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和諧,不自洽,不自愛,不滿足,不勇敢
再來一段發瘋文學。
從八月中回來以後,我的狀態就一直很糟糕。即便已經開學了,也一樣無法讓我走出陰霾。除了上班的時候我可以是個正常人,工作以外的時間我永遠處在封閉狀態。以致於擔心我的朋友都有些著急了。上上個週末去看了兩部電影 《past lives》和 《raging bull》的4k修復版。短暫的快樂。
三週前,咨詢師希望我可以再次利用夢境開啟和自己的對話,讓我晚上睡覺前帶著我心中的疑問入眠。但是,我從八月初要回來的前一週就已經進入不想睡覺的低潮期了。所以,這一次低潮期又要持續多久呢?
回來後只有在每週見咨詢師的那1小時40分鐘裡,我才覺得自己是正常的。我的一切的情緒,低落,痛苦,迷惘,在她那裡都是合理的,可以追根溯源的。但是離開這1小時40分鐘的真空泡泡,我又回到了讓我窒息的現實世界。
我現在已經分不清楚我的低潮期到底是因為我是回避型依戀,每一次的分離都會讓我痛不欲生,需要好幾個月的時間修復,還是因為吃婦科藥的副作用。相見的快樂不過幾日,我卻要痛苦好幾個月。那到底還要不要見?
術後還不到三個月,身體都沒有完全恢復,我就已經開始各種虐待自己的身體了。這樣的自己,誰會愛?
很多意識層面的理性思考我可能已經梳理得很透徹了。我知道自己有好幾個分裂的人格,24小時,每分每秒都在打架。我知道不是我沈溺過去,而是一部分的自己無法原諒另一部分的自己。我知道我從來沒有停止過自己審判,自我譴責,自我羞辱。我想停止,卻無處下手。那些分裂的人格可以整合或者和平相處的一天似乎永遠也不會到來了。
上週咨詢師說,經過這麼長時間的了解,她終於明白了我為什麼這麼喜歡看電影。她說我就是一個 true artist。她的意思並非我是一個藝術家,而是我的靈魂和那些藝術創作最容易融合,所以電影,音樂,美術這些東西才是我真正喜歡的,能夠讓我的靈魂感受到滋養的。
說實話,我真的有點懵,也有點崩潰。雖然也有些溫暖,因為我自己認為的那些完全無用的白日夢,在她的眼裡絕非“無用”,而是我靈魂滋養的養料,oxygen。但是,我也真的很崩潰,為什麼老天給了我一個喜歡被藝術滋養的靈魂,卻沒有給我任何藝術的天賦?我從來都覺得自己文字貧乏,小時候喜歡自己瞎畫,喜歡做各種小手工,卻毫無天賦可言。愛唱歌愛音樂,卻在和好友一起學吉他的時候發現:好友隨便學學就會了,我卻笨手笨腳被老師批評。
我活到現在,最擅長做的事情就是中規中矩,老老實實,有著一個嚮往藝術的靈魂,卻長了一個比較擅長理性思考的腦袋。居然被大學的老師發現可以做研究。
感覺人格分裂,擰巴,不和諧就是我的人生特點。
不和諧,不自洽。理性上很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多面性,卻從來不接受自己的多面性。總是在審判自己,壓抑自己,批評自己有多虛偽。人想要不只一樣不是很正常嗎?為什麼可以接受別人想要不只一樣,卻從來不接受自己的多重需求?
不自愛。找不到自己存在的意義(雖然理性知道這不是我的錯)。雖然很憤怒很委屈,自己這一輩子幾十年的光景一直都是被自己的至愛之人當作工具人,自己卻早已內化了她對我的無視和控制。很想愛自己,可如果我都找不到自己看不到自己,我該如何愛?
不滿足,不勇敢。我想我就是大眾誤解或者偏見裡的那種 “就是生活太閒了,就是太安逸了” 的情緒病患者。雖然我非常反對這種無知的偏見,但其實我自己也沒少這樣罵我自己。明明生活上我沒什麼壓力,狀態卻無法徹底好轉?你能找到信任的咨詢師,還有能力負擔這一個月一萬多的治療費,你就比很多人幸運了,有什麼好哭哭啼啼的?為什麼不付諸行動,自己做出改變?
在寫這些的時候,我大概理解了咨詢師為什麼會說我的那些白日夢就是我的oxygen了。的確如她所說,我在很小的時候就給自己製造了一個安全的世界,我從小就習慣了在我自己製造的那個世界裡療癒自己,撫慰自己。
我也很想我的低潮期能夠儘快過去,我能夠再次在夢境裡和自己開始對話。我很想問問她們,為什麼我這輩子最喜歡的是小時候看的 《紅與黑》小說裡的最後,男主角被砍頭以後,富家小姐抱著她情人(男主)的頭顱坐馬車離開的畫面。為什麼在那麼小的時候我就愛上了這個片段,終身難忘。
也許我生來就“不正常”。

用專家的話來為自己的封閉開脫。

來一個《春光乍洩》的道具吧。真道具。之前在博物館拍到的。豆友提醒我去看的一個展。
記得家裡還有一個《春光乍洩》的電影周邊來著。一條印了電影很多畫面的短褲。不知道擱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