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间里的大象》摘要和笔记(20230814)
揭露一般意义上的秘密的告密者们所遭受的深刻憎恨,同样也会发生在那些揭露公开秘密的打破沉默者们身上。 尽管他们扮演的这种认知先锋的身份确实“打开了我们的眼界”,并帮助我们更清楚的了解事物,但是打破沉默者总体上仍是被仇恨的对象。……实际上,除了否认一个人们已经广为形成共识的问题,或者用开玩笑的方式来打破沉默之外,打破沉默者经常会激起深深的憎厌。 我们憎恨打破沉默者的部分原因,是因为他们挑战了被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何为图景何为背景的结构安排,从而扰乱了我们认知上的平静状态。更重要的是,他们还企图强迫我们承认那些我们为了免于受伤害或不安而可以忽略的事情。……人们在遇到挑战自己已经形成的自欺世界观的信息时,经常会感到不安,很多人宁肯相信这种幻觉,也不愿相信痛苦的现实,并因此珍惜人的“做鸵鸟的权利”。 仇视和憎恨总是指向那些有效破坏合谋沉默的人,因为他们表现出了对他人感受和尊严的漠视。通过赫然公开大象的存在,他们使其他同谋者也很难继续伪装对大象的忽视。毕竟,如果没有人在吸引公众聚焦在某件事情上,伪装无知会容易的多。 故作漫不经心和小心谨慎,可以给别人留面子和避免上海他们的感情。 “有些事儿还是不说更好”的说法,也强调了保持沉默在避免冲突中的作用。作为一种效果显著的社会润滑剂,它能减小摩擦,并使得社会交往更加“平滑”。如果百分百的直率,没有什么关系能够长存。关系越微妙,越需要确保某些事情永远不要摆上桌面。【确实很多情况下是这样,但是如果是真朋友的话,以委婉的方式表达直率,可能是更好的方式。】 沉默的同谋所保护的不只是个人的面子问题,也会保护整个集体的颜面,因此打破沉默的人则通常被认为不仅仅是不得体,事实上,他们经常被伙伴们公开指认为叛徒。 打破沉默合谋不仅会伤害一个群体的公众形象,同时也能破坏它的组织结构。就像“别添乱子”这个建议性的习语所暗示的,这会干扰群体现有的政治地位,从而导致社会的不安定。【打破沉默者不仅仅是说出了真相,更重要的是打破了现有的大家默认并接受的秩序,动摇了现存的组织和社会结构,破坏了人们心理的安定以及已经建立起来的认知,它意味着一切都要重新开始,从头建立,所以凡是现存秩序的既得利益者对于打破沉默者是最憎厌的,因为对于他们的威胁是最大的。】 毋庸讳言,特别去关注其他群体成员所努力避免的事情,是一个隐含颠覆的行为。……要打破这样的合谋,就需要撕毁某些不公开的社会合约,群体对待这些违反关注规则和谈话规则的人,就像他们对待其他藐视当局和无视他们规则的离经叛道者一般。 事实上,我们经常把结束沉默的合谋一事,看得比沉默的合谋本身,更有威胁性。——“第6章 有些事儿不说更好” 选择对坏事不看不听不谈论时,我们对得失的算计,其实就是在长期利益和眼前利益之间的权衡。许多由合谋沉默造成的益处,往往就是在为今后的问题埋下种子。 拒绝面对事实的本质就是欺骗,它扭曲人们对现实的感受。而当他人也加入到沉默中来,问题就更严重了。当所有人都拒绝承认“大象”的存在时,想要确信这头“大象”是自己亲眼所见,而不是想象出来的毕竟不是件容易事。 我们身边的人都对“大象”们的存在拒不承认的话,往往会使得这些“大象”显得更可怕。的确,沉默不仅是恐惧的产物,它还是恐惧的重要来源。这也是为什么保持沉默会妨碍精神创伤的愈合。因而要想克服恐惧,我们通常需要去言说最初造成恐惧的那些不可言说。 沉默合谋还可能引发孤独感。个人实际觉察到的和周围的人声称觉察到的,这两者之间的差异会消蚀人们对社会性的核心——主体间性——的寻求,因而滋生出深深的隔离感。敞开心胸的交流把我们的距离拉近,而沉默使我们彼此疏远。 然而,沉默合谋所造成的问题不仅仅是个人的。事实上,许多问题毫无疑问是社会性的。 人们可以想见,忽视一只“大象”是要付出许多共同努力的。公开的秘密终究“算不上秘密。要避免注意到或者谈论到这些秘密,是要消耗大量的社会能量的……” 为了确保不会无意中碰到那只大象,从而默认了它的存在,我们也会通过只谈论“安全”话题,避开那些有可能让我们一不留神落到禁忌领域的话题,以此来与大象保持安全距离。可以想见,我们的谈话能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小,我们渐渐住进了社交迷宫,里面满是关闭的大门和愈发狭窄逼仄的通道。 毋庸置疑,大家一致忽略房间里的大象需要每个人的齐心协力,与人的交往因而变得疲惫不堪。自然,沉默也会造成很大的张力。真的是这样,沉默保持得越深,周围聚积的张力就越大。【对于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避而不谈,长期下去,不仅会让人日渐疲惫,对于心理也会有负面影响。积聚的张力越大,总有释放的一天,由此可能带来许多更严重的后果。】——“第7章 拿大象不好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