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高洁处,偶迎访客来(1)

4月8日上午,一辆客车停在宜昌市府门前,恭候参加长盛川夷陵区茶叶基地考察的宜昌炎黄文化研究会部分文史老师的到来。这次活动是响应党的二十大关于“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指示精神,为考察长盛川湖北青砖茶655年来的传承与坚守,为长盛川非遗成功鼓与呼而特意举办的。
下了沪蓉高速,从沿着晓峰河边展开的晓峰河村两车道的x455乡道换到开往杜家坪村一车道宽、错车必须要找地方避让的村道,坐在“卯着劲儿”轰鸣着一路向上的客车上,女高音陈军娥老师提议大家一起唱李娜的“青藏高原”,大家都在喊:“高了!”其实余红老师提议在客车上开联欢会的时候大山的坡度并不高,可是随着一个急转连着一个急转,一个上坡接着一个上坡,一座山头高过另一座山头,等到“一览群山小”和“这边风景独好”的那时,就已是近千米的海拔了。
山区的村级公路又陡又险,客车轰鸣着冲上去了,沉毅、刚强、勇猛,冷静。冲个坡,开满野花的路沿下是数百米深的悬崖峭壁,望一眼就有些心惊胆战;转个弯,一堵石壁铺天盖地似的仰面压来,气势咄咄逼人。客车就果断地擦着石壁,轻快地从悬崖边掠过,油菜花黄、桃李芬芳,一簇簇不知名的野花开得烂漫,春风轻拂,满山都变得青翠欲滴。
虽然从晓峰河到杜家坪只有14公里,可山路弯弯,“望山跑死牛”,车行也得半小时。山山相连,连绵起伏,看着对面山腰盘旋而上、曲折险峻的之字形小道,如缕缕飘带缠绕在绿水青山之中,成为一道独特的亮丽风景;刚落了几天的春雨,幽深的峡谷之中,升腾起神鬼莫测的氤氲雾气,如一幅神奇的轻纱帷幔,精致而婉约地绘成了一幅山水画卷。
据陪同我们的湖北长盛川青砖茶研究所文化中心副主任简妮斯介绍,这里居住的先民应该属于西陵部落,为了躲避商王武丁(公元前1250-公元前1192年)发兵征伐引起的战乱而躲进深山的。据晓峰区域各姓族谱记载,现在晓峰人的祖先多是在元末明初(1364-1368年)的“江西填湖广”和明末清初(1600年到1634年)的“两湖填四川”而来。根据西迁政策调凡而来的几乎都是江西老表,他们挽草为业,各占一方。王姓到了有山的地方,那里就叫王家岭,李家看中了一个坪地,那个坪就叫李家坪,聂家落到了一条河边,那段河就叫聂家河。被调凡走的都是本地人,但杜家坪村就还有岳、窦、成、章四姓人家不知为何未被迁走,得以保留原来的语言、风俗和习惯。
笔者和张永久老师都注意到路边的里程碑上写的是“小奶”,百思不得其解。打开地图方知这是从小峰(晓峰)到奶子头的村道,回来查阅资料,才发现当地人将民居山寨称为“头”。特征是三面悬崖,一面接山,底部为峡谷溪流,成为陆地上的“半岛”。这样的“头”因为三面悬崖,故不需建围墙,也不用挖壕沟,加上山寨里土地比较平坦,水源充足,燃料来源丰厚,易守难攻,可以安居乐业。据资料说,这样地名叫“头”的山寨在小峰区域就有11座,称“子头”的面积最大,足有数千亩;称“白头”的面积最小,仅有数十亩面积。
就和笔者与长盛川杜家坪生态茶叶基地负责人赵明强交流时感慨的那样:“住在这里,山上有树,树上有果,田里有粮,圈里有猪,门前有菜,水里有鱼。只要买点盐,就可以丰衣足食了。”
不知是不是有些乌托邦的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