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向舒适圈外走出的第一步
查看话题 >留学申请就是很难啊!❷ 理想化需要

世界就是一个草台班子。
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在这个世界寻到一个安稳庇护之所。就像大洪水来时诺亚方舟之于生灵。
留学申请是一场朝向未知的冒险。仔细想想这个过程是很值得恐惧的。未来你会遇到什么,学习生活能不能适应,会不会遇到歧视,远一点就业好不好找,近一点学校会不会招我……有时候恐惧是有形的,针对具体的事件;但是更多时候它是有无形的、不知从何而来的恐惧。
这种弥散且寻不到源头的恐惧可能跟我们最核心的自体客体需要之一——理想化自体客体需要有关。
你可以想象这样一个场景,一个小孩跑着跑着摔了一跤,或者ta被陌生人抱起很不知所措,或者一觉醒来找不到妈妈了……这些都是充斥着痛苦、未知、恐惧、焦虑甚或悲伤的事情。在这种时候孩童会怎么寻求平复呢?当然是来自养育者的抚慰。人,最初永远是在关系中得到治愈的。一个温暖的拥抱,亲昵的贴贴,耐心的话语,或者是轻轻的一摸头,都可以奇迹般地平复孩子的躁动不安,仿佛人孤零零在世上的本质被逆写了。大家也许看过动物纪录片里母猴子和小猴子的相处。小猴子就是妈妈的猴身挂件,妈妈的怀抱就是温暖的巢穴。现代人追求一个人属于自己的,永远不会被赶出去的房子,那只不过是生命原初关系的象征化呈现而已。
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的,感受到属于关爱的、有力量的他人的一部分,这个人抚平你的伤痛,给你提供持续存在的避风港一般的安全感,他们本身的强大又给予了你面对世界的勇气。你感觉“既然我是这么无所不能的ta的一部分,那世上当然没什么好害怕的,我可以克服一切困难。”所以这种需求被称为理想化自体客体需求啊。
留学申请是打破安全感的过程。如果足够幸运,我们从从小得到的这段关系中内化出自己的安全感,就好像小乌龟有了属于自己的可以时时刻刻背在背上的壳。那么这次迈向远方的征途中我们有勇气说“我愿意打碎我的安全感,我愿意接受挑战”。小时候的安全也许来自养育者的营造,现在的安全出于我们对自己有能力重建安全的信心,对世界的了解,和我们相信自己永远可以回去的心中家。
留学申请这个过程不容易,它不一定是第一次但肯定是最动摇安全感的情况之一。
- 许多申请人会想“我要去哪所学校呢?”这是跟海洋彼岸没有连结,还没有感觉有一个家在等着自己。
- 或想“我能够做到这些事吗?我的申请会完成吗?”或感到孤单、绝望,看学校哪条要求都觉得自己配不上。这是在担心、恐惧之后寻不到抚慰,因此没法投入一个感到有力量的自体客体体验之中,借到它的光芒。
- 或“我不想要自己去,哪怕我带着一个外语也不会的人跟我一起去也好啊。”这是又感到自己的脆弱但同时又感到自己的潜能。内心渴望被保护,但是当事人有保护自己的潜能未调动。
对于幸运的,有了自己的壳的小乌龟都这么不容易,何况对从小就在安全或力量感上感到有所不足的小乌龟呢?
你真的需要更更多对自己的理解。留学申请征途漫漫,第一步就是要告诉自己“难是正常的”,就是有这么难。感到脆弱、害怕、焦虑、不安,甚至想要退缩也都是可以理解的。
何况,不要忘了,你已经长大一些了,不再是完全没有力量的最小的孩子了。前面我们提到的是残留的噩梦。但当下你可以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对自己的珍惜与喜爱、勤奋坚韧等为自己找到一些资源,包括但不限于:
- 告诉身边值得信赖(划重点)的同伴/父母/老师/咨询师你的处境和需求,向他们寻求支持。直说你感到害怕的时候需要一些安慰和肯定,不需要建议或鞭策,以免他人搞错。
- 收集对我们有意义的关系是重要的,但是成年人也可以从一些象征化的东西里得到抚慰和力量。比如一个热水澡、一段瑜伽、一次正念,吃你喜欢的comforting food,或者去一个你一直有好感的场所,到大自然里走走,听喜欢的音乐,闻能唤起美好回忆的香味等等,这些都是象征化的拥抱;再者,做你擅长的事体验成就感,与值得信赖辅导老师或机构合作,找到一位偶像看看ta的经历,听听合拍的前辈的经验分享等,这些都是能让我们有一定归属感,从而带来力量的事情。
最后引用一段《自体心理学导论》的话作为结尾:
“首先,儿童期望与理想化双亲影像(科胡特的术语,指孩子对照料者的体验,这个抚养者满足孩子的理想化需要)融合。过了一段时间,孩子通常满足于处在这样的力量来源附近。随着孩子逐渐意识到ta的父母并不完全是ta所想象的那样,完美双亲影像渐渐得到修正。最终,成熟的成年人确定无疑地知道,ta不完美的家庭和朋友在困难时都是可以求助的。”
最后一句话送给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