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奥本海默》观感2:追问
传记片《奥本海默》开篇,就用普罗米修斯隐喻了奥本海默的一生,诺兰对他的崇拜和热爱,不言而喻。 电影以询问,实质是质问,责难来追问,回忆奥本海默的一生,尤其是他原子弹之父那段光辉岁月,这个角度非常刁钻,一般人不会用,但是他就扣了主题,那就是和普鲁米修斯这个人物,非常接近。 我们一般人回忆过去,总是有自己的视角,不客观,美化感动自己的事件多,丑化自己的少。很多时候,因为与生俱来的自私,加上个人的思想,知识,智力有限,所以很那保持客观中立。第三方,尤其是带着偏见的第三方出现,反复的逼问,反复的求证,反复的打磨,也许才可能还原那个时刻的“本我”“真我”。 这个反复折磨的过程,就是真心逐一浮出水面的过程。导演在处理这个问题的时候,让当事人奥本海默沉默克制的时间太多,这一点我觉得是个问题。不反抗,不为自己的真心辩护辩解,这多少有点违背人性。虽然导演最后用爱因斯坦的话来说明奥本海默为什么沉默太多,但是这个挽救,显得很苍白。 再者,成名之前的毒苹果事件,说明奥本海默本就不是一个逆来顺受的人,他会反抗,他会置人于死地的。他绝不是沉默的羔羊,他有自己的武器,也有自己至敌人于死地的手段。 第三点,他能够在各种场合理直气壮的反对当局,为什么就不能理直气壮的反对质疑和责难呢? 为什么要塑造他甘愿当殉道者的形象呢?
矛盾。
这矛盾时导演偏爱吗?还是其他原因?
来自 豆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