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最有可能考的外语片?就是它!

著名电影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的电影《奥本海默》于2023年8月30日在中国大陆上映。影片中呈现的核安全问题、人性的较量、科学与政治的博弈等问题即使在当下也依然与我们所处的时代有着密切联系。
那么,我们怎样去解读《奥本海默》?在这部作品中有哪些与考试相关的知识点?怎样将这部作品引入考场作答?看完今天的文章,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启发。
此外,阁楼「后期实务班」中的「电影产业与热点」( 点击可查看详情)课程也会将与本年度重点院线电影相关的高频考点进行详细讲解并进行片例补充,课程还配备有20余万字的热点专题整理笔记,帮助同学们拓宽知识储备,拿下论述高分!实务班限时拼团中,2人拼团即可优惠100元!
远景 ✦影史回溯:传记电影
本片改编自凯·伯德和马丁·J·舍温所著的《奥本海默传:“原子弹之父”的美国悲剧》,聚焦于“原子弹之父”罗伯特·奥本海默的一生。影片时长三个小时,讲述美国理论物理学家罗伯特·奥本海默(Cilian Murphy饰)主导研制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的过程,并逐渐陷入一个自相矛盾的困境:为了拯救这个世界,必须先毁灭它。
这是诺兰继《敦刻尔克》之后第二次尝试现实题材,也是诺兰第一次尝试拍摄人物传记电影。宏大的历史主题与主角基里安·墨菲细腻深刻的表演,共同重现了史诗般的瞬间。这个瞬间扭转了一个天才科学家的一生,也扭转了整个世界的格局。

传记片是以真实人物的生平事迹为依据,用传记形式拍摄的故事片。它描写各种著名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面貌以及历史背景,揭示他们在政治/军事等等领域所进行的斗争和做出的贡献,为人民缅怀和尊敬。
传记电影作为一种电影类别经常被处理为类型片,来增强传记电影的观赏性,以类型片形态出现的传记电影经常糅合了多种类型电影元素和叙事模式,例如以歌舞片形式呈现的《歌舞大王齐格飞》,以战争历史片形式呈现的《辛德勒的名单》等。
同时,传记电影注重对人物进行描摹刻画。不同于故事片,传记电影所刻画的人物是真实存在的,片中的事件也是真实发生的,会根据真实的历史进行假设,润色,侧重展现人物的精神世界,表达对人性的思考。传记电影是“电影”与“历史”的结合体,但并非纪录片一般完全还原历史,而是利用艺术手段对历史骨架进行精神与文化方面的填充,从而更好地展现创作对象的“灵魂”。

记电影获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比例高达百分之二十。在中国,人物传记电影是中国主流电影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回望历史人物和事件,映射时代主题和特征,树立英模人物道德典范,对民众进行精神引领等重要作用。“十七年”电影时期,传记电影呈现蓬勃兴旺的态势,主要作品有:《赵一曼》《董存瑞》《白求恩大夫》《李时珍》《林则徐》《雷锋》等。
近年来,主流传记电影立传对象在继承以往革命英雄,领袖人物等传统类型的基础上,逐渐扩展到社会各行各业的人,如《守岛人》《中国机长》《萧红》《夺冠》等。随着中国电影产业化的发展,传记电影在商业性影响越来越大的语境下正在探索如何在展现创作者美学追求的同时兼顾电影的商业性以实现票房上的成功。

《奥本海默》作为诺兰导演的第一部传记电影,片中立体形象的人物和象征的巨大张力赋予了影片思想深度,在对历史的关照中描摹细节,挖掘人性。诺兰用自己标志性的非线性叙事策略与艺术表达,在塑造人物,叙述事件的同时带入对现实的理解和对时代的解读,将人文关怀融入艺术创造中,使观众在奥本海默的精神对话中去体会人物的心境,思索其中所折射的人性与历史反思,使影片更具厚度。
近景 ✦影片细读:人物、叙事、镜语
1. 人物:普罗米修斯式的殉道者
人物形象塑造是人物传记电影的核心。《奥本海默》中用三个小时讲述了奥本海默的一生,塑造了一个成功且悲剧的时代巨人。与诺兰之前的影片不同,奥本海默这个人物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影片的人物塑造与情节设计都要依据真实历史,诺兰通过对奥本海默的形象塑造,用自己的方式与风格完成了个人对于时代与历史的理解。
在影片海报以及开篇,导演就用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的故事暗示奥本海默的结局——一个普罗米修斯式的殉道者。首先,影片用大量的对白与台词来展现奥本海默的人物形象,他与爱因斯坦等科学家的对话、与施特劳斯的对峙以及与妻子情人的对谈都凸显了他能力才华斐然、善于言谈的特点。在情节设计上,导演也并未有意只是塑造他高大全的伟岸科学家形象,影片展现人物的决断、魅力和意志力的同时,也毫不避讳人物的性格缺陷、欲望和内心挣扎。
他不善物理实验,甚至想给自己的导师下毒;他并不只是沉浸于物理研究,而是统筹建设了洛斯阿拉莫斯,还会考虑到科学家们妻儿的安置问题;在情人塔特洛克去世后,影片展现他失落、痛苦的境况;在意识到自己领头研发的原子弹导致日本上万无辜人民死亡时,他对总统说出了“我觉得自己的双手沾满鲜血”这样的话语。这些情节的设定,都从正反两个层面呈现出奥本海默科学家下身份下作为一个“人”的挣扎。

影片通过两个主要的女性角色——研究神经病学的女学生琼·塔特洛克和生物学家凯蒂来展现奥本海默丰富的情感世界,影片选择展现奥本海默的情感生活并非是想评述是非,而是意在展现奥本海默复杂人生的另一个侧面。
2. 叙事:三条主线互为节点的非线性叙事
非线性叙事一直都是诺兰影片的一大特点。《奥本海默》采用了诺兰称之为“多棱镜”的方式来观察奥本海默的一生,兼用限定视角和倒叙插叙的方式达到了非线性叙事的效果。从叙事结构上看,本片中出现了三条故事主线,看起来这三条主线彼此区分、相互独立,但实际上却互为节点。这三条主线分别是:回忆铺展奥本海默的人生轨迹,这也是本片最主要的叙事线,尤其是组织团队,在新墨西哥州的洛斯阿拉莫斯研发原子弹的核心故事;第二条线是,二战后针对奥本海默所开的安全听证会以及他与施特劳斯的纠葛(裂变);第三条线则是施特劳斯的内阁听证会(聚变)。

三条主线碎片化地缠绕,在影片中交叉出现,不断出现的证人、细节也填补着叙事空隙。诺兰用这样的叙事方式将这样一个时间线漫长、历史背景庞大、人物关系牵涉极深的故事以一种诗意、趣味的方式讲述出来。三条主线处理的简洁利索,以极快的速度推进情节,大大提高了叙事效率。影片将奥本海默人生最重要的单个阶段:求学、曼哈顿计划和安全听证会分成了片段,交错在三条叙事主线中,交织缝合为一个精巧有力的整体。
3. 镜语:彩色/黑白双视角的交叉叙事
值得注意的是,影片的视听语言上呈现出了极大的特色,那就是彩色、黑白双视角交叉叙事。在电影创作中,为了区分不同的叙事视角,导演会使用不同的视听手段来区分,例如:画外音、镜头角度、镜头色彩等。《奥本海默》则是使用了极端的黑白视角来与彩色画面区分,导演并非只是想单纯区分不同的人物视角,这样的处理有着更为深刻的意义。


诺兰的成名之作《记忆碎片》就通过黑白和彩色来讲述故事,《奥本海默》中再次使用了黑白与彩色来表现视角的变化。彩色视角是主人公奥本海默的主观视角,黑白视角则是政治家施特劳斯的主观视角。奥本海默作为科学教与殉道者,他追求的是真理,因此他眼中的世界是彩色的;而施特劳斯作为政治家,他追求的是权力与利益,因此他眼中的世界是黑白的。
这种强主观叙事、黑白色彩交叉以及时间乱序交叉的使用,更加能够刻画主人公的内心情感世界,将观众扔进主人公的困境,体会他的混乱与挣扎。同时,现实生活并非是电影所呈现出的彩色与黑白的对立,彩色也可以看作是奥本海默的主观世界,黑白则是更加客观的视角,历史正是在一种中和的灰色中不断前进,导演这样的设计也在思考着主题:科学与政治的关系究竟是什么。

另外,影片通过大量的面部特写去观察人物在某一境遇下的状态。本片使用了15孔/70毫米的IMAX MSM胶片摄影机,画面拥有18K高清晰度的同时,又有着胶片的颗粒感。在演员面部的特写中,也减少了过于夸张、戏剧化的动作和表情,而是以一种更为内敛的方式表达情绪,更加生动地传达出奥本海默的内心波动。同时,影片中不断出现的超现实高清粒子画面也带给观众一种新的视觉体验。
特写✦直面考点:怎么考,如何用
我们在复习中总在强调大家要加强观影,那么大家可能也会存在疑问:掌握书上的知识点就好了为什么一定要看电影?一部动辄两个小时的电影能对我的复习产生多大的帮助?
首先,作为电影学考生,视听语言是电影非常重要的特点之一,而观影可以帮助我们更加直观地理解书上的知识点;其次,随着观影数量的增多和范围的增广,我们对电影的感知度也能够更加敏感,并逐渐拥有对电影的专业认知和系统把握,对于电影的审美趣味也会发生变化。
但这些变化对于大家而言似乎是一个需要长期积累的过程,那么,如何将一部具体的影片运用到我们的考试中呢?我们以《奥本海默》为例,对与之相关的考点进行链接。
1. 从作者论角度看《奥本海默》:克里斯托弗·诺兰
考点点拨:
导演研究是考研中的一个重要考察方向,从考察导演入手可以考察到相关电影史、电影理论的知识是否熟练掌握。在初试中会对著名导演进行直接考察,复试中,也很有可能问道“谈一谈你最喜欢的导演”这样的题目,因此,在观影时,一定要对导演、编剧等相关知识进行补充学习,这样的话我们在考场上遇到论述、影评时,便不至于思维局限。
此外,一些影史著名导演要格外关注,对其作品、创作历程、风格特点等进行了解,与之相关的电影运动也要明晰,同时也要熟练使用作者论等工具进行分析。
在这里,我们为大家提供一个简单的观点参考:
观点参考:克里斯托弗·诺兰是一位享誉全球的电影导演、编剧和制片人,被誉为当代最具创新力和影响力的导演之一。作品包括《黑暗骑士三部曲》《盗梦空间》《星际穿越》《奥本海默》等一系列经典之作。
克里斯托弗·诺兰的电影风格注重细节、理性和逻辑。他经常使用非线性叙事方式来展现故事,并将科幻和惊悚元素加入到自己的电影中,使得影片更加丰富和多样化。他的电影还涉及人性、道德和社会议题等深刻的主题,从而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思考。同时,克里斯托弗·诺兰还热衷于使用实际拍摄手段,尽可能让电影看起来更加真实和引人入胜。他喜欢在电影中使用模型、特效和实地拍摄等方式来制造视觉冲击力,同时也注重音乐元素的运用。这些都成为了克里斯托弗·诺兰电影的标志性特点。
立足于克里斯托弗·诺兰的个人作品谱系,《奥本海默》呈现出更为娴熟的技艺以及更为冷峻的风格,以认识人物为依据,通过传记电影的形式以及个人别具特色的非线性叙事等手段的使用,完成了自己对于历史、科技、人性的思考与表达。
2. 从技术角度看《奥本海默》:IMAX
考点点拨:
《奥本海默》采用的是15孔/70毫米的IMAX MSM胶片摄影机,它超乎寻常的质感和清晰度,所呈现的图像无限接近于人眼所见,弯曲的银幕以及全景声的音效都力在制造沉浸式的观感。作为电影院坚定拥护者的诺兰,一直致力于使用新技术与特效推进电影的真实。这种沉浸与巴赞的“木乃伊情节”与“完整电影的神话”并不冲突。因此,在考试中遇到与电影已死、巴赞“木乃伊情节”以及流媒体电影相关问题时,都可以将诺兰及其影片引入做答。
✏️相关考点延伸:IMAX
IMAX,即Image Maximum的缩写,是一种能够放映比传统胶片更大和更高解像度的电影放映系统。整套系统包括以IMAX规格摄制的影片拷贝、放映机、音响系统、银幕等。标准的IMAX银幕为22米宽、16米高,但完全可以在更大的银幕播放,而且迄今为止不断有更大的IMAX银幕出现。
在这里,我们也为大家提供一个简单的观点参考:
观点参考:电影诞生时,《火车进站》将观众吓得纷纷躲开,逼真、沉浸就是电影的首要合法性,电影创作者不断的利用新技术去营造、创新沉浸体验,电影理论家们也提出许多理论来分析电影自身本体对真实的渴望。巴赞的“木乃伊情节”、“完整电影的神话”正是解释了人们对于电影逼真要求的心理。克里斯托弗·诺兰的新作《奥本海默》使用的IMAX胶片摄影技术,无线接近人的眼睛,宽银幕的视听体验、强主观叙事、非线性叙事等都给观众带来了沉浸式体验,用最先进的技术手段提供电影史的回答,将电影追求极致沉浸的可能性向前推进。
参考文献:
[1]许南明等.电影艺术词典.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5年版,68页
[2]杜梦萍.美国人物传记电影叙事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8.
[3]曲德煊."“十七年”的传记意识与传记电影." 当代电影 .10(2013):61-64.
[4]《奥本海默》:盗火者之歌.公众号:北方公园NorthPark
[5]对话诺兰:奥本海默,“有史以来最重要的故事之一”.公众号:南方周末
更多电影学考研信息,可私信我或关注公众号【电影学考研阁楼】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