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下载豆瓣客户端
豆瓣
6.0
全新发布
×
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iPhone
·
Android
豆瓣
读书
电影
音乐
同城
小组
阅读
FM
时间
豆品
豆瓣社区
搜索:
搜索你感兴趣的内容和人...
首页
浏览发现
话题广场
快速注册
石华:用平常的心,做本真的建筑
UniDesignLab
2023-09-11 16:53:57 江苏
转自:城市环境设计UED
城市环境设计UED,赞10 ▲BIAD6 石华团队视频
石 华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 BIAD6 石华团队是一个立足北京建院的创新型青年建筑师工作室。设计团队在近十年的实践中,面对当下多元化的语境,始终坚持人本主义的实践方向,依托 BIAD 深厚的技术积淀,将大院平衡性的设计方法与东方人文相结合,以空间叙事关照生活的日常,通过对空间、材料、光线、风景等物质性内容的营造,让建筑真正贴近生活,关怀每一个人。
▲BIAD6 石华团队
-
采访人 _
胡一可
采访整理 _
刘畅、李思伟、赵祎琛
审校、编辑 _赵
祎琛-
以下为访谈实录- I
nterview 采访内容 胡一可(胡):很高兴能有机会对石总进行专访,我们这次也准备了一些问题想要请您解惑。第一个问题是您认为当下大院建筑师的优势、困境和突破到底有哪些?
▲采访现场
石华(石):
其实我们也一直在为这次访谈做准备,而且我思考的第一个问题可能就是这件事。我们的优势有哪些?面对新的时代语境,我们又有什么变化?我觉得在21世纪初的时候,不论大院建筑师还是独立事务所的建筑师,其实没有特别明显的区别,例如我记得当年崔愷、王澍、张永和、刘家琨、汤桦这五位建筑师各自出过一本小册子(注:2002年,策展人王明贤主编的“贝森文库—建筑界丛书”出版,丛书收录了五位建筑师的实践作品与学术创作),这是当时先锋建筑或者叫实验建筑比较初期的一个代表性事件,那时我正好在清华读书,他们还专门在北大开了一场论坛,我也去现场听了。那个时候我个人觉得大院建筑师和独立事务所的建筑师是没有那么大差别的,或者说边界性并不是那么清晰。就我这边的发展轨迹来说,进入北京建院工作后,先是跟着院里的主持人做各种不同类型工程,这是大院的传统,也是优势,可以积累很多经验。大概做了五六年的时间后,正好有一个机会,便开始在北京建院第六建筑设计院的平台下做独立工作室,算是开始独立操作项目比较早。
▲BIAD6 ©夏至 北京建院在2006年的时候推进过工作室制,当时公司的想法就是要把有能力的建筑师的能量激发出来,所以除了公司层面的院总工作室,各分院里都开始推行这种工作室的模式,这也得益于当时比较好的市场环境。这种模式在当时和其他的一些国有大院比起来还是很有优势的,但是随着后来市场和行业的变化,一些较小的工作室经营的局限就逐渐显现。特别是分院下面的工作室,掣肘相对会比较多,可能不是那么灵活。我开始做工作室的时候就是属于分院下的工作室的模式,另一方面市场也在变化,那么在这种模式下,我们需要有一些新的应对。2008年之前大基建还是比较火热的,我入职以来,其实行业发展已经逐渐开始进入一个下坡的状态,大项目渐渐少了。2000年左右国外事务所开始进入中国,国内比较好的设计机构承担了很多跟国外事务所合作的工作,这种状态下在短期内让我们学到了非常多优秀的设计经验,这一时期也诞生了很多优秀的地标性建筑作品。我觉得这个过程是一把双刃剑,主动性比较强的团队可以提到一个更高的维度,主动性较弱的团队会在创作层面上失掉一些敏锐度。其实我开始做工作室以来,也面临很多这样的对于项目的选择问题。我们工作室自2012年成立至今,总的感觉是这十年设计行业的变化太快了,我们要不断应对这种变化带来的挑战。具体来说,对于我们这样院里更年轻的团队,如果想独立应对项目,你必须要面对的就是项目尺度的改变。因为比较年轻,其实很难主持特别大的项目,尤其在北京建院这样大型的设计机构,人才济济,大项目的设计都是由梯队建设非常完善的优秀团队来完成的。我们在工作室发展过程中,其实也想坚持一些东西、一些思考和探索,但因为比较年轻,所以重要的项目上肯定是很难有底气的。但相比盖房子而言,我们觉得“探索”本身更具有价值和意义。所以对一些特别成熟的商业项目我们会比较谨慎地对待,也还算是有一些自己的坚持。我刚来院里的时候跟着我们现在的总建筑师王小工,他在教育建筑设计领域是很有名气的,我也跟他学到了很多。所以我独立做工作室以后,首先在教育建筑方面有一定的积累,那时候教育建筑正好也赶上了新一轮的发展,对于建筑学出身的这些设计师来说,在走向职业道路的过程中,此类项目在创作方面相对来说发挥空间要大一点。大型公共建筑技术性很复杂,受到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当建筑师没有足够的能力和底蕴的时候,是比较难操作的。另一方面,商业地产或者住宅类项目对你的掣肘其实也很多,它有一种经营或者说商业逻辑在里面,所以建筑学层面的一些偏学术层面的探索,会比较难实现。我们在实践过程中,还是希望尽量去尝试一些日常的对于人文关怀层面的东西,因为这类东西会与人和生活贴得更近一些。
▲远洋盈创WELL创意园区 ©夏至 大型公共建筑代表的是城市的形象、雄心,我们操作的大量项目,则多是一些城市更新,或者相对小型的公共建筑,比如幼儿园、养老机构等,更偏向于民生的关怀层面。我们的主要产品线被称为“一老一小”,一老主要是和老年人相关的建筑,一小则主要是儿童教育类建筑,这是我们的主要工作内容。我们同时也涉足一些社会福祉类的项目或是城市更新,以及一些有个性化需求的办公空间,我们会从具体问题入手,跟业主在沟通的过程中有很多细节方面的互动,产生一些创新性的想法。
▲北京161回龙观学校 ©夏至
▲黄陵县新区幼儿园 ©夏至
胡:您觉得在大院里边像您这样类似有点事务所性质的工作室跟院外独立事务所有什么差异? 石:
我觉得其实可能还是“平衡”,因为我们做出来的东西要保证在各个维度上都是合法合规的,因此甲方在寻求到你的时候,就会带有一种预设。我们其实也在摸索如何利用优势,同时保持一种对于观察和思考的敏锐度,首先你的大背景肯定是比较扎实的,这也就是所谓的平衡能力,平衡性这块肯定是我们一个优势,但是带来的问题可能就是个性不够突出。
胡:如果您做的东西比较极端,特别概念化,会受到一些限制或审查吗? 石:
我们的项目所有的审图的环节肯定都是特别严格的。现在咱们看到很多独立事务所做一些类似民宿这样的项目,在审图这个维度上的限制其实要少很多,很多是一些自发的建造活动,这样建筑师的想法,包括完成度,在学术层面就会更纯粹一些。但是我们所有的项目都要报审,它有一套审图逻辑都要合规合法,方案推进的过程要走各种流程。我们从一个很年轻的团队在没有扎实的根基的前提下去做这件事,实际上已经非常难,涉及各方面的平衡,因为我们既要解决方案创意的问题,也要把施工图的所有问题都自己解决掉,控制方案和感受层面的内容,这和独立事务所由专业施工图团队配合落地不太一样。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在不断摸索属于我们的方法,既具有非常综合的解决方案又带有自身的创意在里面。其实,我们这些年在设计中一直坚持的一个探索,我们叫作“秩序与游赏”。
▲北京东方阳阳企业总部 ©夏至
胡:可以具体解释一下这个概念吗? 石:
首先大院的平衡性保证了业主找我们是会得到较为全面没有硬伤的设计,从与城市的关系,到整体布局的梳理,再到空间关系、结构构造等,我们会考虑得很周全。但另一方面我们还要有一些自己独特的东西,对于我们来说,内化的空间层面的内容,我们比较在意。就是表面上看起来是一座整体关系很好的融入城市的房子,但是里面又有很多很内秀的东西,这可能是一种东方情节。比如园林,从外部、从街道上看是均质的,但内有乾坤,这也就是我们称为“游赏”的概念,也就是跟胡主编之前谈到的所谓的叙事性的关系,我们是强化了这种方式的,这两年也有一些业主因此而委托我们设计。
胡:施工及材料方面,或者说一些节点到底怎么做,您可能有自己的一些诉求,这些会受到限制吗?您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吗?自由度怎么样? 石:
一开始我们更多的侧重点会在空间层面,因为容易实现一些。材料层面的话,超常规的做法可能还是会少一些,不过我们现在也在尝试,但一定要把各种可能性及困难想清楚,否则开始施工再去变更就比较难了。
▲兴华东里邻里市集 ©夏至
▲兴华东里邻里市集轴测爆炸图 ©BIAD6 石华团队 我们现在在每个项目中都会做一些新尝试,这种尝试并不固定,比如有的是光的尝试,有的是材料的尝试,哪怕损失一点完成度,也要进行实验,这样会有一些新的积累,等成熟了以后,下一个项目就会做得更好。每一个项目都无法做到完美,这个过程其实也受甲方的限制,如何选择甲方也特别重要,行业内有很多有才华有追求的设计师,是否能有好的作品很多时候要看遇到什么样的业主。一些私人业主,只要跟对方沟通顺畅,他会相对来说更支持你去实现自己的想法。另一方面是政府类的项目,你只要在前期把主要环节和流程走完,后期会有很大发挥的余地,我们很多内化的设计可能会集中在这种类型项目上。
胡:近年来城市更新是热门话题,也是重要的实践领域,在城市更新语境下您做过一些什么样的工作?或者有一些什么样的体会? 石:
城市更新比较复杂,一事一议,我们之前在南锣鼓巷保护区里面改造过一个20平方米的小院,一开始我们预设的是挺文艺的那种,但事实上它是一个集体性事件,涉及整个南锣鼓巷片区的改造。
▲南锣鼓巷保护区改造 ©王璐 我们全院的工作室各分了一个片区,我们负责的楼临近南锣的巷子口,这个项目不像之前看到的网红的那种改造项目,南锣鼓巷受各种导则限制,做完之后还是修旧如旧的那种模式。我们还参与过老旧小区更新的一类项目,我们的那种模式是企业出资、政府出地来合作,就是我们设计的兴华东里邻里市集。
▲兴华东里邻里市集东侧入口庭院 ©夏至 相对来说这是个比较成功的案例。其实就是跟企业对接,企业的业主我们之前服务过,他比较认可我们的设计,所以做市集项目的时候比较有话语权,但是也会考虑经济效益。目前的改造和更新项目,一开始都需要算一笔账,比如做一个养老的改造项目,4000平方米可以出多少间房,能产生多少收益,成本是多少,等等。设计必须要跟这个匹配,才有可能推进下去。当然在改造过程中有很多人为因素无法控制,比如兴华东里邻里市集改造项目,我们最开始把空调设置在花砖的后面,但实际改造中,有的市民说不能放在这儿,对他们家有噪声影响,就没能在预设的位置实现。包括像日照的问题,比如我们算日照并不遮挡,从法律和规范条款上没有问题,但是居民只要一向政府反映,就需要平衡,就会影响项目进展,现在公众参与好多时候都在解决这类问题。
胡:我们之前也探讨过叙事性空间,在创作的时候空间叙事方面有没有一些您记忆深刻的点?室内设计跟建筑设计是怎么对接的?游观体验、空间序列等从建筑到室内具体是怎么操作的? 石:
我早期学习的时候受现代主义建筑影响比较大,后来我觉得OMA的一些对项目的处理方式也影响到我。我毕业后在芬兰待过一段时间,也趁此机会在欧洲游历了一下,现场考察荷兰驻德国大使馆新馆、鹿特丹美术馆等建筑,感触挺深,这些建筑比较强调叙事性。
▲OMA亚洲:大胆和谦逊 另一方面是北欧设计师对人文方面的重视对我的影响很大,比如阿尔瓦•阿尔托(Alvar Aalto )、JKMM。 做早期几个项目的时候我还没有那么明显觉得要在设计中引入这种叙事性,但是后来慢慢我会希望在空间体系里面设一条线索,不仅关乎空间结构也关乎体验。我们会根据不同项目不同场地去提炼并梳理主线,更多探讨空间本体内化的内容,并不是仅仅注重形式。不管什么类型的项目,都是有一条主线存在的,比如说路径的概念、场景的概念等。另一方面刚才提到室内设计,我们从一开始就坚持室内室外一体化,所以我们的项目基本上室内设计和建筑设计至少方案阶段我们都是一起做的。我们所有设计师都兼顾建筑和室内设计,有些项目比如教育建筑和养老建筑,如果没有室内最终很难达到设计预期效果,我们感兴趣的点是在空间本身,并不在表面和外观上。
胡:您在面对一个新的场地的时候,是怎样开始创作的?对场地基本熟悉的时候就会有一种感觉、意向或者一个概念吗? 石:
拿到一块地,我一般会先思考,前期我可能连草图都不会画,思考哪些方面跟形式或空间有关,更多的是对人文层面的提炼,我会在人文层面梳理一条线索并落实到空间层面。这个过程对我来说比较重要,这些思考可能并不会从具体的建筑学层面或者建造层面展开,但是我会从感受出发,只有这样我才会觉得设计出来的房子立得住。
胡:爱华小学在深圳,地域性会不会对方案产生很大的影响?另外不同地方的意识形态,包括大家的生活习惯,可能会有差异,人的行为习惯、生活方式是不是也会对方案产生影响?
▲深圳爱华小学沿街效果图 ©BIAD6 石华团队
石:
首先地域性对设计影响非常大,我们之前都是在北方做学校,后来发现到深圳的时候不会做了,一方面深圳密度很高,另一方面就是气候条件。回应气候变化是必须要做的。另外我觉得对设计影响比较大的核心问题是教育,教育模式在变化,现代教育比之过去已经发生了非常大的改变,现在借助数字化、信息化媒介,导致大家学习方式在变化,这样的改变带来的影响是很大的,但最终校园用什么样的模式还是取决于使用方,所以我们喜欢跟校长交流,校长的理念决定了学校会建成什么样。当然有些时候我们又不希望跟校长沟通太多,建筑师有自己的一套东西要发挥出来。学校这类项目,是介于住宅和大型文化公共建筑之间的项目类型。因为住宅是自己家,想怎么布置就怎么布置;公共建筑基本上是短时间使用,比如看电影、看展览,两个小时看完就走了,对这个房子的干预没有那么强。但学校就不一样了,学校是公共建筑里使用强度最高的,使用前和使用后差异很大。刚建成的时候是一个状态,学生进来使用一段时间又会呈现另一番模样——要接纳这个事,而不是表现层面,因为那是生活本身。建筑师有洁癖,但在孩子和学校老师眼里有价值的东西会完全不同。后来我研究出了一个策略叫预期的留白,留有余地。学校内二次设计很多,但在移交的时候跟校长和使用方沟通好,告诉他们建筑空间的特点,建议在哪里可以怎么布置。有的时候使用方不能完全理解,可能给你改得非常夸张,也可能改得使用效率更高,体现了公众品位和公众需求,所以与使用者的对话会非常有意思。
胡:您在做深圳爱华小学的时候提到了一个理念,有一些公共空间到晚上放学的时候可以面向公众面向社区开放,一般来说学校是封闭管理的,南方是不是有这种尝试,或者有这种倾向,未来是不是也有这种可能性?
▲共享的城市舞台 ©BIAD6 石华团队
石:
首先从咱们国家这种行政管理上来说,学校的开放确实是非常难的。最极端的案例就是曾经有学校要求把所有的窗户都加上铁栏杆,防止孩子爬出去,这是观念的问题,中国人有过度保护的倾向。日本的建筑师日比野拓曾说过他们的观点是,孩子要适当面临一些不安全的因素影响才能长大。
▲共享的城市舞台 ©BIAD6 石华团队 谈到校园资源如何共享,其实也包括校园内部空间本身。我们现在也在研究,比如说食堂,除了中午吃饭有没有第二种利用的可能,要不然空间会浪费严重。所以现在要借助这种互联网的智慧管理,比如北京的一些学校现在的模式就是智慧管理模式,比如物理实验室这节课没人,我通过刷卡就可以进去做实验;比如下午3:00你可以去食堂那里写作业。所以当时做爱华小学的时候,尝试真正通过空间的手段,结合分时管理的手段去解决这个问题。比如社会人员进入了学校里,设置社会路径与校园路径,同时进行分时管理。从资源共享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很好的提案,虽然最后没有被采纳,但却有它的意义。
胡:你有没有特别喜欢的设计师和特别喜欢的一类作品。 石:
我个人比较喜欢表面形式上不是特别张扬,但是内部比较丰富和有内涵的这种类型比如像桑丘-玛格丽特建筑事务所(S-M.A.O)。他会把一些真正体验式的东西内化在建筑空间中,但又不是单纯通过空间形成自己的标识性。大卫•奇普菲尔德(David Chipperfield)有些房子,外表看起来很朴实,但是设计真正发力的点是在建筑内部,我比较喜欢这种类型的建筑。但是这在中国市场里目前实现比较难,因为一开始投标,如果没有做出形式比较特别的建筑,还是会缺乏竞争力的。
胡:目前建筑行业受到比较大的挑战,因为您在行业最前沿,看得比较清楚,您对目前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和景观设计还保持热情的青年学子有什么建议? 石:
建筑行业目前的状态也引发了我的思考,平心而论这10年变化太快了,我常常会有些疲惫感,信息的冲击太厉害了。我不确定现在的学生是怎么判断一个房子好坏的,我们读书的时候学到的东西基本上是经过筛选的,是经典才能被看到。但现在各种各样的公众号各种房子每天都在推送,这个时候现在的学生怎么去判断和遴选,如何培养学生的判断力,包括我们目前界定的经典到底是不是也能够适应未来,等等,其实这些都是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面对现在比如说人工智能的发展,我觉得未来设计有两个方向。一种是往更加人文方面发展,做私人定制,每个个体的身体和心理层面的慰藉是永远被需要的,机器是代替不了情感方面的内容的,所以我觉得一方面就往这边偏,当然你要受得了这种清苦,往这方面做肯定不会是挣大钱的建筑师,但是相对来说内心会处于比较稳定和富足的状态。找到一些合适的业主,大家能够认可你的设计和想法,一点一点做。另一种方向我觉得是做更加智慧这一方向,算法驱动,将来很多集合居住类项目可能都会走上编程这条路。
胡:在10年前从研究层面就已经开始了人工智能驱动设计的研究,天大也在做这方面的研究。将来任何一个行业,不仅是建筑行业,可能都跟计算机软件还有信息工程有关,当然像咱们这一代人其实还是喜欢有手工质感的,如果没有人真正注入感情去塑造建筑,就会变得冷冰冰的,这是计算机解决不了的事情。但这个跟你意见稍稍有点不太一样,如果真能够进入到这个领域被少数人所认可的话,有可能真的价格不菲,设计费可能会很高。但需要明确作为一个设计师到底有多少不可被取代的东西,比如艺术品位,是不是也敌不过算法。 石:
我是把建造的本身当成一个过程来看的,如果我是业主,找一个设计师,我会跟他像朋友一样交流,大家一直慢慢在交流过程中把房子建造起来,这个过程本身是非常有意义的。对于每一个参与这个项目的人来说,这种事件本身在他人生中都会烙下印记。
胡:现在建筑、室外、室内是一体化的,有些人其实已经不在乎建筑本体有多复杂,也许只是一个观景的载体或者平台,所以有人提出来长在车轮上的建筑,比如说北京以前的CBD,它相应配套设施比较好,但如果到一个风景区域可能通过外部景象看日出,在海边漂浮在水上……这种感觉更重要。不知道您跟私人甲方沟通的时候,会不会有人将建筑本体看成一件艺术品?将来这种需求到底有多少? 石:
我问过董功老师类似的问题,他给我的反馈是,面对未来这种状态,高品质的空间是永远被需要的。我们在面对不同业主的时候沟通方式是有差异的,因为你跟他谈建筑学的事,他其实是不能完全理解的,只能告诉你他的需求是什么。我盖第一个房子的时候,一直在跟业主聊,感觉在他概念里不知道这房子盖好以后会体现出哪些空间品质,只有当建筑建成后,他才觉得原来这个建筑的空间是这样的。包括我们做大量的内化的工作,比如室内设计前期在跟业主汇报的时候都没呈现出来,好多东西都是在施工图阶段才设计出来的,这个需要一点点思考。我们不太甘心用一套常规的流程完成设计和施工,总是希望去突破一下。
胡:刚才提到模块化和装配式建筑,中国传统建筑其实就是装配式的,据您了解北京院是不是有一些团队在用模块化或者装配式的方法做设计。 石:
我们院是有装配式团队的,特别在住宅领域做了很多工作,包括马岩松做的百子湾住宅,其实就是我们院装配式团队配合完成的。另一方面,实际上有些设计师即便不做装配式建筑,他的设计体系往往也会有装配式工程思维。比如像GMP做的好多东西,其实就是一种网格化体系,定模数等。 本文摘自《城市 环境 设计》(UED)第143期【BIAD6 石华工作室】专栏编辑 | 赵祎琛
回应
转发
赞
收藏
UniDesignLab
(北京)
建筑/景观/设计媒体与职业发展资讯平台,赋能设计从业者与上下游机构。...
UniDesignLab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设计灵感 | 盘点为环境做出贡献的建筑设计方案
(1人喜欢)
竞赛资讯 | 韩国平泽市中央图书馆国际设计竞赛结果
百家观点 | 希望下辈子一睁眼,是醒在一间建筑工作室
结果 | Christ & Gantenbein 战胜 EM2N、SO–IL 等赢得安特卫普当代艺术博物馆新建筑设计竞赛
竞赛资讯 | Weiss/Manfredi 团队赢得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国际竞赛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