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浮屠——“沈阳—本溪”小环线【基本写完】
本篇是“山·海·浮屠”系列游记的第三篇,记录的是第八天至第十一天在抚顺、本溪、辽阳、沈阳等地的旅行经历。此次旅行的总体概述见《山·海·浮屠——合集》一文。
重中之重必须是辽宁省博物馆,但因为照片太多,我打算拿出来单写一篇,这里只记其他景点的流水账,比如关外三陵都在本篇。五女山游玩体验非常好,也多上了几张照片。话说这次挑的四座山都不错,累归累,没一座爬完觉得后悔的。
D8
清永陵
永陵,旧称“赫图阿拉祖陵”或“兴京陵”,清初关外三陵之首,位于抚顺市下辖新宾满族自治县。陵内葬有努尔哈赤的六世祖猛哥帖木儿(追封肇祖原皇帝)及其嫡福晋(追封肇祖原皇后)、曾祖福满(追封兴祖直皇帝)及其嫡福晋(追封兴祖直皇后)、祖父觉昌安(追封景祖翼皇帝)及其嫡福晋(追封景祖翼皇后)、父亲塔克世(追封显祖宣皇帝)母亲喜塔拉氏(追封显祖宣皇后)以及伯父礼敦、五叔塔察篇古。













清永陵所在的新宾满族自治县还有永陵南城址和赫图阿拉故城两个国保单位,永陵南城址是一处遗迹,能看的不多,赫图阿拉作为后金第一都城,颇有一些可游玩的景点。可惜规划这次行程规划时分配在这里的时间太少太少。按道理说,我这个体力,一天里爬了一座山就最好别再去别的地方,赶紧回酒店歇着为好。可实际上呢,为了尽快转完小环线,我愣把相距不近的永陵和五女山塞进一天,给自己设置了不小的挑战,离永陵很近的赫图阿拉城因此也就没能去成。其实我也不是很确定有生之年里还会不会再转到这一片来,暂且先留个念想吧。
五女山
五女山山城,国保,世界文化遗产,1999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五女山山城旧称纥升骨城,是高句丽第一都城,被誉为东方第一卫城。高句丽在唐高宗总章元年(公元668年)即被灭国,之前对这个古国知之甚少,对五女山山城更是一无所知。只不过在“斯飞坐标”的小程序和手账上看到这个名字,起了好奇心,就把它定为此次旅行的最远端。

这个景区比较别致的一点是,检票后直接就进到五女山博物馆参观。先受教育再游览,这种方法是非常科学的。它预设绝大多数游客不了解高句丽和五女山山城的历史,这十分准确。如果不了解一点相关的历史知识,那么在这里只能看到五女山,而看不见五女山山城,更不可能理解其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世界遗产名录的原因。这个博物馆的展示,也不是马马虎虎、随随便便的那种,是可以当作高句丽史的专业博物馆来看待的。可以说,景区的设计者为了增加游客的见闻和收获,做出了巨大的、有效的努力。





展厅里还张贴了不同时点的五女山山城俯瞰图。这对我来说十分养眼。一来,我也不会操控无人飞机什么的,自然拍不到这样气势磅礴的全图。二来,我们来这里是晴朗的夏天,看到的是五女山及山城最直白的一面,照片中山城的风景更美,让我起了秋天再来的念头。


从五女山博物馆出来,就是观光车起点站。我是惯于偷懒的,有车必坐。这一程观光车对所有人都十分有必要,从此处到景区西门有好几公里的路程,全都是盘山公路,没什么风景可言,废腿又枯燥。

景区动线标识引导不太清晰,山城里到处有人向我问路(这是我的个人特质,总能吸引别的路人来向我问路,不独在五女山如此)。其实我也是第一次来这个地方,并不比他们了解更多,只是靠着一点点识图能力,没走什么冤枉路就转完了全部景区。现将最合理的动线记录如下:上图左下角小圈内为五女山博物馆,检票后先参观五女山博物馆,参观完毕后出博物馆坐观光车,至左上角景区西门,下车开始步行,走启运路999级石阶登上山城(缠绕在启运路上的羊肠小道为十八盘),先往北一路走到独秀峰(即登上西门后往左边走),这一路上南天门处是欣赏桓仁水库风光的最佳地点,绕一圈回到西门后再往南走,逆时针绕环线依次参观一、二、三号建筑基址及其他遗迹和景点,这一路上标着天然太极的地方是欣赏桓仁老县城八卦城的最佳地点,从一线天下山(腿脚不好的、恐高的、怕黑的、怕虫的可以再往西门方向走一小段路,从专家路下山),走右上角的马道直至右下角的南门,从南门坐车返回五女山博物馆,出景区。特别提醒一点,景区开放到16:30,下山路长,超过16:30到南门也不必慌张,贴心的工作人员会引导所有16:30之后下到南门的游客在南门休息处暂歇,稍后安排观光车把所有游客送回五女山博物馆。但是请尽可能在16:30前赶到南门,就算超时也不要超时太多,因为我也不知道误了这班车的游客能怎么办,如果只能走回博物馆,那如前所述,这段路是非常漫长乏味的,能把人累死。
五女山上所有道路被浓荫遮蔽,好处是一点不晒还凉块,坏处是这种地方各种虫都挺多,如不能长袖长裤,那还是有必要喷点防蚊药水,注意躲着点蜘蛛。
我们负责任地游玩了导游图上标注的每一个景点,没放过任何一处遗迹。所谓遗迹就是半埋土里的各种石头,所以就挑几张要紧的照片分享给大家,看起来比这些还乏味费解的就算了。







然而我不得不坦诚地说,五女山山城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那些事物都与考古遗迹无关,行走山路的感受和山上看到的风光,更加令人愉悦。爬999级石阶的启运路上山的艰辛,从一线天急降的惊险,山下八卦城的巧妙(后文有图,但效果一般,拍不出来清晰的八卦形状),桓仁水库的梦幻美景,还有紧赶慢赶坐上最后一班景区班车的幸运,这些都比考古工棚下一排排看不懂的石头更有意思。说来惭愧呀,哈哈!














一线天至马道这条下山路上人迹稀少,更多迷茫的游客可能根本没有找到这条下山路,便从启运路原路下山了。前后不见人,背阴处林子密,天光暗下来得飞快,又临近景区关闭时间,心里不免有些着慌,直到在五女泉附近碰到一对母子,还有三个结伴而行的老人,心里才稍稍踏实了一点,毕竟不是只剩我母女二人在这荒僻的道路上。
因我腿脚不好,孩子走了大半天也累了,因此尽管我们不敢再耽误,紧赶慢赶走到南门还是有些晚了,路上一个人都没有。正茫然时,一个工作人员迎了上来,把我们让到一边树下矮墙围起来的休息处,告诉我们会有观光车来接,让我们耐心等待。原来和我一样下山晚的游客都在这里坐着等班车,我们之后又来了几个也被一样地带过来,每家各据一条长凳,安安静静地吃喝休息。因怕赶不上末班车而焦虑了半小时(又不敢跟孩子说怕影响她的心情)的我瞬间放松下来。不一会儿来了一辆大巴,把所有等车的游客都运回五女山博物馆那边的景区出口。
后来在景区停车场再次遇到了五女泉偶遇的三位老人,因他们的车就停在小白边上。难得两辆京牌车停在一起,就攀谈了一会儿。原来他们来本溪已经月余,一直在附近悠游,不像我们来去匆匆。听我说是独自一人带着孩子自驾游,还冲我竖起了大拇指。其实我哪里是为了孩子,我自己才是更喜欢玩才对。老人们刚去过本溪水洞,听说我也要去,热心提醒我洞内很冷,要多穿衣物。聊了一会儿,我们就互道珍重,各奔前程。事后想起这几个老人,我真心羡慕。他们看起来身体都很好,到了这个年纪已没什么拘束和负担,彼此相互陪伴,一起长游,多么逍遥。
到小市当晚,我们就去打卡了小小羊汤。拍出来不好看,可吃起来又鲜又香,解乏还得一锅好汤。炸小河虾也特别酥脆,炒了个绿菜不怎么好吃,很多人好评的牛舌饼其实就是发酵过的玉米饼,我吃着感觉一般般,如果能有几个贴炉烧饼才是绝配。


D9
本溪水洞
看网上的攻略说,本溪水洞去晚了停车不方便,游玩还要排大队。因此住在小市,就是为了方便第二天赶早去水洞玩。结果呢,出发时孩子把行李箱拖到车边却没有装车,我也没有发现,都进了景区停好车了才发现,只能立马折回酒店去找行李。万幸行李箱在停车场原地找到了,但再返回景区也就不算很早了,原本停车的那片场地已经停满,只能停到稍微远一点的另一片场地,排队的人也肉眼可见地多起来。不过,尽管有这样的小插曲,我们还算到得不太晚,游玩还算比较顺当,后来出景区的时候,等侯入园的长龙就有些夸张了。所以喜欢清净的游客还是要尽早到,最好再开放时间之前就到。
网上的攻略还说本溪水洞的观光车没必要坐,因为停车场距离景点并不远。我可不理这些。本溪水洞名声大,来玩的人特别多,停车场里一堆人拥挤在一起,喧嚷嘈杂,像我这样素有晕人症的早就头大如斗、不辨方向了,有功夫去摸清方向,不如坐班车直达景点。事实也证明,这段路并不短,观光车开几分钟,两条腿起码走二十分钟。
坐上观光车就简单了,直接拉到洞口,再排队检票。队伍不很长,站着也不难受,阵阵凉气从洞口冒出来,扑到身上还挺舒服的。前一天在景区遇到的北京老太太提醒我洞里冷要多穿点,因此我带上了皮肤衣和冲锋衣。实际上用不到冲锋衣,穿件皮肤衣足矣,因为进洞后先走旱洞,运动中不会觉得很冷,等到要上船游水洞了,又必须穿上救生衣,厚厚的浮材前后一夹,不仅保障安全也保暖。

洞口内,左边是游船码头,是回程的终点,右边是旱洞的通道。旱洞的部分乏善可陈,就是跟着人走,走不了一会儿就是去程的游船码头,又排队等着坐船。等轮到我们,船上只剩两个分开的座位,工作人员对我们很照顾,特意协调游船上先到的游客调整位置,空出两个并排的座位给我们。来东北旅游,对于人情温暖这一点深有体会。
坐船在地下河上穿行,就像做了一个轻快绮丽的梦。本次旅行中最轻松的游玩就在此处。游客蜂涌而入,为了提高效率,船速十分感人,因此也就没留下几张清晰的照片。








相比南方溶洞,北方溶洞总有些发育不良的感觉,精彩程度比我们曾经去过的广西七星岩之类的溶洞差了不少。孩子评价说彩灯有些土气。不打灯过于平淡,打灯又吵到眼睛,真是两难。

因为游船回程终点就在洞口,我们几乎无缝衔接了回程观光车。观光车不回停车场,而是把人拉到本溪水洞地质博物馆。这本来是个绝妙安排,先看实物增加感性认识,再看展览增加理性认识。但在这家博物馆的参观体验令我失望。人多拥挤是一方面的原因,不管什么地方,只要有几个嚎叫的熊孩子,我都会抱头鼠窜。此外展示内容也缺乏针对性,流于泛泛。本溪水洞门口的地质博物馆,最该讲清楚水洞这个地质景观是怎么回事。结果呢,地质时代也要讲,地震知识也要讲,化石标本和矿物标本各搞了许多(这些标本本身品质倒并不差),有关水洞的介绍淹没在这堆一般地质博物馆常见的展示内容里,既不突出,也不详尽,在我看来没啥意思。
辽阳市博物馆
从本溪水洞出来,因地质博物馆的参观草草了事,提前离开本溪去往辽阳,出发前在景区外路边买了个黄瓤西瓜,30大元,不甜,不脆,不凉,比北镇5.28元买的四分之一个红瓤西瓜差远了。看起来还是不能在景区买水果啊。
快进辽阳城的时候经过城东太子河十里画廊,风景秀美几近江南,我跟着一辆市政工程车慢速穿行,颇感赏心悦目,可惜闺女一旁酣睡,只我一人独赏。
此次旅途中参观的地级市博物馆有两家,相比锦州市博物馆,辽阳市博物馆的内容要精彩许多。其中我比较关注的有辽阳地方史、辽阳白塔出土文物和汉魏壁画墓相关介绍。


精品文物展
所谓“精品”文物展,文物精彩程度只能说一般,不及二层的辽阳历史基本陈列。

















“梦系唐宋”画展

99%都是唐宋名画的居部临摹,有一幅玉灼春华兴许是自创作品。画家名叫何立新。

辽阳历史基本陈列

















我们参观的是西院辽阳市博物馆的新馆,没有去中院的碑廊碑林和东院的彭公馆民宿展览。
汉魏壁画馆
汉魏壁画馆就在辽阳市博物馆东侧,一间很大的厅堂内,四壁展出壁画摹本和照片,中间两侧分别展示两座壁画墓的复原模型。去的人极少。

辽阳壁画墓群不仅是一处国保单位,而且是首批国保。但一般这种地方我是不会去的,不仅仅是因为迷信的关系,更因为墓地本身应该早已回填保护,去了顶多只能看到荒烟蔓草里的国保碑,没有意义。这种情况下,壁画的临摹展示就成了我们欣赏此类文物的唯一途径。而汉魏壁画馆在这方面做得很好,不仅展示材料全面精彩,就连展厅内阴暗的光线都仿佛是对墓室环境的逼真模拟。对墓葬文化不感兴趣甚至心怀恐惧的游客,大概就无法欣赏这样的展示了。
我是一个挺迷信的人。尽管中国大小博物馆里的文物,起码一多半出自墓葬,我还是有一些自己的小小忌讳。比如,和尸身密切接触的文物,如玉琀、罩面、葬衣、鞋袜、带血沁的玉器,我通常不会拍照。但是这种忌讳也不是很严格,有时候看到漂亮首饰,拿起手机就拍拍拍,不会去想它们是打哪里取下来的。这次是被展厅内的气氛感染了,明知道不是真墓葬,却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一开始不敢拍照,后来看入神了,也就顾不得忌讳,照旧拍拍拍。
随着年龄的增加,思考死亡的频次和时长明显有所增加,恐惧或许也有所增加,但神秘感却减少了许多。生老病死,成住坏空,一个完整的生命历程总少不了最后这一桩。观看墓葬出土的文物,能感受到仪式带来的抚慰,器物代表的期望。我们所惧怕的终点,在古人眼中是下一段长行的起点。现下的我并不能判断,是万物空寂一了百了的终点好,还是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轮回好。前者是受苦人的解脱,后者是享福者的寄托,我算是受苦的,还是享福的呢?











广佑寺
广佑寺属于计划外景点。原本看完辽阳市博物馆就来这里看白塔,结果地图上看到白塔东边有一大片寺庙建筑,本着走过路过不要错过的想法,就把广佑寺加进了行程。谁料又吃了一回闭门羹。原来恰赶上周二出坡日,其他日子里全天免费开放的寺庙这天13:00就关门了,彼时我们刚进辽阳城区,可谓完美错过。
广佑寺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原建在清光绪年间被沙俄侵略者烧得差不多了,现在看到的建筑基本上都是新建的仿古建筑。在门前广场上转了转也很开心,雕塑富于美感,鸽子不怕人,一旁小铺的茶饮和冰淇淋都美味。期待有生之年再来烧香拜佛。







辽阳白塔
辽阳白塔,又称广佑寺塔,国保,辽代八角十三层密檐实心砖塔,明代多次重修,均留下碑记,现藏于辽阳市博物馆。在我眼中,这座塔最有趣的地方在于塔座有砖砌八卦。虽然走了一天己是强弩之末,还是坚持绕塔,祈福消灾。










绕完塔我们在大众点评上找了家辽阳当地评分很高的馆子,叫“掌中鲜”。四点多去的,车位都抢不到,看起来很受食客追捧。好不容易等到一个车位,进门又要抢桌子。桌位早就预订光了,我们表示会赶紧吃完走人,于是被安排了一个从六点起被别人预订的迷你包间。点菜问服务员,辽阳菜的特色是什么。她很干脆的说,是辣。妈耶,我闺女不怎么能吃辣,我能吃但是因为健康原因戒掉了,只能叮嘱说尽可能免辣。结果菜端上来,除了一个炒豆皮是真不辣,其他都属于吃一口需喝三口冰镇饮料的辣度。无奈之下,我们要了一碗白水涮菜吃,又被服务员嘲笑了一下。出门发现小白被其他乱停的车辆堵在车位上,又是一番交涉……怎么说呢,菜没有问题,是我们有问题,以后就不去这么紧俏的饭店了,反正我们对于吃什么也没有太多讲究。吃完饭,上路前,根据豆友的建议,我们特地又去了老世泰买点心。店员很实在,推荐我们买散装的不要买盒装的。我挑了几样,每样少买了一点点,尝着就是稻香村那种类型的,没有不好吃,但我们吃多了稻香村的点心,这个对我们来讲也无甚特别,于是也就放弃了买几盒带回家送人的念头。
比较搞笑的是,我做行程的时候手抖,把辽阳到沈阳的这段路记成了驾车5个半小市的长路,因此上路前一直做心理建设,准备苦熬苦打。结果发现辽阳离沈阳挺近的,开车时间也比我平时上下班单程的时间长不了多少,这下我开心得好像天上掉馅饼了一样。晚上投宿在辽博边上的桔子水晶酒店,房间很不错,价格不便宜但也可以接受,毕竟我们从低消费的三四五六线小城市又回到了二线大城市。
D10
这一天只去了一个地方,辽宁省博物馆。为了控制本篇篇幅,也为了更详细地记录在辽博所见,这部分内容单独成篇,详见《【展览】辽宁省博古馆》一文。
D11
前一天晚上预订景点门票时,总觉得哪里不对劲。打开地图看了又看,发现自己的行程规划里竟漏掉了清福陵。因为出发前就有心走遍关外三陵,自然无法接受少去一处,所以重排了全天的游览顺序。因为住在浑南,原本计划按照由南往北的顺序游玩少帅府、故宫、北陵,最后去9·18历史博物馆。加入清福陵之后,因为清福陵位于沈阳东北边的郊区,和其他市内景点的距离都比较远,只能最早或最后去,又出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谒陵总是宜早不宜晚,所以决定早上头一个先去清福陵,然后回城再去清昭陵,再由北往南游玩9·18历史博物馆、故宫和少帅府。调整后,参观关外三陵的顺序倒是最合适的,之前已经参观过葬努尔哈赤父祖的永陵,第二个参观的将是葬努尔哈赤本人的福陵,第三个则是葬努尔哈赤儿子皇太极的昭陵。
清福陵
福陵,清太祖努尔哈赤之陵,关外三大陵中气质最佳者。它既不像永陵那样简陋,又不像昭陵那样莫明的小气。清凉晨风中穿过一重又一重门,眼中所见俱是大气舒展的,甚至可以说是清新秀美的。要说这是康、雍、乾的陵墓,我大概更相信些,而这居然是努尔哈赤的墓,这简直让我怀疑他是不是有我所不知的另一面,又让我好奇这陵墓的设计建造不知是谁的手笔。







神道上的石虎被雕刻成大肥猫。









以隆恩门为南门,明楼为北门,围起一座方城,中间圈住隆恩殿、东西配殿、棂星门和石五供,四角镇着四座角楼,方城南北两门俱可登临,像不像简化版的紫禁城?不过不必在隆恩门登上方城,沿中轴线走到明楼再登程,参观的动线更顺。

















9·18历史博物馆
9·18历史博物馆分室外和市内两部分。室外的主体是日历碑,周边展示一些小型的纪念碑,还有一排被推倒的日寇当年所立的纪念碑。











清昭陵
昭陵,清太宗皇太极之陵。人多,天热,心燥,不喜欢,就随便看看。相比福陵,部局是差不多的,无非石兽多点,没有一百单八蹬这种特别配置。扯了会儿为什么门栓在门外。另外这一天的云很好看呀。




跟孩子讨论了华表和望柱的差别,发现也不像网上说的,以有翅无翅来区分,至少昭陵的华表和望柱都有翅。













沈阳故宫
在网上看到有人说沈阳故宫周边停车困难,我自动代入和北京故宫周边的状况。为了彻底消除停车难,我索性把车停在了市府大街上的沈阳茶城,然后打车去了故宫。后来听出租车司机说,沈阳故宫周边还是可以停车的,就是旅游旺季停车位紧张些。
沈阳故宫里人巨多,到处乱哄哄,看了个宫廷钟表展很失望,每个大殿都需要排队参观,果断放弃。幸好这一天的云特别好看,受不了拥挤的地面,就抬头看天,大大挽回了我的心情。

看看导游图上建筑物密密麻麻,其实就一财主大院,哪儿到哪儿都不过几步路。我原本担心这一天的行程过于紧张,已经准备好放弃张学良旧居,没想到沈阳故宫这么省时间。














张学良旧居
对张学良无感,所以对张学良旧居兴趣不大。来了果然不出所料,各路导游大谈张作霖怎么统治几房姨太太,张学良怎么和赵四小姐搞婚外情。建筑本身其实是美的,人也不像沈阳故宫那样吓人地多,走马观花看一遍,当中顺便看了个瓷枕展(倒是看得颇有兴味),最后连捆绑在一起售票的赵一荻故居和金融博物馆也都走到了。








文字枕是观察古代民间流行文化的窗口,因此格外留意些。





文字枕看得比较仔细,其他枕就随便看看。







参观边业银行时孩子发现把背包遗忘在张学良旧居里的禧饮,于是勿忙结束游览回头去找,万幸找到了,但也没什么心思继续游荡,回沈阳茶城取了车,就往下一站朝阳去了。
规划这一段行程时,不知怎的竟遗漏了清福陵。幸亏提前发现,临时加入这个景点,造成第十一天的行程过于紧张,如果不是因为沈阳故宫人多扫兴大大缩短游玩时长,这个日程是无法完成的。如果不强求游遍关外三陵的话,可在清福陵和清昭陵二者中择一,清福陵更得我心,清昭陵则在市内享有地利。我就不替别人做选择了,在这里依旧把自己的实际行程提供给有共同爱好的网友们参考。
又,如果时间充裕,完全可以在辽阳和沈阳各多玩一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