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马克斯•韦伯

“各种不同的教科书上为这个生于1864年德国学者赋予众多头衔——“现代社会学奠基人”、“德国经济历史学派代表人物”、“组织管理理论之父”……然而,于我而言,这些林林总总的头衔毫无意义。马克斯·韦伯之于我,是在成长的迷惘痛苦中,生活日积月累的压力下,一个个精疲力竭却辗转难眠的夜里,读到的那些令人恍然有所感悟,让你的心境因为感受到共鸣而得以平静的文字。”
——李猛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师,芝加哥大学社会思想委员会博士)
鲁伊

挑战任何一种预设判断之路
火车在德国西南部丰饶秀美的平原上快速行进,一片片规整平齐犹如尺子量过的农田从车窗外掠过,渐渐地,视野中开始有了汹涌起伏的苍翠群山。站起身向外看,铁轨在前方融入一条狭窄山谷的入口处,于是,我知道,海德堡到了。
海德堡,旅游手册里德国最具诗意的城市,浪漫主义运动的中心,一个让人把心遗忘于斯的美好所在。她拥有欧洲最雄伟的中世纪古堡废墟,也拥有全世界最古老的大学之一。更重要的是,她还是德国唯一一个经历“二战”依然“完整”的城市。在她的老街上,生活依然保持着100年前的样貌和节奏。
我到海德堡来,最主要的目的,要寻找一个100年前生活在这里的人。
他的名字,是马克斯·韦伯(Max Weber)。
各种不同的教科书上为这个生于1864年的德国学者赋予众多头衔——“现代社会学奠基人”、“德国经济历史学派代表人物”、“组织管理理论之父”……然而,于我而言,这些林林总总的头衔毫无意义。马克斯·韦伯之于我,是在成长的迷惘痛苦中,生活日积月累的压力下,一个个精疲力竭却辗转难眠的夜里,读到的那些令人恍然有所感悟,让你的心境因为感受到共鸣而得以平静的文字。
他说,你来之前数千年悠悠岁月已逝,未来数千年在静默中等待;
他说,我们的时代,是一个理性化、理智化,尤其是将世界之迷魅加以祛除的时代,我们这个时代的宿命,便是一切终极而最崇高的价值,已自社会生活中隐没;
他说,在这个祛魅的时代里,鼓荡心灵的诗和宗教化为虚空,但科学又不足以解决生命的根本问题,许多人在无法调试精神以应对现代世界的变迁之余,变得毫无生气而对生命无所担当;
他说,我们处在众多不同的生命秩序之中,这些秩序各自遵循独特的规则,面对不同价值之间业已存在的冲突,人们应当考虑如何在对所有人造成最小的外在内在伤害的情况下,在理解和中立的基础上解决冲突;
他还说,那些深信自己已经获知真理、强要他们其实在心底深处鄙视的人也接受这“真理”的“信仰的斗士”是值得警惕的,因为 他们缺乏反省的能力,经验和理解对他们已经不再有影响……
病狮的这个形象,对于成年后一直饱受精神疾病的折磨、身材魁梧而又满腮凌乱胡须的韦伯来说,真是再贴切不过的比喻。而对于试图了解试图接近他的人来说,韦伯也和狮子一样,充满危险——一种如黝黑洞穴般深不可知的危险。
我只能通过他的文章、信件、传记和别人的评述来认识他。对于这样一个著述极丰的学者而言,这意味着庞大的阅读量。海德堡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沃夫冈·施鲁赫特(WolfgangSchluchter)后来告诉我,由他担任主编的《韦伯大全集》的出版整理工作,如今已经进行到了第43卷,仍未完成。光是韦伯和别人的书信往来,就有10卷之多——每本都至少有一寸多厚。
关于韦伯的传记堆起来一人多高,单就其中最经典的几本——韦伯遗孀玛丽安妮的《韦伯传》,雅斯贝尔斯、拉德考、本迪克斯、密茨曼等人撰写的回忆和传记——就已经有三四千页,更不用说成千上万篇的相关论文。那些交错的日期、地点、人物、数字、事件和观点,犹如蛛网迷宫,穷尽了许多学识远比我渊博、时间远比我充裕的学者毕生的精力——如果我一开始便知道是这样一条艰难崎岖的道路,是否还会兴高采烈地迈出那第一步?但我不愿也不能回头。荷尔德林说:“某一种对更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样也对我们内心的幸福感产生强大的影响。”
尽管韦伯告诉我们这是一个业已祛魅的世界,但他的生活和精神世界在我眼中,依然如舞台上被高光照亮的场景,带有某种古典的仪式的庄严的美感。我想让自己走进这种生活,用我的脚步将所有那些被时间风干的单调事实连缀起来,让我自己的回忆与那些流传下来的别人的回忆相结合。
于是,我来到这个他曾经生活过的、未曾被战火摧毁、据说一切还保留着100年前样貌的优雅浪漫的大学城。我要,我也只能,在我的讲述中一点一滴地完成对他的理解。
山顶墓地:海德堡的传奇
山林间寂静似太古,明媚的阳光披洒下来,一座座历经岁月侵蚀但却洁净得不沾半点尘埃的墓碑上摇动着柔美婆娑的树影。这里是海德堡城南郊的山顶墓地(Bergfriedhof),市区交通图最下方小到几乎看不清的一个小灰点。即使是一些在海德堡已经住了几十年的人,也从未来过这里。

马克斯·韦伯和他的妻子玛丽安妮·韦伯(MarianneWeber)就长眠于此。

马克斯·韦伯的情形却截然不同。从1882年作为一名大学新生第一次与海德堡发生密切而长期的联系开始,到1920年在慕尼黑去世,38年中,韦伯与海德堡几经离合。如果按停留时间计算,他不在海德堡的时间比他在这里的时间长得多。他喜欢柏林作为政治中心舞台的热闹,喜欢罗马温暖明亮的阳光,喜欢瑞士和奥地利湖边的恬静,也喜欢美国新大陆的激情与活力。他一次又一次地离去,不止一次考虑在另一个地方重新开始。只有到了1919年9月,马克斯·韦伯去世半年前,在海德堡的老朋友们为他召开的饯行酒会上,一席话方才透露了他内心深处对海德堡的不舍与眷恋。他说,海德堡的温柔与和善在他饱受疾病折磨的时刻帮助他从黑暗中慢慢苏醒,让他可以开始新的生活。如今,他感觉自己仿佛正在告别家乡,去到陌生的地方,那儿虽然美丽,但却冷若冰霜。

当我掉头下山,某个转角处,缓缓流过的内卡河和河边那栋粉白色老宅猝不及防地展现于眼前时,我突然释然了。因为我知道,不管怎样,我没有白来。只有在这一刻,在这个角度,站在这里,俯瞰这样的静好美景,才能领悟到玛丽安妮选择这段话作为韦伯的墓志铭所未曾明白道出的另一层含义——而这是从文字和纸张中永远都无法读到的。那是生命走到尽头的浮士德对尘世的最后呼唤——是否,也是马克斯·韦伯和玛丽安妮对海德堡的心声:
大学广场:学生生活
抬头望去,一只头戴王冠、高擎宝剑的雄狮仿佛正在仰天愤怒嘶吼,耳边传来的却是轻柔的淙淙水声。这是海德堡老城,大学广场(Universitaetsplatz)正中,著名的狮子泉(Lowenbrunnen)。老城的各种游览观光活动多数以此为召集点,但在更久远的时代里,它是海德堡大学学生每日各项活动都会从旁经过的地理中心。
站在狮子泉下,我在读一封1882年韦伯写给家里的信:
上午7点的逻辑课迫使我一大早就要起床。每天早晨还要围着击剑厅跑一个小时,然后诚心诚意地一直挨到听完我的课。11点半到隔壁花1马克吃午餐,有时还要喝上1/4升葡萄酒或啤酒。然后我和奥托、小旅馆老板伊克拉特先生常常一起去滑旱冰,玩到14点,我们就返回各自的住处。我温习听课笔记,读施特劳斯的《旧信仰和新信仰》。下午我们有时去爬爬山。晚上我们又在伊克拉特那里聚会,花上80分尼吃一顿精美的晚餐,接着照旧去读洛策的《人类社会》,我们已经对它进行了最热烈的争论。
我环首四顾,试图回想129年前,那个刚刚通过大学入学考试(Abitur),来海德堡修习法律的18岁少年眼中的景物。
我的正前方,是始建于1728年的巴洛克风格的老大学楼,既是海德堡大学校长的办公地,也是大学博物馆。1886年,海德堡大学500年校庆,楼内的老礼堂被修葺一新,那之后,遇有庆典及重大仪式,例必在这个金碧辉煌的大厅里举行,不过当时,韦伯已经离开海德堡,转到哥廷根大学继续学业,没能赶上这场盛事。
我的右手边,是1930年美国驻德国大使雅各布·古尔德·舒曼(Jacob Gould Schurman)出面筹资50万美元修建的新大学楼。他比马克斯·韦伯大10岁,先韦伯两年到海德堡大学读书,后来回到美国,在康奈尔大学当了20多年的校长,其间参照德国大学体制,创造了美国现代州政府资助研究型大学的模式。
老大学楼和新大学楼之间的空地上,1518年4月26日,马丁·路德曾在此发表演说,宣扬他关于正义、原罪、自由意志和信念的看法,德国宗教改革由此愈演愈烈。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和多篇文章中讨论的“天职”(Beruf)的概念,便肇源于马丁·路德,而马丁·路德的名言也曾被韦伯在文章中反复引用。也是在这里,1933年5月17日,狂热的海德堡大学教授和学生们将成千上万本“非德意志精神”的书籍投入熊熊烈火,付之一炬,而在背后主导这一遍及德国的焚书事件的,正是毕业于海德堡大学的NC宣传部长保罗·约瑟夫·戈培尔(PaulJoseph Goebbels)。据说,戈培尔是韦伯的崇拜者,无论走到哪里都随身带着韦伯的著作。
在我身后,是海德堡大学图书馆的方庭。尽管海德堡大学图书馆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4世纪,但事实上,直到1873~1902年,卡尔·查格敏斯特(Karl Zangemeister)出任第一位全职馆长,这里才真正变成一座现代意义上的图书馆,藏书迅速增加至40多万本,并进而于1938年以115万本藏书成为全德国馆藏最丰富的图书馆之一。亦是在查格敏斯特的主持下,1901年,那个时代最著名的建筑师约瑟夫·杜尔姆(Joseph Durm)用与山顶古堡同样材质的红砂岩建造了气势恢弘的文艺复兴风格的新图书馆大楼,并于1905年正式开放。之前采访图书馆执行馆长莱克·鲍茨怀特(Rike Balzuweit)女士时,她对我说,马克斯·韦伯1910年前后曾是这里的常客,不过,他可不是一个值得效仿的模范读者——在许多书的页边行间,都留下了他的评注。

海德堡大学老楼的礼堂,学校举办庆典以及重大仪式的场所视线最后落到左手边,人流熙熙攘攘的主街。鳞次栉比的小餐厅和咖啡馆门外已经撑出阳伞,排好桌椅,烤香肠和现磨咖啡的香气远远飘散过来,伴着玻璃酒杯叮咚碰撞和人们欢笑谈论的声音。前一天,海德堡市旅游局的导游已向我介绍过街角那家据说只要往橱窗里面看一眼体重就会增加的甜品店,假若韦伯再世,有过一小时内连吞8块小蛋糕纪录——那可是德国尺寸的“小”蛋糕!——的他想必会喜欢上那里。然后,素来不掩饰对杯中之物的贪好的他谅必也不会拒绝顺着主街走上一段,到正对着老桥的斯坦街上的费特尔酒坊(Brauhaus Vetter),喝一杯号称是全世界最烈、酒精含量高达33%的啤酒。

毫无疑问,一所成立于600年前的大学与我们今天所谈论的大学是两回事。1878年,马克·吐温来到海德堡那年,海德堡大学总共只有750名学生,70名教授。时至今日,海德堡大学的学生总数已超3万人,而且以每年3%的速度迅速增长。“事实上,在马克斯·韦伯的那个年代,甚至一直到‘二战’刚结束的那段时间里,德国大学所奉行的是精英主义教育传统,适龄人群中只有5.6%的人选择到大学学习,这些人绝非来自劳动阶级。而今天,德国适龄人群中进入大学学习的人超过40%,其他国家的比例可能还要高。大学已经变成大众教育。”施鲁赫特教授接受采访时对我说。他特意强调,这种大众和精英的划分并不是以钱来衡量的,更重要的是家庭的教育背景和知识素养。
1万本书 3打哲学体系 2000种音乐作品 2万件造型艺术作品 1万条历史数据 5000本传记 20001条自然科学知识
韦伯屋:学者的志业
周日下午,齐格豪斯兰德街(Ziegel-hauserLandstrabe)17号,灰色栅栏门向内敞开着,院子里却静寂无人。顺着扶梯登上二楼,赭红色的铁艺雕花大门紧闭,所有的窗户都垂着百叶帘。站在阳台上,河对岸的古堡在西晒的阳光下呈现一种火焰的赤彤之色,圣灵教堂的钟声适时响起,婉转悠长。花园里暗香浮动,泉水琤琮。这样岁月静好的时刻适合吟哦诗句,比如歌德当年在海德堡写下的这首诗:
只要我们不丧失自我, 什么样的生活都可容忍; 我们尽可以失去一切, 只要我们依旧是我们。
一个世纪前,几乎就是在与我到达这里时同样的季节,马克斯·韦伯夫妇搬进了这栋原本属于他外祖父的地中海风格的大宅。虽然只是租住,他却平生第一次对身外之物产生了深切的依恋之情。在经历了漫长的几乎看不到尽头何在的病中流放时光后,韦伯撑了下来。在给妻子的信中,他写道:
“它(疾病)将生命中人性的一面重新展现在我面前……这是我以前从来想象不到的。我可以借用伯克曼的话说:‘一只冰冷的手使我得到解放。’过去数年,我病态的性情表现在我痉挛地抓住学术研究工作,好像这是一道护身符,但是我却不晓得我要用学术工作祛除什么东西。回顾既往,这已十分明白,以后,不管生病或健康,我知道我将再也不是从前那个样子了。我已经不再有需要去感觉到自己被繁重的工作所压倒。现在,我最大的希望,是过一种充满人性的生活,并且尽我所能使我的宝贝快乐。我不认为这样子一来,我的成就会比从前我心中的机械劳动所生产的少。”
春天到来时,韦伯和玛丽安妮在花园里种下雏菊、丁香、报春花、郁金香、黄杨树和山毛榉,他们一起开辟了一个小菜园,在里面栽上豌豆和蚕豆。韦伯不再那么频繁地外出旅行了,他忙着在花园里侍弄玫瑰,给烟斗藤和枸杞修剪枝蔓,每天都要花上一个多小时的时间。
一个美好的初夏,他给母亲写信说:
“在一直多云的天空下我们现在拥有了圆满的灿烂春光;夜莺在树丛中歌唱。晚上我们坐在狮泉旁边,沐浴着月光;喝茶的时候和特勒尔奇夫妇坐在一起的一个朋友边拉小提琴边唱——我们非常快乐。”
他又重新能够阅读和写作了。在学生及好友埃德加·贾菲(Edgar Jaffe)——艾尔泽·贾菲的丈夫——接手重组的《社会学和社会政治学文献》(Archivfür Sozialwissenschaftenund Sozialpolitik)杂志上,韦伯发表了许多长达数万字的文章,话题从俄国革命到罗马帝国的衰亡,从美国的新教伦理到中国的老庄。与此同时,他还为《法兰克福报》等报纸撰写时评和政论。
《韦伯大全集》的主编施鲁赫特说,韦伯之所以身故后才在全世界范围内为人所认知,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在他生前仅正式出版了一本书,《经济与社会》、《中国的宗教》、《印度的宗教》、《古犹太教》、《支配社会学》等重要著作都是在他去世后由玛丽安妮整理出版的。这些书中的章节系列发表在《社会学和社会政治学文献》杂志上,种种证据显示,韦伯心中早已有了它们被汇编成一本书的布局结构,但他却不愿为自己设定一个必须完成的时间线。
“韦伯不是那种一本接一本按流水线计划出书的人,”施鲁赫特说,“他喜欢同时思考几个问题,想清楚之后才写出来。如果想不清楚,他就会在朋友间的聚会中反复与人谈论这一话题,听取各方面的看法。”
从1910年开始,韦伯的家开始变成一个和当年他父亲在柏林的家一样的“开放屋”。“每天都有一个来访者,至少有一个寻寻觅觅的灵魂。但是通常总会有好几个:孤独的女人和姑娘、前程似锦的学者、多年的老朋友纷纷来到这里。”玛丽安妮在1910年12月的一封信中写道。而在韦伯的笔下,在某个宾客如走马灯般纷纭而至的一天中,从上午10点半到晚上22点,他和朋友们“讨论了整个世界加上3个村庄”。这便是如今闻名于世的“韦伯圈”。
在近10年的时间里,位于齐格豪斯兰德街17号上的韦伯的家成为海德堡学术界和文化界交流的一个中心。访客单上的名字如今大部分已不为人所知,但在那个时代,他们是足以撼动德国政治界、思想界和艺术界的精英。这些人中有日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统,20世纪20年代最著名的诗人,奠定美国妇科癌症研究格局的医生,以及欧洲最有才华的女钢琴家——事实上,她是韦伯在艾尔泽之外的另一个秘密情人。但为数最多的,还是海德堡大学人文学科的教授及学生。通过这个圈子的放大作用,虽然此时的韦伯已经脱离海德堡大学的教学体系,他对这所学校和这个城市所产生的影响,却达到了巅峰。
1903年10月之后,韦伯与海德堡大学的关系,仅剩下一个名义上的荣誉教授的头衔。他不再拥有教师编制,也失去了在系务大会上的投票权。从1898到1903年,持续的身心疲倦和频频发作的精神崩溃令韦伯无法继续承担教学任务,海德堡大学允许他带薪休假,但这种“领着一份薪水,可是在能够预见的未来却一事无成,同时还感到……只有承担一项天职的人才是一个完整的人”的状况却让韦伯感到痛苦不堪。他数次提出辞职申请,终获通过。虽然求仁得仁,可是这种与自己职业生涯的割裂仍令他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情绪低落。
直到1904年美国之行后,韦伯才逐渐恢复过来。1904年早些时候,韦伯第一次参加了海德堡另外一个著名学术社交圈“伊拉诺斯圈”(EranosCircle)的活动。事实上,虽然时至今日“韦伯圈”是20世纪初最著名的德国学术社交圈,但在那个时代,仅在海德堡范围内,便同时存在多个大大小小的学者圈子,其中规模和影响最大的除了“伊拉诺斯圈”和“韦伯圈”,还有围绕在左翼青年犹太学者斯蒂凡·格奥尔格(StefanGeorge)周围的“格奥尔格圈”。
“这种圈子文化是非常有海德堡特色的一种东西。”施鲁赫特说。那个时代几乎每个欧洲的大城市都有各自文人聚会的场所,“在巴黎或维也纳,地点是咖啡馆,但在海德堡,一定是教授的家”。这或许是因为当时海德堡大学的教授通常都来自充裕的家庭背景,本身的薪金也相当高,几乎人人拥有一栋看得见风景的大宅。韦伯虽然在1903年辞职后经历过一段窘迫的时光,但很快,他和玛丽安妮各自继承的遗产便使两人不再需要为了谋生而外出工作。正因如此,当他在美国纽约看到哥伦比亚大学的一位教授住在“所有房间都很小,盥洗设备和厕所在同一个房间里,不可能举行超过4个来宾的宴会,进城的车程需时一个小时”的郊区住宅里时,才会发出罕有的感叹。
这些圈子各有特色,参加者互有交集,有时也因政见不一相互攻击。伊拉诺斯圈的宗教色彩最浓,最为严肃正式,每月一次的聚会事先定好议题,韦伯对宗教学尤其是新教伦理的兴趣便始于参加这个圈子的活动。不过,伊拉诺斯圈的过于正襟危坐和学术上的不宽容逐渐令韦伯和他的朋友们所不喜。保罗·霍尼希施海姆在韦伯回忆录中记下了一桩趣事:
当时伊拉诺斯圈的活动在不同成员的家中轮流进行,有些教授的住处较小,未免显得拥挤。聊起此事的时候,韦伯促狭的笑着说,是呀,光是W教授(当时在海德堡执教的德国著名哲学家)和他的气场,就得占两间屋子。至于格奥尔格圈子,虽然韦伯一直与这个圈子中的成员保持着密切的个人关系,但他很少参加圈子中政治色彩浓厚、意见激进的聚会。
1910年之后,韦伯夫妇开始在内卡河畔的家中举行周日下午的茶会。这一安排的初衷本来是为了减少韦伯每日频繁接待访客的时间,集中在一天进行,但没过多久,便演变为周日的定期聚会上,准备与韦伯继续就某一问题深谈的人可以预订好下周到访的时间,两套体系并行。

虽然此刻大门紧闭,但从玛丽安妮·韦伯、雅斯贝尔斯和霍尼希施海姆的叙述中,我却能想象出100年前屋子里的景象。很多的食物,很多的酒,很多的笑声,偶尔有舒缓的钢琴或小提琴作为背景。韦伯坐在大厅里的某个角落,很多时间用于倾听,但也经常站起来就某个话题一口气发表一个多小时的即席演讲。话题有时极其深奥,有时愉悦轻松,但绝大多数天南海北,远远超出学科的界限:瓦格纳的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怎样与德意志的社会状况发生联系,如何从李鸿章日记里窥视中国儒家社会的价值观并由此理解中国的现状和未来……这里只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当有海德堡大学的学生列席时,韦伯总是尽量避免就政治发表意见。“我没有权利在学生面前谈论我的政治主张,因为这样或许会影响到他们自己的主见。”他说。
这样深入而广博的讨论和演讲,与大学里的学术研讨活动及授课有何分别?拿这个问题向施鲁赫特请教,他发出意味深长的微笑:“或许韦伯只是不喜欢那种一定要在每周一上午9点到10点必须谈论某个范围内的某个话题的确定性罢了。这违背他的天性,在他看来,也违背学者的天性。”
韦伯最著名的演讲《以学术为志业》,“志业”一词,对应的是德文的“Beruf”,虽然它也可以简单翻译成“职业”,但自从马丁·路德在其著作中为其赋予了“奉神所召去从事某事”的特殊意义,在韦伯用到这个词的时候,含义远远超出了一项可以带来收入的工作的范围。而当面对理性化、效率化、标准化逐渐主导了大学作为学术机构的进步方向时,这种价值的激烈冲突,无可避免。韦伯的幸运在于,在那个传统所带来的确定性开始离析崩散的时刻,在家人和朋友的帮助下,他营造了一种游离于职业之外的现世安稳——虽然,不过短短十数年。可是,这种正视生命中的现实,承认我们其实就是这个愚蠢浅薄的世界的一部分,但努力不让这种愚蠢浅薄左右心灵的努力,不管后果如何,都足以令人幸福。
在海德堡停留期间,我去旁听了几节马克斯·韦伯社会学研究所的课。开设“马克斯·韦伯与尼古拉斯·卢曼研究”这门讨论课的是海德堡大学社会学研究所的尤里希·巴赫曼(UlrichBachmann)博士,一个拥有典型雅利安面容的年轻学者。巴赫曼说一口流利的美国东部口音英语——事实上,他的哥哥便在美国执教。这是一个优势:1999年,“博洛尼亚进程”欧洲高等教育改革方案公布后,越来越多的德国大学开始开设英语课程,力求与美国和英国的教育产业实现充分竞争。
想到德国读大学的人不再需要痛苦地先学满800学时或1000学时的德语——忘记提起,内卡河畔的韦伯故居,如今的主人是海德堡大学国际学生中心,主要功能是帮助海德堡大学的国际学生强化德语,通过取得毕业文凭所必需的语言考试。或许是看出我对韦伯的兴趣,巴赫曼提出一个听起来相当诱人的方案——来海德堡读个社会学的硕士,在新的德国大学学制下,可能最多不过一年多的时间。
然后呢?然后我就可以宣称自己继承了韦伯的衣钵,获得某种权威的叙述他的资质?
海德堡之行的最后一日,我再次走进齐格豪斯兰德街17号。绕到背靠“哲学家小径”的房屋后进,隔窗可以看见一楼的教室,一位老师正在向一群肤色不一的学生介绍某个德语学习俱乐部。韦伯和玛丽安妮曾经在书信中多次提到屋后的狮泉,据说,每当韦伯的母亲海伦妮离开这里时,总要喝一口狮泉中的水,以确保自己还会回来。这口泉如今已经干涸,两个狮子头的出水口也已残破。但是,即便那泉中依然有水,我真的会俯身啜饮吗?
每个时代的人都希望回到从前的某个古老年代,但每个人终究都会在生命中的某一刻认识到,不管多么努力,我们回不去了的残酷现实。生活如潮,兀自滚滚向前,每个人都被裹挟其中,没有人能够幸免。
我在海德堡找到的依然是那个我已经在文字中所熟识的韦伯,但寻找和体验本身赋予叙述以意义。我知道我将走上一条与韦伯完全不同的道路,但那也是同一条道路:我们要去做我们的工作,承担应付属于我们的这个时代所提出的要求。这就是我的立场,我再无旁顾。
来源: 《三联生活周刊》2011年第38期
静水流深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人为什么会恐惧自由? (1人喜欢)
- 瑞·达利欧:《国家如何破产》 (7人喜欢)
- 中国人为什么很难理解“自由”?
- 保罗·罗默: 为什么说互联网比书籍更重要?
- 素书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