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藤井树说电影
热闹的暑期档结束了,电影院里依旧有很多好片。尤其9月第二个周末,同时有四部新片上映,分别是《永安镇故事集》、《不虚此行》、《第八个嫌疑人》和《三贵情史》。类型不同,各有特色。9月12日晚8点,电影人藤井树请来了资深电影博主木易movie、南小小小音和做电影的连城易脆,一起盘点了9月初的四部新片,同时展开分析了电影市场当下的种种表现及背后的深层原因。下面是直播精彩内容的整理综述,更多详情可点击微博直播回看。藤井树:我首先想说《不虚此行》,我奶奶去年过世了,突发脑溢血,在睡梦中离开,我们突然被告知,没有任何准备。我给她写了悼词,过程中和我爸爸聊了很久,因为奶奶是什么样的人,对我来说是模糊的。在写悼词的过程中,我重新认识她,一点一点拼凑起她,所以在看《不虚此行》的时候,我一直代入自己的那段人生经历。《第八个嫌疑人》在类型上很硬核,有真实案件作为基底,但它并没有拍成我们想象中的犯罪片,导演做了很多探讨,比如关于犯罪心理的描述,可能挖掘不深,但其实有做一些新的尝试。包括在演员表演上,他们有认真付出,演技都非常棒。《永安镇故事集》我特别喜欢它第一段和第二段,分别讲了“到不了的远方”和“回不去的故乡”,但第三段格局明显不同,它承载不了前面的故事,让我觉得有割裂感。《三贵情史》我没想到是这样一个故事,我本身接受度还挺广的,但这部影片总让我觉得难以进入,在这个前提下,就导致我不时地会用现实的逻辑去想一个童话故事,接受起来有障碍。木易:我最喜欢的是《永安镇故事集》,我在平遥国际电影展上看过,当时看完就觉得很喜欢,平遥有大量影迷和电影行业的工作者,很容易能意会电影当中的表达,观影氛围特别好,我们自己去吃饭时也会说提一杯,为了华语电影。我觉得它整个叙事里包含了对不同人物内心世界的关照,当中做一部电影的过程也让我觉得很有感触。在《不虚此行》中,闻善作为一个写作者,他的生活状态、他的际遇包括内心的感触,都让我有所共情。《三贵情史》有它的缺陷,但我在观影过程中依然被它的一些表达触动了,它在一个爱情故事里融入了童话和浪漫的色彩。《第八个嫌疑人》本身质量还不错,但对大多数奔着犯罪片去看的观众而言,它太平淡了,戏剧性没那么强烈,而是聚焦逃犯的心理变化和人物处境。南小小小音:《永安镇故事集》三段故事整体看都不错,举重若轻。导演是个非常职业、出活速度很快的人,很清楚自己要什么,表达也很清晰。就是第三段个人宣泄的部分太多,让原本应该上扬的情绪有点泄气,故事的格局也因此缩小。《不虚此行》的剧本很不错,结构也好,能感受到导演写剧本非常熟练。但在实际的拍摄过程中,电影语言和文本的表达有脱节,可视化的完成度有落差,我相信在文本层面,我们能有更深入的感受和体会。《第八个嫌疑人》的表演非常好。而《三贵情史》我觉得它是想做成年人的童话,遗憾的是这个初心没能保持到最后,在观影过程中,不时感到表达的游移,导致观众无法理解故事到底想说什么。连城易脆:暑期档结束后,第一个普通的周末,连上四部影片,本身是件很好的事,这些电影其实各有卖点,也都有它们的可看性。我的喜爱度排序首先是《永安镇故事集》,《第八个嫌疑人》与《不虚此行》并列第二,接下来是《三贵情史》。这几天工作日的大盘特别冷清,让人觉得有点忧心,其实整个市场并没有彻底恢复,只是在暑期档集中爆发了一下。之前接受一家媒体采访,我说这几部电影当中,《第八个嫌疑人》应该是唯一一部票房可以破亿的,有办法回本,其他三部,我的预期没有很高。周末结束后,我发现实际情况比我想的还要不乐观,作为一个喜欢电影的人、一个影视行业从业者、一个电影博主,难免觉得太惨了。《永安镇故事集》在文艺片或者说电影节向的电影中,算比较优质的项目,我觉得至少回本问题应该不大,但就目前实际的结果,也是让我反复写微博去讨论的原因,就是我觉得在中国电影即将要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影市场的基础下,如果连头部的文艺片,收回宣发成本都如此艰难,这个电影市场是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变的。这是我的一个基础的逻辑。文艺电影大家向来有个刻板印象,就是晦涩难懂、沉闷易睡。我参与了很多艺术电影的宣发,很能理解这类电影为了破圈,有一些不一样的、独特的宣传方式,因为市场没有给它足够的空间和机会。我从来不会抱怨观众,观众的口味不一样,我们应该尽可能通过更多方式,培养不同的观众群体。我也从来不会抱怨影院的排片,过去三年,影院的经营非常困难,今年好不容易回血,它当然要以上座率为第一指标,去持续经营。既然市场上有扶持的相关机制,我觉得应该把机制用得更好,把钱花在更有用的地方,让影院在保证经营的前提下,也能够给小众电影一些基础的排片。我们需要建立更好的分众发行机制,把5%的专项资金投入到这类分众发行机制的建设上,同时把一些宣发奖金的发放,也能投入到优质的文艺电影上。这都是我反复呼吁的。藤井树:整个暑期档给我们的一个启示就是要有话题,先告诉观众,这部电影的卖点、它的社会议题是什么?如果社会议题不够明显,就很难有抓手。但恰恰在文艺片领域,我们不易明确这一点。《不虚此行》目前是跟《燃冬》差不多的票房体量,这低于我的预期。我原本觉得,它当中有很多可以探讨的内容,不论从导演的艺术表达还是演员的表演上都不错,是个值得静下心来好好欣赏的电影,而且演员本身也有很强的市场认知度。但就目前的票房数据看,它不是电影不好,而是它没有到达我们预期的表现层级。《永安镇故事集》这部电影很特殊,在不同场域的反馈有明显区别。当时在平遥的放映,我听说是炸场级的热度,也拿了奖,魏书钧导演在各个电影节上获得的认可也很多。但不可否认的是,《永安镇故事集》在大众层面反响一般。有的电影跟普通观众的认知存在明显的断层,我觉得这是一个需要严肃思考的问题,当一部电影走出电影节,破圈面对更广泛的受众,会有怎样的反馈,它传播上的难度又有哪些,这是我们需要认真对待的功课。南小小小音:对创作者来说,比较现实的问题就是自己先想清楚多少体量算比较满意。其实国外大量的 文艺片,它的票房数字在中国看并不是多么好的表现,文艺片本身也不会冲着某个具体的数字或是历年院线上的同类型爆片去比较。说到底,我想是市场上一些不专业的运作方式无形中影响了创作者的观念,他看不到自己真正要干嘛了,所以会表现地既要又要。带着这种心态,必然要面对市场的冲击。很多文艺片的导演很少会面对那么大体量的观众,他经常看到的是电影节展上的观众,那不算广泛意义的受众。电影节展的观众会更克制、宽容,对电影的喜好也更深,这当中包含了部分电影行业的从业者,这跟电影实际要面对的受众完全不一样,而导演们见到真正来自大众的评价和感受时,就会有心理的落差。电影人也需要自恰,用更平和的心态直面自己的观众。木易:我觉得不只是文艺片创作者,所有的电影创作者,在创作的初期,一定要首先明确自己的创作动机,而不只是考虑迎合观众。你想表达什么?想引起怎样的讨论?想给观众传递什么样的感情?这是最重要、最关键的。魏书钧导演的创作技法是非常娴熟的,他很懂得通过镜头语言讲故事,做到让观众喜欢的点,但同时,他也有自己的表达,会在创作中放入自己的调侃或吐槽,他的创作动机来自自己的内心。我有一次还偶遇了孔大山导演,他在扫共享单车,我觉得他在生活中就是这么朴素、真实的话,他的创作自然也会更接近我们的生活,《宇宙探索编辑部》就给我这样的体验,坚定又独特的作者表达。总而言之,先明确自己是怎样的创作者,创作中不要拧巴,记得初心最重要。想要继续了解本场深度交流的朋友们,可以移步微博,关注@电影人藤井树点击回看本场直播全部内容,精彩不容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