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海厦内经课笔记(46) - 三部九候论篇之三:七诊与缪刺法
二十-6、七诊
原文:
帝曰,冬阴夏阳,奈何?
岐伯曰,九候之脉,皆沉细悬绝者,为阴,主冬,故以夜半死。盛躁喘数者为阳,主夏,故以日中死。是故寒热病者,以平旦死。热中及热病者,以日中死。
病风者,以日夕死。病水者,以夜半死。其脉乍疏乍数,乍迟乍疾者,日乘四季死。形肉已脱,九候虽调犹死。
七诊虽见,九候皆从者不死。所言不死者,风气之病,及经月之病,似七诊之病而非也。故言不死。若有七诊之病,其脉候亦败者,死矣。必发哕噫。
必审问其所始病,与今之所方病。而后各切循其脉,视其经络浮沉,以上下逆从循之。其脉疾者不病,其脉迟者病,脉不往来者死,皮肤著者死。
倪师注释:
黄帝间,所谓“冬阴夏阳”的意思是什么呢?
岐伯回答,三部九候之脉,如果都呈细小若有若无时,就是阴脉,如冬天一样,一旦如此则病人必于半夜死亡。如果脉呈盛大急躁,呼吸短促者为阳脉,如夏日一样,则必在中午死亡。所以往来寒热的病,都是在早晨死。中焦热盛及但热不寒之病,都死在中午。
得风病死者,都在黄昏死。得水肿病者,都在半夜死。脉形呈忽快忽慢,时强时弱者为脾气已绝之脉,病人会在辰、戌、丑、未四个时辰转换处死亡。体消肉脱时,即使三部九候之脉正常,病人亦死。
脉如为大、小、速、迟、陷下等七种脉,若九候脉之同时出现此类之脉,有时亦不会死。这是因为是外感风寒之病,或女人月事之病,其像七诊的病,但并非真的,才会如此不会有危险。若有以上七种之病脉,而脉中又无胃气,此乃必死,此际会出现打嗝与噫气等症,表示胃气已绝。
因此吾人在诊察病人时,必须细审病人开始病时的症状,还有现在病情的症状,然后再按脉来循经,察其经络的起伏,经脉上行下行气血走向,何者为顺?何者为逆?举凡脉速者必无病,脉气来迟者必病,脉气不来者必死。皮肤无油光润泽,摩擦时会涩手指者,此为阴阳俱绝之征,亦主死亡。
课堂笔记:
1.“九候之脉,皆沉细悬绝者,为阴,主冬,故以夜半死。”九候之脉指的是全身上下九个脉。当九候的脉全部都摸到沉细且弦绝的,这叫做纯阴脉、纯寒的脉,主冬天。一般来说,阴证会死于半夜。
2.“盛躁喘数者为阳,主夏,故以日中死。”如果九候之脉摸上去都是纯热证的,主夏天,一般来说死于中午。
3.“是故寒热病者,以平旦死。”寒热病即一下寒一下热,死于半夜与中午的折中点,即早上(平旦)。
4.“热中及热病者,以日中死。”这是指中焦温热的病,正中午的时候会走人。
5.“病风者,以日夕死。”因为风而得病的——风即是指肝,会在黄昏走人。
6.“病水者,以夜半死。”病水者,即水肿的病人,会在半夜死。
7.“其脉乍疏乍数,乍迟乍疾者,日乘四季死。”如果脉是时快时慢的,这是病在脾脉,会在一天的辰戌丑未四个时辰中死。因为辰戌丑未这四个时辰,是脾经的时间。
8.“形肉已脱,九候虽调犹死。”一个病人如果是身体很瘦,只剩皮包骨了,即是三部九候的脉是调和的,也还是会死。

9.“七诊虽见,九候皆从者不死。”只要人的形肉都在,阴阳都还在,不会皮包骨,九候的脉也是顺的,即使得了重病也不会死。一个人形伤、神伤就没有救了。
10.“所言不死者,风气之病,及经月之病,似七诊之病而非也。故言不死。”一些风症、表证或女人的孕期与月经期,属于似病非病,不能把它当成病。
11.“若有七诊之病,其脉候亦败者,死矣。必发哕噫[yuě yī] 。”色、脉同时有问题、都丧失的时候,属于死症。人死之前如果脾胃之臓气没了,就会不停地打嗝。
12.“必审问其所始病,与今之所方病。”我们看病诊断时,一定要问病人“你刚开始是怎么回事?现在的病是怎么样子”,要把病史和当下的症状都考虑进去。
13.“而后各切循其脉,视其经络浮沉,以上下逆从循之。其脉疾者不病,其脉迟者病,脉不往来者死。”然后再去切他的脉,看看他的经络浮沉、上下逆从。原则上,正常人的脉是一息五至。其脉迟者病,脉不往来者死。
14.“皮肤著者死”,我们有阳在身上,而胸阳是会往上冲的,尤其是脸上——脸是阳之会。所以脸上出油是正常的。哪天你不出油了或你摸到手上的皮肤很干涩,那就是死症,阳要绝了。
二十-7、缪刺法
原文:
帝曰,其可治者奈何?
岐伯曰,经病者治其经。孙络病者,治其孙络血。血病身有痛者,治其经络。其病者在奇邪,奇邪之脉,则缪刺之。留瘦不移,节而剌之。上实下虚,切而从之。索其结络脉,剌出其血,以见通之。瞳子高者,太阳不足。戴眼者,太阳已绝。此决死生之要,不可不察也。手指及手外踝上,五指留针。
倪师注释:
黄帝问,那些可以治疗的,吾人用何法呢?
岐伯回答,病在经上则治其经,用补泻手法去虚实之症。病在表面孙络上,可在其部位放血。血液循环有障碍时,造成身体疼痛,治在其病的经络上。若病邪停在奇邪之腑,在奇邪之经脉,可利用刺在井穴上放血,及四肢青脉处放血之缪刺法。
病人为瘦弱体力不足的人,其病没有产生变化时,须用很恰当的刺法去病邪又不伤正气。上实下虚的病人,须延着经脉察诊,找出瘀结所在,针刺放血,以通其气血。眼珠上吊者,表示太阳经的脉气已绝断;眼球上翻看人的病人,则是太阳脉气不足状。这些都是决定生死的要件,医者必明察。
课堂笔记:
1.“经病者治其经。孙络病者,治其孙络血。”如果十二经络出问题的话,我们用虚实补泻的手法在经上治;如果孙络病者,我们治它的孙络,即在孙络上面放血。人有经、有络,再有孙络,孙络就是更细的。

2.“血病身有痛者,治其经络。”这种血液循环出障碍的,大部分是外伤,例如一些跌打损伤。这时我们要治他的经络,让经络的气变得很顺,病人就会好。
3.“其病者在奇邪,奇邪之脉,则缪刺之。”缪刺的手法,就是在十二经的井穴上扎针,放一点点血出来。扎完以后,再在四肢尤其是腿脚上青筋最多的地方都点刺放一点血出来。
4.缪刺法的使用时机,是病在表面,而不在经、络和孙络之时。例如如果病在胃经,实症扎内庭,虚症扎解溪。但结果病人说即不是胃经又不是胆经,也不是脾经,这个病不在经,不在络,也不在孙络,它就是在那边痛,这时就可以用缪刺法。
5.“留瘦不移,节而剌之。”如果一个人形瘦,但他的一直病在那边,很多年都是这样,没有更严重。这样的人,我们就按照正经的方法来治。
6.“上实下虚,切而从之。”即沿着经络摸他的压痛点,找到了压痛点后,就用揉搓一下或者下针。
7.“索其结络脉,剌出其血,以见通之。”如果摸到有淤结痛、压痛的地方,我们可以针刺放血。一般来说,这种都是经络上的病。
8.“瞳子高者,太阳不足。戴眼者,太阳已绝。此决死生之要,不可不察也。”眼瞳往上看的,是太阳脉不足。眼睛整个翻上去看不到的,代表太阳脉已绝。这个方法是看死生之要。
注:标记*的句子为补充译注,摘自姚春鹏版《黄帝内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