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周一,罗马
昨天在布拉恰诺湖附近的森林里徒步了八公里,然后开车找到了舒服的湖边看了会书,吃了个冰激凌。
布拉恰诺湖真是美丽。带着夏日的余温,美丽又温柔。傍晚时分太阳明晃晃地挂在西边,湖面上有几艘小帆板。后来还出现了一只可爱的小水獭。日落时候天色从蓝色转为红色,太阳彻底隐去之后,又成了灰蓝。对岸湖边已经亮起了星星点点的光。
把《翦商》的尾巴看完了。我以为会有大段的议论,居然五分之四是正经在讲考古发现,这里一个大坑,那里一大堆骨头。并没有觉得像豆瓣友邻说的,这本书突出地把商和周作为华夏文化的转折,也没看出来对商的野性有什么歌颂。他确实把周,特别是文王、武王都矮化了不少,不像是传统里的浩浩汤汤,德被天下,而是写他们的恐惧,把周公吐哺也写成了神经质反应。对于周公废除商的人殉,也没有格外地称道,可能这就是写历史的方式,不做评论?也不知道是怎么能从这本书看出商的野性和生命力棒在哪了,前面大篇幅的人殉,对周翦商过程晦暗地描述,都很压抑又不是很有趣。一直到后记,才用了孔子对商和周性格的评述,对两者评价都没高到哪里去。里面又是《竹书纪年》,又是《逸周》,让我很是怀疑这个作者的专业性——如果他没有在后记提到自己是北大历史系的话,我真是要把这本书扔掉了。
本来想在湖边好好看看《理想国》,之前听丁耘的讲课,觉得里面的思辨和推理过程太迷人了,但是越听越跟不上,即使一边做思维导图一边看书,逻辑也跟着跟着就丢了,只能欣赏片段。但是爬了一天山这个脑子显然是没法读这个书的。于是打开了《苏菲的故事》……
原来我没有学下去,是因为跟不上啊。《苏菲的故事》这种幼儿读物明显更适合我。找到了小时候沉浸式看书的感觉。看了个开头,很高兴,终于可以享受阅读了。回来的路上在喜马拉雅上听梯力的《西方哲学史》的课,也很有意思。
并不是因为学到了什么而开心,而是有了可以享受的过程而开心。
因为又找到了这种沉浸式的感觉,也想要好好工作,好好写报告了。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好好地阅读、思考和输出了。放下手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