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節動人

李歐梵先生的回憶錄。細節很多很充實。一點也不像人到暮年之後記憶殘缺只剩籠統痕跡的樣子。研讀文學之外。他還喜歡電影和西洋古典音樂。我讀過的華裔學人。以他和夏濟安夏志清兄弟最愛在文章裡談電影。記得讀兩位夏先生的書信集。很多時候都在談電影的觀感。
李歐梵先生回憶《羅馬假日》那一段尤其令我陶醉。兒時看過這部黑白片。只是當成輕鬆的喜劇片看。完全沒有留意到最後的孤獨。那是成年人才懂的落寞無助。不屬於孩童:
“乾脆再複述另一部令我難忘的影片 :《金枝玉葉》。我也至少看了五六遍。而且每次都是最後離開。我故意一個人逗留在戲院裡。等到觀眾走光了。才起身一步一步走出來。學著影片中格力哥利 .柏(Gregory Peck)飾演的記者的模樣。他和柯德莉.夏萍 (Audrey Hepburn) 飾演的公主在羅馬玩了一整天。公主必須回宮。然而二人已經陷入情網。他參加第二天的記者招待會。黯然和台上的公主道別。他最後一個人離開記者招待會。
影片最後的鏡頭是他孤獨地走在大理石地板上。嗒噠的聲音。令我也有一種異樣的感覺。再三回味。到底是什麼味道。我也說不出來。恐怕不僅是孤獨和自憐吧。看完電影我騎著單車回家。新竹的夜晚是寧靜的。我故意慢慢騎。一方面品嚐這種溫馨的孤獨感覺。腦子裡幻想的是什麼。我也記不清了。也許覺得這個小城之外還有別的世界。我將來也要去‘探世界’。這個世界在哪裡。當然是美國或歐洲。”
現在來看。讓我感覺到孤獨感的電影或是劇集不多。《深夜食堂》可以算是一種。電影版雖說沒有劇集耐看。而且為了篇幅。把三個相對獨立的故事揉到一起。嫌棄的人會覺得他松散拖沓。然而日本文學日本電影的美學追求不正好是如此。讀《枕草子》小林一茶松尾芭蕉夏目漱石川端康成永井荷風。給我的感受總是相似。松松散散地起承轉合似乎無所依靠暗地里又總有草蛇灰線。
《深夜食堂》的一二季我看了很多邊。大部分情節幾乎都能在腦子裏重映。上一部如此熟稔的戲應該是李安的《飲食男女》。已經是好些年前的事了。《深夜食堂》裡面的吃食大多是極簡單極平民的種類。煎小香腸厚蛋燒貓飯牛油拌飯醬油炒面。似乎都是上不得臺面的東西。而食物背後的世態人心才是帶淚的笑。帶笑的淚。
其實《深夜食堂》就是畸零人的歸宿地。大凡無常無望無告的。于我都是可親都是可懷。這樣的孤寂之感。中土廣泛存在的大排擋夜市有喧嚷的市聲。熱烈的現世之感。和深夜食堂可說是迥異。在中文世界裡。寫出這樣境界的貌似不多。
回憶錄之後。還有一束“對話篇”。是和他的學生張歷君談“跨文化研究”。其中有一個小片段是一眾論者統統沒有見過的東西:
“我跟曹聚仁見面是個偶然的機會。大概是羅孚請吃飯。一桌人。看到一個小老頭子坐在旁邊。我當時很年輕。三十歲出頭吧。然後就喝酒。喝了幾杯之後。他就說:您知不知道魯迅寫過黃詩。於是他就在一張餐紙上寫了出來。那首詩大概寫的是魯迅自己和許廣平。我當時看了覺得好笑啊。說這個不得了⋯⋯後來那首詩不知丢到哪裡去了。曹聚仁是真的寫了出來。我不是假造的。這件事完了我就忘了。後來才偶爾跟你提起來。這是我自己的八卦。我也不把它當啥。可是現在想起來。我魯迅那本書裡面的中文資料。用得最多的是兩個人的著作。一是周作人。二是曹聚仁。這你可以看得出來。”
這首詩可惜沒有保存下來。而且估計也不會再出現在天壤間。想來真是遺憾的事情。這個細節讓迅翁的形象更豐滿起來。想起他那篇《題未定草“六” 》中的那段話:
“就是詩。除論客所佩服的‘悠然見南山’之外。也還有‘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形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類的‘金剛怒目’式。在證明著他並非整天整夜的飄飄然。這‘猛志固常在’和 ‘悠然見南山’的是一個人。倘有取捨。即非全人。更加抑揚。更離真實。譬如勇士。也戰鬥。也休息。也飲食。自然也性交。如果只取他末一點。畫起像來。掛在妓院裡。尊為性交大師。那當然也不能說是毫無根據的。然而。豈不冤哉。我每見近人的稱引陶淵明。往往不禁為古人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