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海厦内经课笔记(66) - 气厥论篇之五臓移寒与移热
三十七、气厥论篇
三十七-1、五臓移寒
原文:
黄帝问曰,五藏六府,寒热相移者何?
岐伯曰,肾移寒于肝,痈肿、少气。脾移寒于肝,痈肿、筋挛。肝移寒于心,狂、隔中。心移寒于肺,肺消。肺消者,饮一溲二,死不治。肺移寒于肾,为涌水。涌水者,按腹不坚。水气客于大肠,疾行则鸣濯濯,如囊里浆,水之病也。
倪师注释:
黄帝问,五臓六腑之间寒热之转换为何呢?
岐伯答道,肾之寒会移转入肝,肝阳受寒无法运行,必生痈肿及短气。脾也会将寒气传给肝臓,会造成人体肿胀且筋挛不已。肝之寒会移入心臓,令人发狂神乱,饮食不入。心上寒如传入肺,使肺阳消损,津液不存,必饮一杯水尿出二杯水,此必死不治。肺之寒会移入肾臓,造成病人涌水。“涌水”就是重按腹部不坚实,水气客居大肠中,流动快时必肠呜不已,好像皮袋中包着水浆一样的病。
课堂笔记:
1.气分寒热,气统归于阳。阳是动能,你看不到它,但你能感受到它的热与生命力。阳是神,阴是形。阴可以看得见摸得到。我们身上有阴和阳,所以我们有生命力。当一个人死了,就是只有阴,没有阳了。
2.气厥论这一篇很重要,第一段讲的是寒的移转现象,第二段讲的是热的移转现象。厥,即到顶点了。
3.肾的寒会移到肝,肝的寒会移到心,心的寒不会进入脾,而是移到肺,肺的寒又会移回到肾,脾的寒会移到肝,这是五臓之寒的移转路线。

4.“肾移寒于肝,痈肿、少气。”这段跟治肝病很有关系。肾的寒进入肝时,它里面会化脓、会肿,病人会感觉呼吸很短,因为肝里面很寒。这时去温肾、补肾、强肾的话,肾的寒就会去掉,肝就不受寒了。
5.按照“母能令子虚”的说法,如果肝是虚症的,补/强肾是否会让肝更虚?答案是不会。肝虚不是病,肝实才是病,两者不能混为一谈。当肝实的时候,补肾会让肝虚。而当肝虚的时候,补肾不会让肝虚,因为它里面没有积(实),没有病。子有实的时候,我们才会利用补母去让子虚,只此而已。
6.“脾移寒于肝,痈肿、筋挛。”脾的寒进入肝的时候,肝也会肿起来,造成筋抽动。
7.“肝移寒于心,狂、隔中。”肝的寒移到心的时候,会造成发狂、神乱;隔中就是饮食吃不进去了。
8.“心移寒于肺,肺消。肺消者,饮一溲二,死不治。”心的寒症会进入肺,肺中的阳就会消损,因为太冷了。肺消者,就是津液进不了肺,因为肺寒掉了,没有阳气在里面。当病人喝一碗水而小便出两碗液体时,代表肺脏功能完全没了,死不治。
9.“肺移寒于肾,为涌水。涌水者,按腹不坚。水气客于大肠,疾行则鸣濯濯,如囊里浆,水之病也。”当肺的寒跑到肾臓时,病人的肚子会胀,但摸起来不是坚硬的,是软绵绵的。因为水气客于大肠,人走路很快时肚子会像水袋一样,听到咕噜咕噜的声音。
10.我们有温肺的药,有温肾的药,有温肝的药,有强心的药。药性不一样,所以我们才要根据不同的辨证来选择用药。
11.寒的脉都是又细又小。
12.寸为阳,尺为阴。如果你摸到寸脉是细细小小的,代表心臓是阴寒的。这时赶快要治好,治不好,这个寒就会进入肺。这段话就是这个意思。
13.臓本身属阴寒,臓里面也有阳与之阴阳平衡。故臓本身自带的寒,都不是急寒。这里讲的寒都是“急寒生病”的寒。
三十七-2、五臓移热
原文:
脾移热于肝,则为惊衄。肝移热于心,则死。心移热于肺,传为鬲消。肺移热于肾,传为柔痓(chì)。肾移热于脾,传为虚,肠澼,死不可治。
胞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膀胱移热于小肠,鬲肠不便,上为口糜。小肠移热于大肠,为虙(fú)瘕,为沉。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又谓之食亦。胃移热于胆,亦曰食亦。胆移热于脑,则辛頞(è)鼻渊。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传为衄蔑、瞑目。
故得之气厥也。
倪师注释:
脾之热转入肝时,则有易惊且流鼻血的症状。肝若移其热至心臓,病人必死。心臓若移热入肺,造成中膈过热,消渴而多饮。肺之热若移至肾,就会有筋柔且无力状。若肾之热移转至脾臓,脾臓失其运化之职,身体立虚,肠下痢而死不治。
若子宫胞中移热至膀胱,会令人尿血且膀胱胀满。若是膀胱之热移转进入小肠,必使肠受阻而大便不通,使人口部糜烂。若是小肠之热移转入大肠,造成两热相激,血溢脉外,月事不至而瘀阻胞中为症瘕矣,病已深。若是大肠之热移转入胃中,令人饮食多而消瘦不已,名之“食亦”。一旦胃之热移转入胆中,亦名“食亦”。若是胆之热移入于脑中,会造成病人鼻骨酸痛,流浊涕不止矣,再渐久出现鼻血的现象,令人视物不明。
以上所有的病症,都是因为经脉之气无法正常运行,发生气逆而造成的。
课堂笔记:
1.臓里面的阴不足时,才会热。这个热过多时就会移动到别的臓。所谓热,就是摸到脉跳得很快很数。

2.“脾移热于肝,则为惊衄。”脾的热移到肝,会造成惊衄,即流鼻血和受惊。
3.“肝移热于心,则死。”肝的热移到心,为死证。因为心本身就是热,肝再移热过来就是火上浇油。
4.“心移热于肺,传为鬲消。”当心臓的热移到肺,会造成鬲消,即消渴。因为中膈太热,造成喝水很多却不解渴。
5.“肺移热于肾,传为柔痓(chì)。”当肺的热移到肾,会造成柔痓,即筋软没有力。
6.“肾移热于脾,传为虚,肠澼,死不可治。”五臓移热最凶的还有肾热移到脾臓。脾土本来是克肾水的——所谓克,就是辅助与牵制,让它不至于太过与不及——当肾热移到脾时,水会反侮到土,此时脾臓就虚掉了,会过热。脾主少腹,少腹一过热马上就会下痢,一下痢胃气就没了,这个不可治。
7.“胞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男子的胞就是生精的地方,女子的胞就是子宫卵巢。两者都在小肠和膀胱的中间。

正常情况下,小肠为热的源头。小肠的热会经过胞宫传递给膀胱。现在胞宫要拿出自己的热给膀胱时,代表小肠的温度不够了。这时小便会排不出,这是因为小肠的温度不足以气化膀胱里的水。小肠温度正常的情况下,膀胱会被加热到像热气球一样膨胀起来,里面可以盛400毫升的尿液。因为这个热气,小便才有喷射的力量排出来。

8.胞宫是贮藏人的精血之处。这些精血经过小肠的蒸化后,进入睾丸的会变成白色的精子排出,进入子宫卵巢的会变成月经排出。当胞宫把自己的热都给了膀胱,热源小肠又温度不足时,会因为自身的寒太盛而把胞宫里的精血流入膀胱,导致小便带血。
9.“膀胱移热于小肠,鬲肠不便,上为口糜。”膀胱之所以会移热于小肠,原因是小肠太冷了。此时病人会感觉好象有手指在拉着肠子,排大便但排不出来。因为肠子的热没有了,蠕动缓下来。
10.“上为口糜”,当大便排不出时,大肠和小肠里面的沼气就会往上升,造成口腔糜烂的现象。
11.“小肠移热于大肠,为虙(fú)瘕,为沉。”小肠是相火,大肠是金,所以金在上面,火在下面烧,火克(制)金,这是正常情况。当小肠因热移到大肠而冷掉了,就会造成虙瘕,即会造成里面长硬块、肿瘤,潜沉在里面。虙(fú,通“伏”,藏;埋伏)。
12.“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又谓之食亦。”当大肠的热回逆到胃,代表有里寒。病人会怎么吃都还是瘦。
13.“胃移热于胆,亦曰食亦。胆移热于脑,则辛頞(è)鼻渊。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传为衄蔑、瞑目。”頞为鼻的胫骨;鼻渊指非常浓稠的鼻涕;蔑是指污血,即鼻子里流出很多的脏血。瞑目指眼睛昏眩,看不清。

14.关于移热这一段,你要记得,心是君主之官,小肠与心互为表里,心移热于小肠。小肠是火,正常情况下,小肠里面是热的,控制着整个下焦的热气循环。所以小肠募穴关元可以治疗很多的病症。小肠的阳热外围,包裹着很多的阴和水液,比如膀胱里的尿、大肠里的食物津液、肾臓里的水等。
阴极生阳,阳极生阴。所以阳经到脚背上面时,摸上去是冰冷的,而脚底下是热的,因为阴经在脚底,这是阴和阳的正常的互相表里与互相支援。当有一天,脚上的热没了,而热会移动,这个热会到处乱跑。这篇气厥论讲的就是臓腑的热突然冷掉以后,其热散乱的情况。

注:标记*的句子为补充译注,摘自张志聪版《黄帝内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