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记忆 │ 闽南砖雕的形成是对古代建筑元素的传承与发展
闽南砖雕的形成是对古代建筑元素的传承与发展

闽南地处福建南部,为“厦漳泉” 三地的统称。因其地理位置和历史因素的特异性,多种文化在此融合发展,孕育出丰富独特的闽南文化,并集中反映在闽南红砖厝建筑上。
千百年来,闽南人民就地取材,创造出红砖、赤瓦、白石基的独特范式,有诗句形容其为 “红砖白石双坡曲,出砖入石燕尾脊; 雕梁画栋皇宫式,土楼木楼融中西。” 闽南砖雕的形成是对古代建筑元素的传承与发展,从画像石、瓦当身上汲取精华,结合当地的民俗文化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砖雕从原材料上,可分为青砖和红砖。不同于北方的青砖,闽南红砖厝砖雕是在红砖上雕刻,安放位置通常位于民居的主体墙面、凹寿的对看堵、裙堵。而北方砖雕通常安置于门楼、墙楣、入口照壁和庭院壁面。闽南人民就地取材,结合独特的烧制技术,使砖雕呈现出赤红且不易变形的特点,它防霉防腐的特性也适合当地海洋性湿润气候。闽南砖雕也因其材料规格的局限性以及红砖脆薄的特点,雕刻手法多用于浮雕、线刻,镂空雕和透雕技艺并不常见。砖雕可分为窑前雕和窑后雕。闽南砖雕主要采用窑后雕,这种技法下的作品大多平整,雕刻图案不会因入窑烧制而变形,也易于即兴创作和精细处理。受多元文化的影响,闽南砖雕的创作题材广泛,表达了吉祥的寓意,反映了閩南人民的民俗民风、心理诉求以及审美理想。在艺术风格上,北方砖雕采用镂空雕、剔地雕,立体效果强,艺术效果如石雕一般。闽南红砖厝砖 雕采用浮雕、线刻,刀法流畅细腻,与白石基互称,红白相间,色彩对比强烈,远观呈现剪纸一般的艺术效果。

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中,中原地区战乱频繁,曾有数次人口大迁徙,中原人南迁至闽南地区,带来了中原文化与先进的生产技术,同时也让红砖雕刻发展了起来。元代时期,泉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闽南地区吸收了外来文化, 并与本土文化以及内陆传播来的中原文化融合并生,形成了交相辉映的闽南文化,闽南地区形成了以中原传统文化意蕴为主体,兼容并包闽越文化、海洋文化、华侨文化以及其他的外来文化。
闽南文化既有传统性又有开放兼容的特点,深厚的文化根基支撑闽南砖雕不断繁荣发展。闽南传统民俗文化,堪称是一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观园,闽南砖雕的形成,既继承传统,又受当地人文历史、自然地理以及多元文化的影响,展现出独特的地域性特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