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工作法图解-摘录
一次只做一件事
1. 要做到专注,你就得坚决抛开各种杂念
2. 时间相对固定、活动单一、目标单一的工作环境,很有利于集中精力做事
3. 复杂的事情,拆成小段,每个阶段都有产出,更容易完成
4. 番茄工作法就是帮助你来实现这一点的,多目标管理,优先级管理,劳逸结合,控制中断、杂念并保证进度,让你做时间的朋友
5. 为什么要用番茄工作法:
a) 时间很容易流失,需要明确的规划
b) 多个目标的犹豫抉择很浪费时间
c) 面对复杂、困难的望而却步
d) 对自己完美主义不切实际的期待
e) 控制没有价值的琐屑事情对时间的消耗
f) 面对目标压力,主动出击,干的科学,玩的尽兴
g) 规划、记录、执行、可视化,不断的改进,越来越好
背景
1. 简单的顺应自己的天性去工作,因势利导,而不是与之对抗,等着状态来了再工作。
(工作过程中,往往会带来好的状态,至少能保证下限,事件或者周边完成。而等不一定能等来状态,或者时间太久,得不偿失。)
2. 人是有生理周期的,通过执行一套相同的动作和准备程序,可以使大脑自我调整,进入状态。
3. 每天要保证一定的运动量,运动和休息能获得新的能量,给你好的状态。每周不要超过40个小时,超时工作长期来看得不偿失。
4. 主动的回顾、联想,比如通过思维导图,是理清脉络,服务长期记忆的好办法。
5. 任务的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会带来持续的焦虑。焦虑会导致生产力下降,甚至把事情搞砸。而通过主动的对任务进行分析、计划、预测、分解,划分为里程碑,按日程计划阶段性的不断产出,来提高可预测性和看到成果反馈,可以化被动为主动,提高任务完成质量和主观幸福指数。
6. 做梦:短暂的定期休息,能够促进融会贯通的能力。脱机状态能够使人在后台对信息进行综合整理,对于提高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很有帮助。休息很有意义!
7. 心流: 集中、专注、深入,但是可能会超时,所以番茄 + 心流组合,更有利于时间和进度把握。
8. 激励:完成每个任务时,给自己一点奖励。
9. 拖延: 不喜欢,完美主义,害怕失败。
10. 加班: 就像透支信用卡,不可持续,会透支未来的成长。
11. 定期的回顾总结,更有利于看清问题的规律,总结升华,成长的更快。
12. 简单、透明、一致、自我改良的方法最有效。让装神弄鬼的东西滚开。
13. 拥抱变化:变化是难免的,学会适应并调整自己的工作。
14. 不断地取舍,会带来焦虑,无法专心致志。所以要控制决策成本,不要花费超过事务权衡带来的收益。有时候多花点钱,省却犹豫徘徊的时间和精力,其实更划算。
方法
2023-10-1 8:47 – 9:57
5个阶段:
计划 (任务列表->今日待办)
跟踪 开始25分钟一个单位的番茄钟,并收集一些过程指标(比如遇到的中断次数)
记录 在一天结束时,将当天收集的数据归档,写入记录表格。(如果跟踪了中断次数,就把终端次数写下来)
处理 从所记录的原始数据钟提取有用信息,
可视化 分析并改进
在自我调整的过程中,基本上每天都要做这样的回顾。
戴明环PDCA
番茄工作法是一套典型的PDCA流程,在每天早晨确定要做哪些工作,跟踪哪些指标。然后贯穿全天的是跟踪事件,在表格画查好、撇号、减号等等。每天结束时,将当天的跟踪数据,与最近几天的数据以及事先的期望值进行比较。问问自己,有没有努力完成早晨在“今日待办”表格上的承诺活动?然后想想如何改善明天的流程。每天重复这个循环,对流程进行改进。
工具
简单易用,以便于专注于真正要做的事情。只需要一支笔,一个厨房定时器,三张白纸即可。
三张纸分别是:今日待办、活动清单、记录。
寻找起点
如果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那么“现在就做”就是一个很好的原则。
将最重要的活动排在第一位,并全力以赴地去做,有一种脚踏实地的安全感。
早晨
从任务清单里选出一些最重要的活动,填到“今日待办”表格中。
承诺
“今日待办”表格式在时间段限定内的承诺。
直接和立即反馈
分解成一个个小番茄,一个个里程碑,获得直接和即时的反馈。
前瞻记忆
当下清单
休息
放下
阶段性休息
4个番茄作为一组,做完后进行阶段性休息。阶段性休息通常可以是15-30分钟的消遣。
不要在休息时间阅读电子邮件、阅读新闻、打电话,不要做对下一个番茄钟会造成额外压力的任何事情。
行程
不拖沓,番茄钟一响立即开工、结束。
已完成的活动
提前完成时候,可以过度学习,不要切换。也不要在中间停下休息。保持节律。
抽象时间单位
在番茄内,关键不在于当前活动是否能在时间内完成,是在这一刻你尽了全力。
记录和处理 (花个几分钟)
每天工作结束后,整理当天的工作记录。记录事项、完成情况、中断。分析并改进。
持续改善
不追求完美,以改进为目标,保持对渐进变化的专注。
记录跟踪数据,在每天结束时候进行分析、观察,基准点是自己。以自己为起点进行的增量升级。
此时此地
番茄的特点就是自我调节。每一次失误都可以转化为一次认识。
在一天结束的时候专门分配一段时间和空间进行每日回顾,用以定制属于自己的个人流程。
在较小的执行周期和每日回顾,收缩了我当前重点事务的范围。在番茄钟内,我不关心过去和未来。我有以下通盘考虑的全局的时间:1.早上做计划时候;2.一天结束时,记录处理和可视化时候。
中断
学会坚持,以合理有效的方式处理干扰。
大脑的并行处理和应对干扰的能力很有限。
避免LIFO和BPUF
中断是常态,新的需求总是不断冒出来。
如果新需求总是插队,那么所有长期活动都会被排在末席,永远没法完成(重要但不紧急的有着长期重大作用的事情。)由于不断地被迫花精力接收和评估新的信息,导致活动无法正常进行。这些会把你带入一种慢性精神过度刺激状态,进而增加压力,影响工作成果。
第二种:大计划先行
先排好一段时间内的工作计划,然后按计划执行。但是这样灵活性差,会频繁的被各种新的问题打乱节奏。很烦恼。
第三种选择: 接受改变,又专注于履行承诺的时间。
应该是综合了上面两种方法的优点。
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安排好固定的时间段进行排期来保证执行到且到位;
例行的事情,划定合理的时段,必要但是价值不大;
紧急的事情,限定在合理的时限甚至可以预见性的提前工作化解一部分,降低成本,减少焦虑;
可持续发展
全局观、控制力与心流和创意是相对立的。没法在总揽大局的同时专注细节。尽量减少“安排优先次序”的活动,有利于保持专注。但这两方面都不能不做。而且你也需要定期休息的时间,以吸收和恢复能量。
专注、排序和休息时间交错安排,以获得一个可持续的工作步伐。
中断策略
1. 自己造成的“内部中断”;
2. 别人造成的“外部中断”;
内部中断
开启番茄钟后,内部滋生出各种想法,转移了注意力,甚至把时间片给挪走了一些。聊天、看邮件、开网页看资讯等等。
这些都来自内部的本能。要做这些事,显然是打算拖延。
1. 也许当前活动过于复杂枯燥,有逃避心理;
2. 也许事情不够重要;
3. 也许担心成果质量,不想面对;
4. 没想明白,不想开始;
中断控制的方法:
接受、记录并继续
实事求是,先观察每天遇到多少次中断?是哪种类型的中断?
今日待办表格增加一项“计划外紧急”;事项右边增加一个中断次数的跟踪;
如果有必要,不妨把中断也记录下来,然后进一步分析,改进。
扭转依赖
对付内部中断,最佳策略是可视化、接受,然后纳入计划或者删除。
简单分析,没必要的删除。有必要的不是特别紧急的记录到待办事宜,并排期。然后继续回到当前事务,继续干活。
不要让中断占据大脑,让它去日程表里。
内部中断滚滚而来
初学者经常会感到惊讶,自己一天完成不了几个番茄钟。
可以从较小的番茄钟做起,比如15,10甚至5起步,然后慢慢延长。
还可以跟踪在每个番茄钟内,多长时间遇到第一次内部中断。
处理好外部中断
综合重要性、紧急性、各种社会关系,来决定中断的处理策略。
保护好你的番茄钟。
可视化然后强化
作废
如果遇到紧急事件,当前番茄钟要作废掉。优先处理插队事务,之后略作休息,再开启下一个番茄钟。
认清界限
我的“活动清单”中,有多少处计划外(U)标记?我的“今日待办”表格中有多少“计划外紧急”区有多少项活动?观察这些指标,可以评价自己的计划能力。
如果有很多“计划外活动”,说明计划阶段漏掉的事情过多。需要更仔细的检查,把必要的事项都纳入进来。
如果早晨选择了一些活动,却没有按照执行,晚上发现今天所完成的活动大部分不是早上选择的。经常这样,计划阶段就不会有做出承诺的使命感。如果没有承诺感,那么在做当天总结时,就会觉得只有苦劳没有功劳。
更重要的是,这样“活动清单”和“今日待办”就没有区别了。都是列了一堆事情,都是今天“可能”要做的。没有落地的现实路径,就可能会待在计划表里一直得不到执行。
预估
猜测和测量
分配使用预估;回顾属于反馈;两者良性互动,会使分配和估计越来越准确;
活动清单表格中的预估
承诺是番茄工作法的核心。“今日待办”表格是每天的承诺。所选出的活动应当具有可行性。工作的总量应该是你通常在一天之内能完成的。
活动的规模控制
每一项活动规模不宜太大,太大的要拆分。
选择
每天完成当天日程,使自我承诺真是可行,增强做事的积极性。
预估可能不准:
1. 低估了该活动 -> 改进预估的准确程度;
2. 执行效率上出问题 -> 番茄内增加专注度
3. 花费了过多时间 -> 不重要的事情不要过度投入时间精力
4. 分的任务太多 -> 精心选择,控制任务数量(扬弃不重要的事情)
根据实际情况,总结调整。
分析总结
定量预估误差
鼓-缓冲区-绳子
“鼓”的节奏是你每天所完成的番茄钟数。
缓冲区是在活动清单中所预估的番茄钟总数
绳子是约束信号:用来控制流程放慢或者加快步伐。
有两种极端情况应当避免,一种是过剩,一种是萧条。
积压过多的事宜,有些活动能停留很久,没有任何进展。这样一份陈年旧账只会扰乱军心,甚至引你误入歧途。萧条症状则相相反。
应变
先坚持两周原版番茄法,体验一下,有不合适的再慢慢调整,每次改完坚持两周。
简单的工具是最好的。活动清单里没有完成的,抄到新的清单里,同时旧清单完全作废。
索引卡片
简单朴实的就是最好的。
事务番茄钟
有些相对固定的周期性的内容,可以固定在某个时段,以固定的周期来执行。
1. 每天整理回复邮件
2. 每天的工作技能书籍阅读
3. 每天django的持续开发等等
仪式感、条件反射
番茄钟开始使用25分钟,坚持两周,然后看情况再调整。
休息时间的长短
每一个番茄后,休息3-5分钟。每隔3个段休息就要有一个场休息,但并非强制性的。根据你的角色和工作内容而定,包括工作场所和个人状态。
如果你正在解决复杂问题,可能需要休息更长的时间。如果你今天感觉疲劳,也可以成为延长休息的理由。
休息时间过长,也会失去节奏。
进度表
甘特图,看怎么弄一下(感觉还是得找个项目管理WSS之类的软件来管理一下)
优先级淘汰赛
小卡片,1v1 pk,两两对比比从列表中选取容易德多。这也是利用了人脑工作记忆容量有限的原理。
收件箱清零
1. 从顶部开始,不要回避矛盾;
2. 一次处理一件事情;
3. 不允许将事情放回收件箱;
# 需要较长时间处理的,把事情记录到“活动清单(待办事宜)”里并排期,然后把邮件移入存档文件夹,把这事从脑子里放下。
每次都问自己,这封电子邮件今后能否对我有所帮助,如果没有,就立刻删掉它。大量不知所谓的电子邮件会导致信息溢出,他们将新的、重要的、真正需要行动的邮件淹没在其中。
反复回顾
在学习期或者事件发生之后,在短时间内做一次回顾或复习。一天后再次复习,一周后第三次复习,一个月后第四次复习,半年后第五次复习。
定期回顾吧,简要翻看,不要花太多时间精力。不现实,也会带来为难情绪。
思维导图日记
预留一点傍晚的时间做每日回顾(10分钟?),把今日待办事项填写完毕,回想一下,在走马观花中猪猪一点,就是今天得到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画个思维导图?
每月一次,对着一叠思维导图进行回顾,对所收获的知识进行复习。
用番茄钟来分配自己的时间和精力
等待激情才能做事的方法,会极大浪费时间和精力;
全力以赴并不等于全面高产。他很容易陷入到琐事之中,在砍死非常重要的问题上花费越来越多的时间。
每半个小时,从工作中跳出来,纵览全局。
定期的短暂休息也会给自己带来可持续发展的步伐,而不是一面埋头苦干,一面抵抗越来越多的内部中断。
团队
与他人共事
限制时间的会议
跟踪会议
匹配工作节奏
匹配番茄钟
临时单飞
跟踪工作配搭
团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