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童年的记忆
我记得我小时候被爸妈带去福建生活过一段时间。
妈妈生弟弟才2个月,为了躲计划生育,就带着弟弟和我去福建了,小我一岁半的妹妹被放在家里由爷爷奶奶带。等我到了上学的年纪,爸妈把我送回老家,带着妹妹去福建了。过了1年,妹妹也被送回来读书,爸妈继续在外面打工,我们开始了很长一段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的时间。
我的长期记忆能力不好,如果让我回忆小时候的事,其实很多都是记不得的,但那段时间,给我的感觉就是,很穷,但还是快乐的。
一种充满能量的感觉。
是无知的,是自由的。流动在身体里。
我的老家在江西某个县某个镇某个村里,非常普通的一个村子,几十户人家的破旧房子依偎在一起,四面都是农田,农田在往外一侧是一座山,山上埋着家家户户已故的人,一侧是一条河,隔着另一村。
那时候我们是跟爷爷奶奶一起住的,是老房子,这房子是跟别人家合建的,一个堂屋隔着,左右各3间房,一家一边。2间被用作睡觉的,每个房间各开了2个床,柜子是没有的,有2个叠着放的木箱装衣服;一间被用作厨房,灶台和小饭桌都在这里,平常吃饭都是用小餐桌,逢过年过节,会用堂屋的大方桌吃饭。
现在常常会提到留守儿童,但我们那时候,其实没有太多的感觉,因为只要有父母外出打工的,基本小孩都是跟着爷爷奶奶过的。很平常。没有出去打工的,靠种地很难改善生活,过得很苦,反而会觉得父母出去打工,时髦,又隐隐有一丝生活可以改善的期盼。
一件事被认为是平常,就不会觉得有多大的特别,不会有多难受,不会觉得惨。爸妈送我回来后,又带妹妹出去,印象里我都没有哭。
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日子是很苦的。那时候是真的穷,连吃都是紧巴巴的。现在有些人喊穷,其实并非真的很穷,更多是一种焦虑,是一种对比后的不甘心。
爷爷奶奶带着我们4个孩子(二伯的2个孩子,我还有妹妹),一顿饭,只有一个菜,常常是一碗豆腐。我现在记忆里还有我或者其他姐妹兄弟多夹了一筷子菜,被爷爷用筷子打掉我们夹菜的场景。我们心虚地端着碗离开小饭桌,用力去嚼饭,把米饭里的甜味给嚼出来。有时候吃好菜,泥鳅,爷爷说:一条泥鳅要送2碗饭,我们真的是一大口米饭,吃一点点泥鳅,然后就着一点点汤汁,把2碗饭给吃完了。
关于穷的记忆,很多都是跟吃有关的场景,真的吃不够,身体极度的渴望,要多吃一口饭,多吃一口菜。有一次奶奶拿剩饭晒干,然后放在锅里炒香,我记了很多年,讲给奶奶和爸爸听,他们都不记得了。还有一次,是爸爸年中中途回来,做了一锅鸭心,很美味,我后面跟爸妈核实,他们都说我记错了,肯定没有这样做过。
我们那时候读书,也是爱读不读,很多家长嘴里常常挂的话是:能读就读,不能读早点去打工,所以跟我差不多年纪的伙伴,有一些是初中都没读完就去打工了,等我毕业出来的时候,她们有些已经在外面工作快10年了。我和弟弟妹妹,也不知道遗传了谁的基因,竟然读书都还不错,就一直读,读到大学毕业才出来工作,这种情况,在那时候是极少数的。
我们去小学的那条路,从泥路,到碎石路,到水泥路,到柏油马路,隔2年变化一次,我们有时候就是赤脚走去上学的,到学校,脚丫子都是黑乎乎的。虽然有些同学也是一样的,但还是忍不住把自己的脚给藏起来。一直到2年级,外公给我买了一双5块钱的凉鞋,晚上睡觉都抱在怀里,梦里都是笑着的。
读小学时,虽然条件简陋,但感觉形式也不少,除了语文、数学,还有音乐,美术,体育,劳动课;各种竞赛也是有的,什么作文比赛、成语比赛、算数比赛、历史比赛、生物物理实验比赛等,很多;除了学业上的,还有广播体操比赛,舞蹈比赛之类的,挺丰富的。我没啥艺术类细胞,更多都是参加文化课的,但我们那时候是真的没有现在的小朋友知道的多,课外书是没有的,我记得有一次历史知识比赛,有一道题目是朝代的排序,我都小学高年级了,是完全不知道的,听都没听过。
我的童年里,除了对吃的渴望,学业里的乐趣,就是劳动了。做各种农活,跟个小大人一样。爷爷奶奶种田又种地,还养猪等,我们农忙时跟着爷爷奶奶下田,插秧、除草、割稻,都要去,还要跟着奶奶去挖地种菜,闲时要去打猪草,挖蚯蚓给鸭子吃,去山上打柴火,除了这些,花生收获季下雨天去捡花生,去摘金银花去卖,去刮姜皮挣钱,去搬砖挣钱,实实在在的红泥砖,我竟然一下子能搬3块,我堂弟他们都只能搬2块。
我们那时候像永动机一样,好像怎么都停不下来。
没法停下来,那时候的生存,就是靠一亩三分地,所有家庭所有的期望,都在田里和地里,所有的收获,都是靠着实实在在的劳作才能得来的。
孩子也不能停着。田里、地里都是孩子奔跑的身影。
到现在这个年纪,我才更清晰地看到,小时候的经历对我现在的影响。我跟朋友说:我没有机会去挣一些灵活的、有创意性的钱的,因为我的成长经历给我刻上了印记,钱、粮食都是需要靠双手、靠投入体力去挣的。
可能因为有这样的童年,穷的体验,劳作的体验,奔跑的体验,上山下河的体验,让我有了一个充实的童年。或者说是一个结实的童年,我的筋骨应该都是那时候练就的。
我常常暗自宽解自己,现在的生活一点都不苦。因为我小时候的生活是真的很苦,没得选,而且以为生活就是这么苦的。
好在那时候没有对比。要是像现在一样,看得到世界另一面的精彩与繁华,那可能也会失去很多快乐,失去对于当下生活的体验与投入。
我的童年里,印象最深的是白杨树。奶奶家老房子的门前,有好几颗白杨树,树下是一条小溪,水很清,我们在里面浣衣、洗漱、洗碗,甚至洗澡。有时候一条毛毛虫掉下来,刚好掉到衣领里,会吓得跳起来。
夏天,等大人都睡了,我们捕树上叫个不停的知了,然后就在树下架着瓦片烤着吃。秋天叶子黄了,掉下来,我们捡起一片片叶子,去玩孩子之间的胜利游戏。
树下都是我们几个玩乐的身影。
后来,因为要盖房子,老屋推到了,树也被砍掉了。
小溪被填埋了,泥地变成水泥地了。
我再也不跑了,因为摔在水泥地上会很痛的。
康康love183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4月碎碎念——没有获得“勋章”的一个月 (3人喜欢)
- 我给自己办了个极简婚礼。 (41人喜欢)
- 提前回乡的人怎么样了? (8人喜欢)
- 我的2024,是慢下来、蹲下去倾听生活的一年。 (3人喜欢)
- 生活在前进——我们领证了。 (9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