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9.11
《王阳明大传》出自于冈田武彦,据说是写圣人最考究的一个版本,自然是要拜读的。周末看了一百多页,体味到了:整齐的脉络,系统的研究,深入的挖掘,用心的考证,细节的关注…对成为圣贤的一切可能都追本溯源,用足够的视角和丰富的史料,力求严谨的还愿圣人之根本所在。包括不怕冗长的对祖上几代家世图谱,余姚的名仕等人物描写,…亲友交往,偶遇、拜访,书信往来,更是细细道来,其中有大量出自圣人之手原文的引用。从宏观的政治、社会、家世背景到具象的诗赋书信,看到一个有血有肉有迷茫的人的成长,翻页拾级而上,跟随笔者探究的目光,看他如何运用朴素的道理步入封神的境界。
这本书读的不会太快,原文引用都是文言文,自然晦涩,又想仔细点看看笔墨原意,一遍两遍属囫囵,诗赋不挂心的就过了,书信、谏言还会折返回来看三遍四遍,每一处都可能引发思考,修得参悟。
王阳明刚入仕,主持修建王越墓之后返京,正值鞑靼侵扰西北边陲,内忧外患,他深切关注边境防务,上疏《陈言边务疏》,内陈“边务八策”。有后人高度赞扬其胜过《孙子兵法》十三篇。来看看:
1、蓄才以备急;2、舍短以用长;3、简师以省费:4、屯田以给食;5、行法以振威;6、敷恩以激怒;7、捐小以全大;8、严守以乘弊。
一策一策说,先说今日所想所议(可能偏颇,无所谓,就如实记录吧)
捐小以全大。解释说不中敌人圈套,不使王师奔劳,“我师常逸”,“兵威无损”,此乃制胜安国之道。
本是陈述题目的兵法意思,但原文中:“然今边关守帅,人各有心。……其纵之也,不以其坐视。其捐之也,不以为失机……而小小挫失,皆置不问……我师常逸,而兵威无损”
理解其意义:不折腾,敢于不折腾。敢于知无用,敢于不出兵,敢于不装样子,敢于“常逸”,敢于“小小挫失”。
直译的不说了,结合体会说说引申到职场的感受。
有的领导不敢让队伍“逸”,更不要说常逸,在其思想认识里就不可想象,一定要又苦又累才是工作。那种“泥腿子”带队伍的理念真是糟糕透顶。并且自己坚持不下去了,就“己之所欲己所不欲”都不管了,违背人性,官僚主义,特权思想…纷至沓来。根子上还是没有认识到这一层。当然,也有可能是“参透了世事,悟透了人生”,对下选择性无视,对上浅薄了“圣意”吧。
还有的,千斤拨四两。执行个什么任务,还没开始先不吃不睡各种收拾的人仰马翻…不用敌情骚扰,上阵前先自损一半血量,罔顾哪门子养精蓄锐。其实,不折腾效果一样,甚至更好。这并不降低指挥官和队伍的影响力,团结协作,融洽的完胜,更增加向心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只会更加团结和崇敬领头人。
这两类表现各异,根子差不多,勿说“小小挫失”,那是方向盘捉在自己手里吆喝着开车。其实一但如此,责任感立刻消亡,再别说什么创造力。
不由自主的拓展思考了,所处环境本就爱折腾,再加上遇到的一个一个,就体会尤深。当然,最核心的前提得是宏观环境,那个那个弹劾刁状周吴郑王焉有不怕之理,只能是怕的有道理。
先写到这里吧,不敢太晚,睡前思维活跃容易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