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博物馆
查看话题 >观展记·北京·中国考古博物馆(一)·20230917
中国考古博物馆,国内第一家获得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复的国家级考古博物馆,2023年9月15日对外开放,近期北京最难预约的博物馆,没有之一。
博物馆隶属于2019年挂牌的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馆藏则依托于现同在中国历史研究院旗下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其前身为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所和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考古研究所作为中国考古的重镇之一,参与的田野考古项目自然不胜枚举,如:
-史前时期的小南海洞穴遗址、下川遗址、裴李岗遗址、北首岭遗址、半坡遗址、庙底沟遗址、柳湾遗址、屈家岭遗址、青龙泉遗址、兴隆洼遗址、王因遗址、西朱封遗址、三里河遗址、北阳平遗址、顶狮山遗址等;
-对探索中国文明起源和夏文化问题有重要意义的陶寺遗址、二里头遗址、东下冯遗址等;
-商周时期的偃师商城、安阳殷墟、丰镐遗址、周原遗址、琉璃河遗址、洛阳东周城遗址和铜绿山遗址、大甸子遗址、前掌大墓地等;
-汉唐及其以后时期的汉长安城遗址、汉魏洛阳城遗址、曹魏北朝邺城遗址、隋大兴城唐长安城遗址、隋唐洛阳城遗址、隋唐扬州城遗址、渤海上京龙泉府遗址、北庭高昌回鹘佛寺遗址、辽中京遗址、金中都遗址、元大都遗址,以及汉杜陵陵园遗址、满城汉墓、马王堆汉墓、大葆台汉墓、广州南越王墓和南越王宫城遗址、磁县北朝大墓、明定陵和龙泉窑遗址、南宋官窑遗址、灵武窑遗址、福建建窑遗址等。
中国考古博物馆位于奥林匹克公园龙形水系旁,建筑外形如“尊”。


馆内展厅面积7000多平方米 ,基本陈列为“历史中国 鼎铸文明——中国历史研究院文物文献精品展”,分“文明起源”、“宅兹中国”、“大国一统”、“和融万方”、“民族觉醒”五个单元,集中展示五千多年中华文明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

一层大厅的重头戏是殷墟出土的马车。







正式展览从二层开始。
第一单元 文明起源
涵盖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包含兴隆洼、庙底沟、陶寺等遗址文物,旧石器时代的一堆石器就一略而过,新石器时代开始渐入佳境。



















陶寺遗址出土文物是第一单元的重点,陶寺遗址位于山西南部襄汾县陶寺村,是年代早于夏朝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一座中原古代都邑遗址。放在中华文明整体进程中来看,从距今5000年前满天星斗的文明多中心时代,发展到中原文化引领时代,陶寺古国是一个较为关键的节点,它是同时期中原地区最具规模的古国,因此也被认为是中原文明形成引领地位的前夜,或者“最初的中国”。
重点首先是这件朱书文字陶扁壶,扁壶腹部用朱砂文写了一个符号,被认为是“文”字,平腹一面朱书两个字符,还不能识读,沿破损处涂朱一周,表明在朱书时此壶已经残破,字符撇、捺笔锋清晰,推测书写工具应为毛笔。此前在多个地方看见过这壶的复制品,这次总算见了真身了。







本单元下一个重点是龙山文化彩绘蟠龙纹陶盘,出土于陶寺遗址第3072号墓,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国展览文物清单。褐色胎,内壁及盘心涂黑色陶衣并磨光,内壁用红彩绘蟠龙纹,是迄今在中原地区所见蟠龙形象的最早标本,也是陶寺时期已出现王权和国家的实物象征。











第二单元 宅兹中国
三层是宅兹中国单元,涵盖夏商周三代,包含二里头、殷墟等遗址文物。

二里头文化
有意思的是,这个单元展出的二里头文物均标识“二里头文化”而不是夏,看来二里头是否定为夏都还得争论一段时间。






这件铜爵闻名已久,中国已知最早的青铜容器。



下一个重点绿松石龙形器,此前从未公开展出过,现在终于得见天日。
绿松石龙由2000余片各种形状绿松石片组合而成,每片绿松石的大小有0.2~0.9厘米,厚度0.1厘米左右,龙的腰部有一个铜铃,其用工之巨、制作之精、体量之大,在中国早期龙形象文物中十分罕见。其功能尚无定论,有龙牌、龙杖、龙旗等各种说法,但学者普遍认为,这件器物是高等级贵族的专属,与祭祀有关。
这件绿松石龙是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员许宏担任二里头遗址考古队队长时出土的。许宏曾经回忆绿松石龙的发掘经过,该文物出土于二里头遗址3号墓,绿松石片从墓主人的肩部开始,直到胯部一带,断续分布,总长超过70厘米。绿松石片极为细小,清理起来极为困难,稍不留意,都可能使绿松石片移位,对原器的复原将成为不可能。考古人员意识到无法在考古现场清理完成,最终,他们整体起取了绿松石龙,将器物下部和周围掏空,塞以木板,套上木框,再在木框与土之间填以石膏浆,加膜封盖,用钢丝捆好木箱,连土带文物运送到北京,进行精心清理。
目前展出的绿松石龙依然没有从泥土里完整地提取出来,下半部分仍埋在土里,部分保持着三千多年前的状态。





















这两件嵌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饰名声显赫,二里头遗址共出土三件绿松石铜牌饰,中国考古博物馆展出的是1981年和1987年出土的两件,另一件出土于1984年,藏于洛阳博物馆。
牌饰上的饕餮纹是中国青铜器上已知最早的一例,此后商周两代饕餮纹日益丰富,类型很多,西周晚期之后,青铜器纹饰的神秘色彩逐渐减退,但饕餮纹始终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这件出土于1981年,长14.2厘米、宽9.8厘米,出土时位于为墓主人胸部偏左侧,附近有铜铃同时被发现。


这一件出土于1987年,长15.9厘米、宽7.5厘米至8.9厘米,是同类绿松石铜牌饰中工艺最为巧妙的一件,其牌饰主体为镂空铸造,几百片细小的绿松石片在无依托的情况下,历经3000多年而无一掉落。


这件玉璋长度接近50厘米,出土于二里头一座贵族墓,墓葬底部有一层厚厚的朱砂,玉璋因沾染朱砂而呈现红色,作为宫廷礼仪的重器,这件玉璋两侧有龙形装饰,可以想见其在二里头先民眼中的神圣地位。











殷墟妇好墓
这个单元中有一个专门区域,展品悉数来自殷墟妇好墓,是整个博物馆中最完整的一个出土物系列。
妇好墓,1976年5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著名考古学家郑振香带领发现,位于殷墟的小屯西北,编号为殷墟五号墓,埋在一座商代房基下面,该墓和其他贵族墓不同的是没有墓道,墓坑形制与通常的墓圹无差别,墓圹为长方竖穴,东西宽4米,南北长5.6米,深7.5米,面积仅22平方米,和过去在这里发掘的面积达三、四百平方米的大墓相比,无疑是小巫见大巫,但这座墓葬文物之多之精美却令人叹为观止,墓里共出土各类珍贵文物1928件,其中青铜器468件(总重量达1.6吨)、玉器755件、骨器564件、石器63件、宝石制品47件、蚌器15件、陶器11件、象牙器皿5件以及2颗红螺、1枚阿拉伯绶贝和大量海贝等,墓内还有殉人16名、殉狗6只。
妇好墓是殷墟发掘以来发现的第一座未遭到盗掘的中型贵族墓,也是目前唯一一个能与甲骨文记载相印证而确定其年代和墓主身份的商王室贵族墓。
占据C位的的是司母辛铜方鼎,妇好墓随葬一对司母辛铜方鼎,另一只收藏在安阳殷墟博物馆。铭文“司母辛”铸造在口下内壁,意思是妇好的子女为祭祀亡母“辛”而铸造此鼎,“辛”是妇好去世后在宗庙被供奉的庙号,这只鼎重达117.5公斤,是为数不多的商代大型重器。

这件象牙杯举世闻名,妇好墓中出土陪葬物多达千余件,其中3件象牙杯尤其引人注目,而仅有一件是嵌绿松石象牙杯,2002年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杯身镶嵌有绿松石圆环,将整个杯身分为四段,其中第二段的纹饰最为丰富。饕餮纹面部结构清晰,兽口下面有一个大三角纹,三角纹两侧有对称的夔纹,头朝下、尾向上。饕餮的口、眼、鼻及三角纹,都镶嵌着绿松石。象牙杯的手柄同样复杂,夔形上雕刻有神鸟,并嵌有大量绿松石。
这件象牙杯采用了极为复杂的工艺,包括浮雕、线刻、镶嵌等多种手法,显示了商代人在铸铜和制玉之外更为丰富的工艺技术。

















妇好墓出土的大型铜钺,妇好墓共出土4件青铜钺,这一件大钺长39.5厘米,刃宽37.5厘米,重达9千克。
钺在商代是武器也是礼器,此钺器身呈斧形,刃口为弧形,平肩,肩部有对称的两个长方形穿,肩下两侧有小槽六对,钺身两面靠肩处均饰虎扑人头纹,人头居于两虎之间,圆脸尖下巴,大鼻小嘴,双眼微凹,两耳向前;虎作侧面形,大口对准人头,作吞噬状,以雷纹为底地,虎后有一夔。钺身正面中部有铭文“妇好”二字。
虎食人纹在商代青铜纹饰中多次出现,推测具有巫师通灵的涵义。该铜钺重达9公斤,应该不是实战兵器,而是妇好统帅权威的象征物。











































周
















周这个部分的重器是1984年出土于陕西长安张家坡西周墓地的铜牺尊。牺尊是一种盛酒器,出现于商,沿用至周,造型独特,数量罕见。
这件铜牺尊器身是一只站立状怪兽,兽首前瞻,兽鼻隆起,耳朵竖起,腹部两侧各有一个鸟形竖扉,器身装饰着夔纹、饕餮纹、虎纹等,体现了西周青铜器铸造的高超水平。
这件牺尊的独特之处,在于器身上附着的四只动物。其背部的盖纽上,站立着一只凤鸟;项背上附着一只卷尾虎,作行走状;胸前和臀部则各有一只回首卷尾龙;盖内底部和器体腹内各有两行六字铭文“邓仲作宝尊彝”,这件牺尊也因此称为邓仲牺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