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相思》涂山璟的课题也是我们的课题---世界破破烂烂,涂山璟缝缝补补
最近看《长相思》,跟着涂山璟反思一个问题:有仇必报吗?
当然要报!只是涂山璟的报仇与我们想的不大一样而已。
涂山璟被兄弟折磨身心三年,重生归来却不报仇雪恨,他身边无一人理解。惟一理解他的小夭,也因奶奶联合未婚妻陷害他的事件,小夭离他而去。到这,我觉着能理解他理性对待仇恨。
许多弹慕骂他太过善良、懦弱、拖拉、无能力。似乎剧里剧外的人都不能理解他的仁善之心。到这,我很揪心!仁善也有错吗?以怨报怨才是复仇吗?
常说,受人恩惠要知恩回报,那被人伤害产生仇恨当然也要回报。
早在几千年前《礼记·曲礼上》,儒家指出“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儒家精神是支持报仇。可见,“报”可体现正反两面。
对伤害自己的人回报,其实效果与报恩一样。它可以让人懂得维护自己的尊严,不再接受过度的伤害;也可以让制造伤害的人在出手前,形成一道自我节制的防线,警醒自己以免遭受“恶有恶报”。
事实上,生活中处处可见“以怨报怨”,被别人伤害一点,揣着一股怨气放在心里,等到有机会就痛下sha手;或者一点小事演变成深仇大恨,斗过你死我活;甚至积累成世代仇恨,冤冤相报,还可能扩大为对立的党同伐异,派别纷争。一旦以怨报怨,就会走离正道,付出代价蕞大的是自己,耗费时间和心力对付一个不好的人,岂不是因小失大。
还有一个更严重的代价,我们会被自己的好恶所左右,变成情绪的怪兽,灵魂不再健全,心里不再平静,自己会变成一个低等的人,与对方一样面目可憎。
复仇是一件又脏又危险的事。我感同身受。
记得有一年中秋节前一天,我回娘家。
当我拎着几个礼盒装车时,家婆在背后冷不丁来一句:“又说以前你奶奶对你们家很不好,送什么礼,随便给两个水果就行了。”
“我不是那种人”,平静地回一句,便不再回应她。若回到以前,她的话能狠狠刺激到我,随时反击,因为她对我也好不到哪去。
我很清楚,她在嘲讽挖苦,只为隔应我。不过,历经千帆,怨念在我心口没有一席之地了,它已不能让我的肾上腺素飙升,冲昏头脑,做出“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报仇。
我也很清楚,至少单单怀有那种怨念,也无法使人快乐起来。
《百年孤独》里一段清醒无比的话:“你那么憎恨他,跟他们斗了那么久,琢磨了他们那么久,蕞终却变得和他们一样。人世间没有任何理想值得以这样的沉沦作为代价。”
虽然我不睚眦必报,但也不做到“以德报怨”,这完全是“烂好人”嘛。主张这种观点的人或被害人,常自以为心胸宽厚,拥有道德的高度。实则相反,他们自己都成了加害者的同谋,是非不分,鼓励做坏事的不被惩罚,被宽容。而这些人恐怕很少会受感化去改过自新。过分宽恕相当于鼓励恶行。
如此说来,难道就不要复仇了吗?当然不是,你确实可以选择不原谅,你jue对不需要勉强自己压抑那种痛苦,导致心理失去平衡。
但,有一点时刻警醒自己:不要被这样的不原谅给摧毁!
其实,涂山璟如何bao仇?千年前的圣人孔子早已给出定论。
有人问孔子“以德报怨,何如?”
孔子说:“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孔子的意思是连怨都以德相报了,那又用什么来报德呢?那对你好的人又怎么办呢,那是不公平的。所以,孔子既不赞成“以德报怨”,更不赞成“以怨报怨”,他赞成“以直报怨”,“直”指中道、公正。即就事论事,客观公正,厘清是非,不夹带怨念报复,光明正大地采取中道“报怨”。
这意味着人要有高尚的品格、大智慧、大学问,才能理性面对所达到一种裁判。这也是仁者体现出来的大境界。涂山璟对待哥哥的身心折磨、奶奶的背刺、贴身的待女的叛变,都就事论事,理性对待,没有一点的偏私加害。因为,涂山璟就是这样的仁者。他惟有如此,才能修复自己的创伤,永远好好地活下去。
记不清在哪一本书看过一句话,“无论他值不值得我原谅,我都值得还给自己平静的人生”。它抚平了生活给我的皱褶。到此,我也终于理解涂山璟为什么只想要一个叶十七的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