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平米之外
上个月看了好几本书,其中包括吉野忍的《东京八平米》。 内页里面拍摄的八平米居住空间,居然一点都不拥挤,反而有些温馨。因为拍摄者是都筑响一,所以想起了《东京风格》。当时对日本房客的房间模样是多种多样的,有可能是堆满房间的唱片,也有昭和风格的窗帘;又或者是在狭小空间内塞满的衣服。有时候在想在东京,有多少这样的“八平米”,又有多少人过着像吉野一样的滚石人生呢?
说到“滚石人生”,算起吉野忍从前的留学生涯以及国外的打工度假经历,她自己一共住过三十个房间。虽然也会羡慕有着稳定生活和住所的人们,但是其实这样的人生也是有折磨。人总是会假想自己未能选择的另外一条道路更加美好,可是事实也许并非如此。
开头有一位中年男性,吉野忍形容“善用城市的多功能性以及宽容性” 。虽然是做服务生,但是这位大叔却是一位出身大阪的摄影师,闯荡过一百多个国家。来餐厅上班的原因是因为摄影棚的工作时间比较自由,所以可以利用空闲时间来餐厅帮忙,顺便和年轻人聊天,是所谓的斜杠人生。人自身具有延展性,而城市所有的巨大包容性能够使其发生最大效能,但另一方面这需要个人的不断努力尝试和积累。同时也需要自己和这座城市产生链接
因为八平米的房间能够提供的功能并不太多,所以需要在住所附近探索适当的平替场所。因为没有洗衣机,所以她找到了投币洗衣间;房间不带洗澡间,她就在附近的步行距离之中找到了钱汤(日本收费公共浴池)等等。在这个过程里,有一种很自然的链接感。例如在投币洗衣间里和一位阿姨的攀谈,到了最后成为了她的故事分享,而第二次的偶遇则分享了各自的工作经历和婚姻观念。对话描写的很细腻,阿姨的个性和背后的故事也非常有趣。吉野是一个很会观察和叙事的作者,另一方面她也具有非常耐心和开阔的心态。面对偶遇的陌生人,能够有这样的聊天,我觉得是非常稀缺的。
现在社群媒体还有科技越来越发达,取而代之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减少,似乎隔了一层薄膜。而大家也更多了一些戒备心,这令人感到悲伤。
八平米虽小,但是外面的天地广阔,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要去观察和交流。每个人都有创造自己生活的权力,只是每一步都需要很多勇气。我自己在二十五岁之后,好像越来越懒惰和胆小,总是把自己困在一个舒适区以内。想着自己是一个需要独处的i人,也是时候鼓起勇气去建立新的链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