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荣时候自有原创,不必问在哪
刚刚看到《尽是翻拍,原创在哪?》这一篇文章,心中有话,不吐不快。
翻拍与改编是不同的,上文却混淆了改编,并将其二者与原创相对应,这样不对。
翻拍可以对应原创,因为那是翻拍已有的成品电影,整个电影架构都有可以参照的样板,这样一来,不论是从剧本文本角度,还是从电影创作角度,都显然是与原创相反的一种仿照。比如对应于西班牙《看不见的客人》的意大利翻拍《死无对证》,对应于法国《触不可及》的美国翻拍《触不可及(美版)》。点明国家,是为了表明在这些电影工业发达、电影文化深厚国家的电影工作者,依然会考虑改编其他国家的优秀电影作品。
是他们的原创能力不够吗?单凭翻拍这一点无法说明。那么翻拍优秀电影是问题吗?恐怕未必,这不是原罪性的问题。——真正会导致出现问题的是翻拍得不好,而拍得不好就是原罪。所以完全像原作复制版的《死无对证》,以及负优化原作的《触不可及(美版)》,没有获得多少好评。
也有电影融入本土元素风情,或融入自己的创作思路,将好成品本土化成好的本土翻拍,甚至于改造成另一种风格,尽管这也是一种再创作,但落于人口,也难免有不思进取之嫌。比如原文提及的翻拍自印度原作《误杀瞒天记》的《误杀》,就本土化与再创作来说有着不错的表现,尽管获得不少观众的好评,但也难以摆脱翻拍这个让人诟病的标签。
原文同样提及的,收获更多好评的《十二公民》,也由于它翻拍自美国1957年的《十二怒汉》而多少有些黯淡失色。但有意思的是,翻拍自日本电影《忠犬八公物语》的美国作品《忠犬八公的故事》,在豆瓣的评分反而要比原作更高,大家对它认可度更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它所表达的情感更让人受用感动,而这一点,又是后作在翻拍改编再创作上的重要表现。所以,这还是翻拍的原罪性问题吗?
姑且讲翻拍就是有着不思进取的原罪,就是打击原创剧本的幕后黑手。那就讲讲原文提到的“改编国外作品”吧。
原创剧本的本质就是文本,而剧本与其他故事性文本,乃至于别类文本不同的是,剧本是剧作向的,有着明确的影像化语言。但剧本和其他故事文本有本质的不同吗?——也许并没有,比如故事类剧本,它的核心就是故事,它不必非要生下来是剧本才能够拍成影视故事,只要一个故事足够好,或者编剧设计乃至于导演思路足够好,都可以拍出一个好的影视故事。剧作者也好,一般文本作者也好,只要创作出一个有足够内容的故事,某种程度上而言就足够了。
选取文本改编,是一个文本影视化的过程。这种改编,不一定是故事内容上的处理,也是影视适配方向的处理。而文本改编也是一种技术活、创造性活动,并不是想当然地直接将原文本故事进行处理。
原文透过今年上映的电影《回廊亭》,提到近年来国内许多影视作品喜欢从东野圭吾的小说中取材改编。但原文没有提到,东野圭吾的原著悬疑小说《回廊亭杀人事件》,就悬疑推理小说的质量来说并不太高,而国内有不少的高质量悬疑小说。为什么舍近求远追求苦尽甘来般将东野的小说影视化呢?原因很简单:东野有名气,影视化改编有商业价值。影视行业需要有商业价值的作品支撑才能持续健康发展,要说这过于冠冕堂皇,那么回过头来,创作者努力创作的目标之一,不也是希望获得商业认可吗?
恰好,《消失的她》就是今年暑假档迄今为止最具商业价值的一部。这部作品,就影视处理而言是到位的,结合创作团队沉浸悬疑推理题材多年的基础背景,创作团队在这一部作品上进行了不少有意思的处理,有些处理还是对于近年同类题材作品的呼应——这断然不可能与1986年上映的《失踪之谜》一致。而谈到悬疑推理,就不得不提一段背景——推理小说自诞生发展至今,能用的核心诡计基本上都已用过,谈诡计创新已过于虚无缥缈,单纯以诡计来看,许多作品或多或少都有着前作的影子,某程度上算是对前作的复制,但尽管如此,当下的推理题材依然有着旺盛的生命力,推理作品不断萌发。如同样的道理置换回来,这些新的推理作品,能够说不是原创吗?——改编和原创,并不是像原文想象中那般的简单关系。
再抛开改编国外作品,讲回国内原创文本。国内好的故事文本并不少,而影视化程度不够,不足以直接诟病原创能力不足,而应该问问,为什么国内影视行业不考虑改编国内文本。——是没有优秀的文本吗?当然是有的,不仅有,而且还很多,不必列举。——那是缺少影视化改编吗?不,也有,比如近年来各类男女频大IP文本的改编;比如今年七月上映的大作《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就是对于明代小说《封神演义》的再创作;而时正热映的电影《暗杀风暴》,就改编自周浩晖的悬疑小说《死亡通知单·暗黑者》,周浩晖亦是这部电影的编剧。
再讲原创电影剧本。还是以今年暑假热映的电影为例,取材而非改编自真实案例的《孤注一掷》《我经过风暴》,原创剧本的《最后的真相》,都有着足够的原创度,就故事文本而言也足够出色,这几部电影收获口碑总体较好,但看豆瓣风评也没有好到那一种让人拍案叫绝的地步;从文本来看,它们的故事文本也足够出色,并且有着充足的改编空间,具有被其他影视创作者再度翻拍的价值。那么,它们会一定被翻拍吗?恐怕不然。如果它们不被翻拍,会证明它们的故事文本不好吗?——更直接地说,被翻拍,是比被观众认可更为高级的指标吗?
这不成逻辑。
原文的问题在于一叶障目。眼前看到一种不好,就只沉浸在这一种不好,而没有看到其他的好,以及其他的不好。中国电影文化行业很大,影视作品数不胜数,翻拍原创有好有坏,绝非一个简单的说法便能落论。原文用“懂的都懂”来进行一种讽刺(原话:虽然现在我们的原创电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懂得都懂),但这种讽刺实在太没必要——全世界同此凉热,绝非国产电影的问题,而是电影工业发展的必然问题。我们看自己各种问题,因为我们身在此处,对自己最为了解;至于外国电影,便都是好的,因为他们传进来的是经典的。
对于一部电影,一个电影工作者,乃至于整个电影行业来说,什么是真正的有罪?——做不起来就是有罪,拍得不好就是有罪,行业萎缩就是有罪。只要电影做了起来,获得一定口碑,行业持续发展,那就都没有罪。今年国内电影票房正在努力创纪录,而繁荣时候自有原创,不必问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