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笔记卷一之18:陶渊明的“小”老婆和“傻”儿子
清儒张宗泰《鲁岩所学集》卷七《书袁文甕牖闲评后》论及陶潜家事:“陶渊明《与子俨等书》云:‘汝等虽不同生,当思四海皆兄弟。’遂疑渊明曾置侍妾,则未必然也。集中《怨诗楚调》曰:‘弱冠逢世阻,始室丧其偏’,则当是早丧偶而继娶耳。”按此见甚明,渊明没有“小老婆”。渊明生前寒素,不能养妾室,丧而复娶,亦非容易。“渊明五子异母,考其诗《责子》,可证其五子皆不成器,非懒即笨:
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
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
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
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
通子垂九龄,但念梨与栗。
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按诗所述,当知五子分别为舒、宣、雍、端、通,此则小名耳,大名为俨、俟、份、佚、佟,份与佚即雍、端,二子同年,疑其为双生子也。俨十六,懒惰;俟近十五而不愿读书;雍端同岁,皆十三,然不识六七、遑论万千?佟近九岁,只知贪吃。生得五子,何致如此?渊明好酒,或是祸因,今人所谓“酒精儿”也。古人不察,以为天运。渊明为父,岂能辩此,乃权以“杯中物”为勉,愚且悯也。
杜甫《杜位宅》有“守岁阿戎家”,或以为用王戎事,指位为姪,非是。按胡三省《通鉴注》:晋宋间人,多谓从弟为“阿戎”,至唐犹然。又,《世说新语.雅量》用王戎“道旁苦李“典,后遂以“阿戎”为称美他人早慧之子也。唐以后不见“阿戎”之称,诚可惜也,此或为古典称谓消失之一例。
袁洁《枣庄诗话》卷四:“毕恬溪亨为余诵张啸苏佳句云:“桃花何苦红如此?杨柳忽然青可怜。”钱锺书“按啸苏不知何人?”世上焉有钱先生不知之学问人物,也大怪!按张啸苏即张鹤,又名铪,字阳扶,号啸苏,亦曰肖素,清即墨人。乾隆三十五年举人,家贫,事母至孝,工诗及古文词,为人才高气卓,俯视一切。曾任福建省某县知县,因不耐繁剧,力请告归,大劳村北筑“大崂草堂”定居,遨游于山水间,后出游河南,任汝宁书院山长以终。有《大劳山房遗集》存世。《儒林外史》萧金铉攘夺为己作,被杜慎卿指摘,以为加一“问”字,便是《贺新凉》中一句好词。此段几成与《红楼梦》中黛玉教香菱作诗相提并论之名段而屡被称引,只是张鹤此诗全诗究竟如何,全网检索不得,姑待翌日查《大劳山房遗集》,或可补其全玉。
胡适之、钱锺书二先生有交集,本则钱先生夫子自道有证明。《枣庄诗话》卷十:“汪圣清《赠戴坪》五律起句云:‘客游如象戏,老矣过河兵。步步穷前路,迢迢失旧营。’”按胡适之《过河卒子诗》,作于五十岁时,为人曲解,意颇愤愤,尝与余言之。不知此诗已在先,惜不能告之也。按胡适 1938 年 10 月 31 日日记:“光甫要我一张小照,我題小詩云:略有几茎白发,心情已近中年,做了过河小卒,只许拼命向前。“为人曲解”云云,黄裳《过了河的“卒”》(1947 年 1 月 30 日《文汇报》)是始作俑者(一九四七年,我在上海《文汇报》编报,偶然在一家从不寓目的军统办的通讯社的铅印稿中看到了这首诗。当时就写了一段小杂感,又拉沈同衡配了一张漫画,连原诗一起在第二天的报上发表了),其后乃有郭沫若《替胡适改诗》。钱先生何以“惜不能告之?”伤及大学者面子?或者心鄙大学者与军统走得太近而不屑明言?此大可考究。然钱胡之有交集,此不言自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