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怕的“红灯思维”,正在慢慢毁掉你

01
你是否注意过,开会时经常出现的一个现象。
当有人提出一个观点时,往往他还未说完就有人打断他:“你说的不对”、“不是这样的”、“我说说我的看法”......
然后,当这个人说时,往往又会出现相同的情形。
到最后,讨论变成了争论,离最开始的主题也相差十万八千里。
这个场景也常出现在生活中。
很多家庭的争吵其实都源于一件小事,但慢慢会由这件小事引申出很多不相干的事情,最后由事变成人,争吵爆发。
而最终的结果都是对对方及自己的伤害,不利于成长。
这种思维方式也被称为红灯思维。
顾名思义,即遇到和自己不一致的观点,第一反应就是反驳。
长此以往的阻断别人的意见进入自己大脑,以自我为中心,固执己见。就属于将自己封在一个井底,像井底之蛙一样只见井顶,不见整片天空。
02
那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里就要引申出一个概念:习惯性防卫。
什么叫习惯性防卫?
百度百科解释:习惯性防卫是人的本能,是指为使自己或他人 免于说真话而受窘或感到威胁而形成的一种根深蒂固的习性,通常表现为“说实话的恐惧”或者“自设的保护壳”。
简单理解即:只要和自己想法不一致时下意识自我保护的一种本能。
自我保护原没有错,但过度的自我保护不是保护,是一种禁锢。
禁锢自己的思维,禁锢自己的社交,阻止了更多更新的知识进入大脑,相当于阻止了自己的成长。
习惯性防卫在心理学上还有一个解释叫:“基本归因偏差。”
什么意思?
我们举个例子来理解。
还是拿开会来举例,开会时,通常有人不遵守时间而迟到。
如果迟到的人是别人,通常你会埋怨,认为对方不守时,此时,对方说的一切理由都是借口。但如果迟到的是自己,那通常自己会有很多理由解释为什么迟到,甚至还希望通过这些理由得到对方的谅解。
这种当同样的一个问题发生在别人身上时,我们习惯把问题归因于别人,认为是他人自身的问题;而当同样的问题发生在自己身上时,我们往往会将问题归因于除自己之外的外部因素。这种归因原理就被称为“基本归因偏差。”
这样的现象在生活中也很常见。
某某突然做成功一件事时,有人会说他真的是运气好;而当这个成功之人是自己时,首先想的就是自己多厉害,和环境关系不大;
股市赚钱了,会兴高采烈地表示自己真厉害、炒股天才;当下跌亏钱时,说的又是股市垃圾,害自己亏钱。
这样的处事方式会导致因归因不清处不好人际,局限思维、难以提升认知,从而进步很慢。
所以,要想真正的成长,首先就要破除习惯性防卫,遇事不是【红灯思维】的消极处理,而是亮绿灯,建立【绿灯思维】。
03
什么是绿灯思维?
和红灯思维对应,即遇到不同观点时,第一反应是思考这个观点能如何为己所用,怎么用它来帮助自己的一种积极的思维方式。
举个例子。
你非常会用一款app,有一天,当有人对你说,这款app还可以有另外一种用法时,红灯思维的人的做法是:“怎么会?这款app我已经研究很透了,用法都很熟悉,你那个肯定不合适。”
而绿灯思维的人想的则是:“这种用法我虽然没有用过,但感觉很特别,一定有有用的地方,我待会好好研究一下。”
建立绿灯思维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很难,因为习惯性防卫是一种本能。
要想真正建立绿灯思维,还需要区分一个最最最基本的认知“我”和“我的行为/观点”。
虽然基本,但能做到的人不多。
因为我们之所以会习惯性防卫就是将“我”和“我的观点/行为”揉在了一起。
比如,当我写了一个方案,同事看到这方案时提出了一些他认为这个方案不好的点。
如果没有区分“我”和“我的观点/行为”,就会认为对方在指责自己,不认可自己,于是第一反应就是怼回去、保护自己。
如果区分了“我”和“我的观点/行为”,就会理解对方的建议只针对这个方案,说方案没做好,不代表说人不好。
这两个不同反应看似处理程序差不多,但导致的结果却是千差万别。
意识到他人是对自己的观点/行为提出的建议,就有利于我们从不同角度获得学习和启发,改善行为,从而让自己更好。
这样的思维方式还利于社交,就是不会因为他人的一个行为就将对方“打死”,认定对方就是行为折射出的那种人,更利于彼此敞开心扉、坦诚面对。
写在最后
乔希·维茨金在《学习之道》这本书中提到发展心理学领域的领军人物卡罗·德维克博士提出了一个“整体理论”和“渐进理论”的观点。
整体理论即将人生成败归结为一种与生俱来、无法改变的事情。
渐进理论则是认为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努力,一步一步,循序渐进,新手也能成为大师。
我们要想通过学习获得改变和成长,就要做一个渐进理论的践行者,通过努力来改变自己,成长自己。
所以,这里我们要明白:
虽然习惯性防卫的红灯思维是人之本能,但它不是不可攻破的,只要通过区分“我”和“我的观点/行为”来建立绿灯思维,打开自己的认知,接收不同的观点和意见。
久而久之,你将收获一个更遭人喜爱的全新的自己,一个更好的自己。
End
作者介绍:
我是慢持,90后职场宝妈,圈外学堂助教&教练。和我一起,慢而有持,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