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副业的三种思路
首先,明确两个定义。
天职:真正适合自己、在从事中能感到快乐与意义感的工作。
谋生工作:主要用来赚钱,谈不上特别热爱和快乐的工作。
我想大部分人考虑做副业,都是出于主业(谋生工作)比较枯燥或倦怠,想要寻求更有意义感、快乐感的工作,这是前提。
如果仅仅是为了多赚一份钱,无所谓热爱快乐,那一般不太会有纠结的情况,时间允许肯定就直接做了;而如果热爱、有趣的事情一开始就能赚钱,就不会有犹豫,大部分就辞职直接转行了。
所以大家纠结的点,往往在于想要通过副业寻找天职,却担心副业并不能带来太多的收入,或者不确定对副业的兴趣或热爱能不能值得自己放弃现有的工作。
大多数人在纠结的时候,往往只着眼当下的「该不该」「选不选」,反复比较条件想选出一个更好的,但两条路又往往是有好有坏,这样就比较容易陷入思维的死胡同里。
但生涯规划的思路,是「填补」型的思维。
很简单,先预想一个理想的工作和生活状态,再分析一下现在的状态,然后看看两者之间相差什么,这部分就是需要去填补的东西。搞明白这点,再去斟酌选项、做计划。
在时间上是连续的、发展的,而不是只看当下的一点。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副业的三种发展思路。
如果把收入作为横轴,快乐程度作为纵轴,「天职」无疑是快乐程度较高的。但缺点是一开始收入会很低。
所以第一种思路,我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叫「耕耘型」。一开始忍耐较低的收入,然后通过一个长期的积累,来慢慢提高经验与水平,提高收入。

考虑到当下的社会节奏,在箭头下面我写了3-5年,这是在中国社会大家比较容易接受,环境改变也不太剧烈的一个时间段。但实际上根据职业与社会环境的不同,这个过程走了10年、20年的大有人在。
这种策略适合对收入不敏感的人,并且更适合那些有资格认证的职业。因为这类职业只要你考下资格证,就能保证就业并拿一个虽然低但能生存的底薪。
・・・
第二种思路是「兼业型」,适合大多数人。它最终的目标并不是把副业变成主业,而是实现安稳同时又更加多样的人生。
此思路基于这样的理论:人们在工作中感到痛苦,是因为想要在同一份工作中同时实现高薪、快乐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我们想要的东西,其实可以分开,在两份甚至更多中职业中体验。一旦打开这个思路,可能性就会爆增。
下图展示的便是这种策略:谋生工作负责赚钱,天职负责带给自己意义感和快乐,同时也能一定程度上作为第二选择对冲主业万一失业的风险。

因为对天职的收入要求不高,有1-2年的计划就足够。这种路线适合已经有一份高收入工作,自己也并没有厌烦到完全做不下去的人。
他们往往会这样形容:现在的工作其实也没啥不满的,但是……
这个「但是」后面缺乏的东西,其实不一定要用换主业的方式来填补。毕竟一样工作做久了,都会有需要忍耐的部分和黑暗的一面。
对于这部分人来说,以更加轻松的状态去开始副业,甚至尝试志愿者活动等没有收入的工作,都有可能解决问题。
・・・
第三种思路是「转业型」,也是大多数人会考虑采取的路线。以谋生工作为基础先撑起收入,通过3~5年的积累慢慢转到天职工作上去。

尤其是艺术类的天职类工作,推荐像下图这样边做谋生工作边做更久的积累。因为艺术类创作的工作并不像其他行业可以扎扎实实的积累经验提升自己的价值,卖不卖座是个很玄学的东西。

这一路线的典型代表是夏目漱石,他边做英语教师的工作,边写小说诗歌,写了20年才爆火,从爆火到去世也就是十年,却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名字。
・・・
这样总结下来似乎很简单,但大多数人在涉及到自己的实际选择时,还是会陷入迷茫。
迷茫与焦虑的对手是「具体」。把自己具体的愿望和现状写下来,帮助会很大。
比如我们之前提到的「收入」「快乐程度」「人际关系」三个衡量标准,可以给自己现在的满意度进行一个评分。
比如:
【收入】8/10 比较满足
【快乐程度】3/10 觉得很枯燥,工作内容不适合我。
【人际关系】6/10大体上还可以,偶尔会有比较烦的时候。
结论:收入属于自己可以满足的水准,快乐程度和人际关系不够理想,但可以忍受(是否能忍受也是需要自己评估的点)。可以试图在同时做的副业中寻找热情和更丰富的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