剧中情景交融的景物描写。
54.冯梦龙《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1)识记这是一篇拟话本小说,改编自文言小说《负情侬传》。
(2)识记小说的基本情节,概括小说的主题:表达了追求人间真爱的美好愿望,以及在利欲熏心的社会里这种愿望终归破灭的悲剧。
(3)分别概括杜十娘和李甲的性格特征,联系具体情节进行分析。
(4)说明百宝箱对暗示和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55.施耐庵《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1)识记本篇的基本情节,概括本篇主题:通过林冲的人生遭遇,了解当时社会的黑暗腐败,认识到人民群众奋起反抗统治者的必然性。
(2)领会主要人物林冲走向反抗的过程,概括林冲的性格特征,能联系情节作具体分析。
(3)具体分析本篇中景物描写和细节描写的艺术效果。
56.罗贯中《群英会蒋干中计》
(1)识记本篇的基本情节。
(2)概括周瑜、蒋干、曹操三个人物的性格特征,能联系情节作具体分析。
(3)说明周瑜施反闻计的各个步骤及其效果。
57.陈维松《贺新郎》(吴苑春如绣)
(1)识记此词的写作背景,领会词作表现的故旧室落之感和做国之思。
(2)说明此词“今一昔一今”的结构方式。
(3)分析此词中所用典故的含义。
58.纳兰性德《如梦令》(万帐穹庐人醉)
(1)识记这是一首边塞词,领会作者表达的远赴边塞的孤寂无聊及思家之情。
(2)简析此词雄浑悲壮的风格特色。
(3)分析此词写景所用的白描手法。
59.纳兰性德《金缕曲》(德也狂生耳)
(1)识记此词是为友人顾贞观而作,领会作者与顾贞观意气相投、相见恨晚的真挚友情,以及对才士贤人不幸遭际的同情与不平。
(2)简析此词明快酣畅的风格特色。
(3)分析词中所用典故的含义。
60.洪昇《长生殿》(惊变)
(1)识记《长生殿》取材于白居易《长恨歌》、陈鸿《长恨歌传》、白朴《梧桐雨》杂剧等作品。
(2)领会本篇揭露唐玄宗荒淫享乐、祸国殃民以垂戒来世的主题。
(3)举例说明本篇曲文优美而有韵味的特点。
61.孔尚任《桃花扇》(余韵)
(1)识记《桃花扇》的故事梗概,领会作者“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创作意图。
(2)概括“余韵”一出所揭示的主旨:揭示南明灭亡的内在原因,抒发遗民的故国之思,并对为新朝效力者与明朝开国元勋的后人进行讽刺。
(3)说明“余韵”中苏昆生、柳敬享、老赞礼三人的三段唱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分析[离亭宴带歇指煞]一曲的丰富含义。
62.方苞《狱中杂记》
(1)识记本文的写作背景,概括本文主旨:揭露当时官吏的贪赃任法、以及封建社会的监狱以至整个司法机构的罪恶。
(2)分析本文通过客观描写狱中见闻来表达思想感情的特点。
(3)分析本文结构严密、层次井然的特色。
(4)说明本文简练明畅的语言风格。
63.曹雪芹《宝玉挨打》
(1)识记本文选自长篇古典小说《红楼梦》。
(2)识记“宝玉挨打”的基本情节,领会这场冲突的实质是封建卫道士与叛逆者之间的矛盾冲突。
(3)分别概括贾政和宝玉的性格特征,并能联系具体情节进行分析。
(4)具体分析薛宝钗和林黛玉在探视宝玉过程中体现的性格差异。
(5)说明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动作、表情、心理等刻画人物性格的特点。
64.袁枚《黄生借书说》
(1)概括本文主旨:阐述了“书非借不能读”的道理,勉励年轻人应珍惜机会,刻苦学习。
(2)领会本文条理清晰、结构严谨的特点。
(3)分析本文运用的对比论证方法。
65.张维屏《三元里》
(1)识记此诗的写作背景,概括诗歌的主旨:歌颂了三元里人民英勇抗击英国入侵者的爱国主义精神,揭露侵略者的丑态,批判了清政府的投降政策。
(2)说明全诗内容层次及各部分之间的联系。
(3)识记这是一首叙事诗,说明其语言表达方面的特色。
66.龚自珍《咏史》(金粉东南十五州)
(1)概括此诗题旨:作者面对黑暗现实,借“咏史”之名对当时的官场、士林进行了尖锐的讽刺与鞭答。
(2)领会此诗以咏史为名、直面现实政治的特点。
(3)说明此诗尾联的反讽作用。
67.刘鹗《明湖边美人绝调》
(1)识记本篇选自《老残游记》。
(2)具体分析本篇对白妞高超演艺的多侧面、多层次描写。
(3)领会本篇关于白妞演唱前的描写对突出其演艺的烘托作用。
(4)说明本篇中用大量比喻形容歌声与听众感受的艺术效果。
68.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1)识记本文的写作背景,概括题旨:极力歌颂少年的朝气蓬勃,希望以少年中国的精神来振奋国人,改变“老大帝国”的面貌。
(2)举例说明本文具有强烈感情色彩的特点。
(3)识记本文是梁启超提倡的“新文体”的代表作,分析本文在语言修辞等方面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