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
《蛤蟆》那本书也是有对话形式,这本也是,作者说是仿苏格拉底的,孔子也是对话中启发人的,我自己也是在一问一答间厘清思绪的。对话是个好东西呀!能与人对话,真的很开心,尤其在不经意间得到启发!(原文就写到“苏格拉底和阿德勒都是通过对话来启示人们,人的疑惑会在对话中得以解决,人自己也会得到改变,这种改变不是通过别人的语言而是通过自己的手,通过对话导出答案,而不是剥夺人自己发现答案的宝贵过程【答案不应该是从别人那里得到,而应该是自己亲自找出】”)
这本书很有意思,虽然分了很多个小标题,但它并不是割裂开的,而是“前引后,后补前”,算不上环环相扣,但是在往后看的时候会突然结合起前的部分。
书里涉及很多对我来说新式的概念:(尝试把五个夜晚的内容都串联起来,但是功力还是有所欠缺)
原因论。弗洛伊德心理学的一层基础,“童年阴影”,“心理创伤”就是原因论,因为年少的时候经历过什么什么,于是现在变成了什么什么,人的性格是过往经历塑造的,这种说法就会限制人的发展。
目的论。阿德勒心理学的一层基础,过往经历确实会影响人的发展,但它不是决定性因素,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我们人赋予过往经验的意义,即我们的目的。过往的某段经历,因为人要强大,就赋予它积极的强大意义,但如果人为了躲避生活中的某事,那他就可能赋予某经历消极的意义,以此来解释、合理化他的躲避。
第一夜里,有篇叫“你的不幸,皆是自己选择的”。通常人会把自己的不幸或者无法改变归结于过往经历(原因论),但从目的论解释的话,那是这个人不想改变,因为这个不改变的背后有利于他的因素(善)的存在。这让我想起来在网上看到过的,有一位微博主说过“有的想改变但无法改变是因为内心觉得当下的状况是好的,实际是不想改变的”,有一位b站学习up主说过“为自己学习一定是要内心去找到那个动力,才能改变,才能主动热爱学习”。改不改变不是过去的问题,也不是能力不足,而是缺乏勇气,缺乏摒弃现下生活方式的决心。在这第一夜里就提到了“活在当下”,只一篇章提到而已,尚不知道如何与目的论联系起来。
让自己有变化的是决心和勇气,让他人有变化的勇气是鼓励。
第二夜里讲的是人际关系,其中的一些话题不是很有印象,也不是很理解,只能鹦鹉学舌。开始讲到人生的课题——交友课题,工作课题,爱的课题。在提到人生课的时候,先讲了阿德勒心理学关于人的行为和心理方面提出的明确目标:1.行为方面的目标:自立;与社会和谐共处。2.支撑这种行为的心理方面的目标:“我有能力”的意识;“人人都是我的伙伴”的意识。(这要怎么联系起来,还不大懂,但我记得后面的章节有再次提到),在最后的内容里再一次提到“勇气”。
第三夜里讲的是干涉,讲到不寻求认可,不活在别人的期待中。首先要懂得把自己和别人的“人生课题”分开来,不干涉他人也不被他人干涉,课题分离是人际关系的入口。这就跟第二夜的内容联系起来了。这样的人,会活得更自由,哪怕被人讨厌,因为有勇气去承担。这就承接了下一夜的内容。
第四夜开始讲要有被讨厌的勇气。开始讲个体和整体。课题分离是人际关系的开始,共同体感觉是人际关系的终点。有共同体感,并且把自己当成共同的一部分,而不是中心,就能够把他人当作“伙伴”,而不是“敌人”。再往后提到,不批评也不表扬,不管对谁,而是“认可”。这里书中说到一句话“表扬这种行为含有有能力者对没能力者所做的评价这方面的特点“,还举了母亲赞美孩子,而不会赞美丈夫的例子。我将这句话念给程建党听,她说这句话有点杠,因为成年人具备的某些能力,小孩不具备。我觉得她说的有理。但看到后面作者引出“纵向关系”和“横向关系”,我又动摇了。纵向关系里,容易出现低位的高低,从而会去干涉对方,但横向关系里就不会,它是在课题分离的大前提下去对别人进行援助,这叫“鼓励”。后面再一次讲到勇气,意识到自己有价值的时候才可以获得勇气。
第五夜开始讲活在当下。这里开始讲,建立共同体感觉,需要把对自己的执着转换成对他人的关心,从这三方面入手:自我接纳,他者心来,他者贡献。然后又回到之前提到的行为方面和心理方面的目标,行为方面的两个目标(自立&与社会和谐共处)是关于自我接纳的话题,心理方面的目标(我有能力&人人都是我的伙伴)是与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有关。最后记录一点,人生是无数个点组合而成,而非一条线到底,所以活在每一个当下的点,就是自己的人生,而不是到达每一个目标的线的结尾,才叫是人生。
基本上就是把书里一些概念单独抓起来,没有结合自己的经历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