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次哭泣谈起
我的泪点一向低,尤其是面对一些虚构的文学或影视作品,必须要有纸巾在身边。反而是对于真实世界中的事件往往比较迟钝和慢冷/热(冷却和加热速度都比较缓慢),但是往往会伴随情绪的反扑。比如说被通知裁员的当天内心平静,毫无波澜,反应正常得像听到“明天加班”一样。但却会在某个时候(一般是夜晚)痛哭流涕,同时也会伴随着工作过程中的种种回忆。那种时候我可以明确地感受到情绪奔涌袭来的压迫感,仿佛自己无力承受再多一点的回忆,胸闷气短,如果当时有测量血压的话,血压应该也是偏低的状态。奇怪的是,只要熬过了最开始反扑最难受的阶段,就能真的达到另一种程度的平静。但也不是真的泰然处之,更多的是一种无可奈何吧。所以这种时候我经常会以博尔赫斯的名句“生活是苦难的,我又划着我的断桨出发了。”来安慰和勉励自己。
细数下来,近几年因为工作和影视作品哭是占比最多的,尤其是工作。但又能有几个人没因为工作掉过眼泪呢?大三刚实习的时候雄心壮志,觉得工作比学习有趣、有成就感多了,等到正式毕业转正之后煎熬的日子才正式开始。有我自己犯的错,有别人甩的锅;有内部高压的要求,也有和外部对接受的委屈。上一份工作三四年,光是在办公室哭的次数就两只手数不过来,平均两个月要为工作流一次泪。
在工作场合哭泣,尤其是有别人在场时哭,显然是非常有损专业度的事情。虽然我认为把情绪释放出来有益于身心健康和之后的工作效率,但仍然要在意别人看到你满面泪水之后的心理状态。他们无法得知你的核心想法——将哭泣视为处理问题的一种方式。恰恰相反,人们唯一能够推导出来的结论是:你是个脆弱的、抗压能力差的人。
因此在职场中,我会“精心挑选”哭泣的地点,卫生间隔间里和楼道是非常合适的场所。我想这两个地方也承载着很多打工人的眼泪吧。虽然这两处地点相对僻静,但仍然得“收着点哭”。很多时候为了不发出太可怕的哭泣声音,只能龇牙咧嘴地控制五官表情,让泪水汹涌滚落的同时保证不产生明显抽泣的声音,只剩下喘气换气的呼吸声。
有时候我也觉得好笑,我的“收着哭”不光限于职场,我好像还格外倾向于这种自我折磨的哭法,抖 M 倾向显露无疑。电影院、卧室里咬着被子哭、洗澡的时候借着水声哭……诸如此类的场景给我提供了充足的哭泣安全感,也有一定的诱发性,好像是在说:环境气氛都烘托到这儿了,你还不哭一哭吗?
最近压力太大了,又开始胸闷气短不开心,所以我特意给自己安排了专属于自己的“哭泣时间”。除了第二天眼睛肿到痛外,没有什么别的损失,心情也能舒畅一些。因此也是推荐大家尝试类似的方法,不要抗拒哭泣。似乎在我们的文化里,哭总是和脆弱无能相挂钩,什么“男儿有泪不轻弹”,更是荒谬至极得让不少男性强行压抑自己的情绪,只为一个“男人”的称号。我一直也不是个乐观的人,但我是个坚强的人。合理的哭泣就是我践行坚强的一个方法,好好哭过了,才能勇敢面对新的人生。
生活是苦难的,没事哭一哭没什么大不了,毕竟我们还要划着断桨再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