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通鉴》记119:听说你还在相信阴谋论?
曹操遗权书曰:“近者奉辞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资治通鉴•卷六十五•汉纪五十七》
赤壁之战,是三国时期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事件之一。
这种影响,并不是书上说的那种“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一类的话,而是此战以后,曹操永远失去了统一天下的机会。
天下由曹氏统一还是司马氏统一,不是早几十年或者晚几十年的问题,而是整个华夏民族各阶层之间如何转型的问题。
自公元184年黄巾之乱而揭幕的乱世,持续了近四百年,一直到公元589年隋文帝统一中国,才算是尘埃落定。而如果当年曹操借赤壁之战进而能统一天下,那么历史有很大可能,会是另外一番走势。
这样一场影响天下几百年的大战,双方究竟是如何准备的呢?
是摩拳擦掌,蓄势待发?还是虎视眈眈,枕戈待旦?就如你即将参加高考一般,所有人都全力以赴,务求让你处在最好的状态中?
并不是。
当我们细究史料就会发现:交战双方都不是这样的。
探究本质,这可能是一场临时起意的战争。
我们知道,任何一场战争,发起方在战前,一定会有非常详细的规划和准备,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通过什么样的手段、出现了变数应该如何应对,等等等等。反过来,通过对战前预案的复盘,我们也可以大致推断出双方在战前的准备程度和心理预设。
以此回看曹操在赤壁之战前的准备,我们会发现:他的预案十分不充分,甚至于没有。
首先,曹军的水战能力还是一如既往的拙劣,要知道,和孙吴开战,水军是必不可少的。其次,在赤壁之战期间,曹军在东方没有侧翼的接应。如果曹操是铁了心要灭东吴,那么此时在淮南一带,应当会有一支军队袭扰东吴。
类似的情形,是几年之后,刘备从蜀中攻打汉中,关羽同时出兵襄阳,以为策应。
没有准备充足的相关预案,最终却又和孙权打了一仗,这只能有一个解释,那就是曹操一开始并没有打算找东吴的麻烦,而是随着形势的不断变化,在经过了讨论之后,重新调整了己方的目标,半路做出“应该打东吴”的结论。
曹操的决策依据,应该有这么几条:首先,如前文所述,既然已经和刘备交了手,那就没有半途而废的道理——尤其是在刘备投靠了孙权之后,更不能就此罢手。其次,也是更重要的,刘备的问题不解决,荆州难以真正平定。刘备在荆州多年,势力盘根错节;而曹操新到,人心未附。更何况,孙权还在一旁虎视眈眈。如果就此离开荆州,放任孙权、刘备在侧,那么指不定会出什么幺蛾子。
到这里,我们终于“揭露”了大耳贼的可恶:本来曹操针对的是他,结果他往孙权那里一蹦,给双方都制造了两难的选择。
曹操一方,想来想去,最终决定开战,于是才有了我们在今天文章开头所引用的那段话(曹操遗权书曰:“近者奉辞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而孙权在收到这封信以后,经过内部的激烈讨论,最终也决定开战。
赤壁之战,就这么“莫名其妙”的开打了。
此战最终以曹操的失败而告终。因此历来不乏各种评说,认为曹操如何如何的冒失冒进。但其实,任何事情只要失败了,之后就都能找出很多很多的失败原因。比如股市今天大涨,那么总有人能给你找出八大理由;而如果今天跌了,也一定会有人总结出六个因素。
找到失败的原因以后,很多人会就此进行推论:如果当时如何如何,那么一定就能怎样怎样。比如:如果我今天早上就知道了上涨的这八大理由,那我就全仓买进了。所以说,既然曹操在赤壁之战中既然因为巴拉巴拉而失败,那么最好的选择,就是曹操选择不开战!
这种想法,只能说是简单粗暴又幼稚。
通过今天文章的分析,我们会发现,到了荆州以后,曹操事实上已经没有“不开战”这个选项了。虽然战争是由他一手挑起的,但从刘表死的那一刻起,局势就开始和他预想中的不同了。他开了这一局棋,但棋局如何发展,却已经脱离了他的控制。
刘琮上降表,为了尽快接收荆州,曹操的最优选择只能是轻骑突进;到了襄阳,知道刘备奔向江陵,为了防止刘备占据江陵,曹操只能追上去打;打败刘备以后,刘备与孙权结盟,曹操只能和孙权开战。
事后来看,我们总可以分析出种种的是与不是,来指责曹操这个做得不好,那个做得也不对。但这一切,其实只是基于我们在事后知道了故事的结局而已。
若把我们放回到事前,放回到曹操追着刘备跑的那一刻,我们未必能做出更优的选择。而若曹操赢了,我们也必然能舌灿莲花,说出孙刘联盟失败的各种必然原因。
这样的马后炮,并没有什么意义。对一件事情的分析如果仅止于做事后诸葛亮,那么也就失去了教训应有的分量。
最后,在下想通过分析曹操的应变处事,来说一说阴谋论。
在下向来都反感阴谋论,但目前所见,所有对阴谋论的抨击似乎都不得要领。因此,在下想通过曹操南征这一事例,试做分析。
阴谋论的缺陷何在?在于它假定了一个无所不能的幕后黑手、无数没有自主思维能力的提线木偶,以及一个不会发生任何意外的完美世界。
这些条件要同时发生,难度有多大?
我们举个例子来说:因为有手机相助,你考了全班第一名,这是你的一个小秘密。但不久,同学A就知道了你的这个小秘密。于是你只好苦苦哀求,许给他不少好处,让他帮你保密。
可不久,同学B也不小心知道了这件事。于是你只好把使用在A身上的套路,再重复一遍。
一两个人可以收买,但正常情况是,超过五个人知道以后,你的这个秘密就再也瞒不住了。为什么?因为当一个系统涉及到的变量越来越多以后,总会有意外情况发生。而随着意外的增多,整个系统按照预定的设想去运行的难度也会越来越高。
当意外增加到一定的程度,事情最终一定会失控。
一个巨大的阴谋论要想实现,需要每一个身在其中的人都完全按照幕后黑手的事先设想行事,而且,不能有任何意外。
这些人必须异常纯粹、保质保量的完成黑手的任务,并将这光荣的一棒交到下一个木偶的手中。循环往复,大黑手做了A动作,先引起B反应,然后又引起C反应,接着再引起D反应……最终完美导致Z的精准出现。
这种事发生的概率能有多小,诸位不妨算上一算。但最大的可能,只会是最终出现了一个bug。
就像曹操南征,事先想得再好,也料不到刘表会死得那么快。而刘表一死,之前做的所有预演,就都被全盘推翻。即便曹操开启了这场战争,即便他是见识卓越的战略家和军事家,此刻他也只能在确定大目标以后,见招拆招,机动应对,再不指望事先的规划。
还是那句话,系统太复杂以后,局势的发展必定会脱离你事先的设想。
所以,你真的笃定世界上有这么一个家族、有那样一个组织,是上天下地无所不能,却又来无影去无踪,从来不见诸于公开报道的吗?难道在这个世界里,就连一个揭穿皇帝是光屁股的小孩都没有?
番外 | 我们的说书时间
今天的正文,似乎会给人一种错觉:那是不是说所有的规划就都没有意义了呢?
并非如此。
规划自有其意义,但不在于执行,而在于约束。
你目前月薪5K,目标是三年之内薪酬翻倍。这个目标明确以后,实施计划自然也随之产生:你打听了一下,销售经理就是月薪10K。于是你的规划,便是朝着“成为销售经理”而努力。
结果做了一段时间的销售之后,你发现自己实在不是这块料。于是你调整思路,决定去考个证,或者再做点小兼职。
在这当中,你并没有被自己的规划所束缚,发现情况不妙后,你及时止损,善于调整。但规划因此就废弃了吗?并没有,旧的规划消失了,新的规划却产生了,它们始终都在提醒着你一件事:你的目标是收入翻倍收入翻倍收入翻倍。
这才是规划最积极的意义所在:它可能会跑偏,但不会让你停下来。
真正的高手,不是在事先准确算到了未来的一切,而是目标确定为前提,然后根据情形变化,不断调整策略,以适应现实,并最终达成目标。 - Review -
文字内容原创 全目内容已归档入 微信公号“喻以流年” . 转载请移步公号获取授权 谢绝未经授权转载 . 图片来源于网络 版权属于原作者 如有不妥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