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主观的双年展观后感
今年的第18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的总策展人是59岁的加纳苏格兰裔的建筑师和教育家Lesley Lokko。游走于苏格兰和加纳,她的职业生涯遍及约翰内斯堡、伦敦、纽约,在architectural review有自己的专栏,同时还是个畅销言情小说家,是一个很多面很精彩的人。作为双年展历史上第一个非裔的策展人,她以未来实验室为题,探索非洲对全球的影响,讨论decolonization和decarbonization在建筑语境下的作用。

在arsenale和giardini两个主场馆的89个参与者中,有一半来自非洲或非洲移民,男女性别比是一比一,也能看出lesley在建筑这个老白男统治的行业做出了多大的努力。那些最著名的非裔建筑师像kere和adjaye,都在主场馆占了很大的空间,但他们的展览我都没有很喜欢。kere 的作品叫counteract,一个弯曲的墙,表面或贴着大幅的非洲客厅的照片或者画着非洲插画标语,来展示that's how we encounter..反正我没看懂他想表达什么。 而adjaye作为总策展人的好友则享有特权,得以十分慷慨地展示了他事务所的作品,巨大的模型、超宽的荧幕放着空洞的3D渲染图,傲慢地showcase自己的设计。怎么说,看了展馆里那么多讨论社会民生的作品,再回头看这些大事务所毫无人情味的设计,居然感觉有点膈应了。随着adjaye的丑闻,作为平权先锋的好朋友lesley不免被连座质疑吧。主场馆还有来自两支中国的事务所,标准营造和如恩设计,他们带来的也是很典型的建筑展览,详细的图纸,精美的模型,无功无过吧。
影像在展览中占了很大部分,有好几个让我印象很深的都是以视频的形式展示的。开场的第一个影片,我就很喜欢了,Lionheart 的 Those With Walls for Windows。几乎是用诗朗诵的方式,来虚构想象一个属于移民一代的嘉年华式的建筑乌托邦。视频不断地带着诗朗诵的间奏穿插不同片段或是镜像朗诵者的figure,看得非常过瘾。又例如Amos Gitai(我才发现他也是学建筑的)的影片HOME,RUINS, MEMORY, FUTURE,三段式的纪录片,以西耶路撒冷一个普通房子为媒介,讲述横跨25年历代继承人的故事。


再来说一些我最喜欢的国家馆。
德语区三国,德国瑞士奥地利,都不约而同的做了个action。不得不说,在双年展这种马拉松式的看展模式,action型的展览真的很能直击人心。
瑞士馆的主题是‘‘邻居’’,指他们的相邻的委内瑞拉馆。策展团队拆除了隔开彼此两馆的墙,转变成庭院里的长凳。馆内是一个巨大的地毯,绘制了两馆现状的1:3.5 的平面图。(这个比例也是挺随意的)正确的行走方式应该是,从一馆、漫步过庭院、走向另一馆,来感受这个flow。

奥地利馆的主题是particpation。奥地利馆的地点就在giardini花园的最北部,紧挨着双年展的边界。围墙之外,就是这个区域最后仅存的居民区Sant'Elena。奥地利的策展团队反思了双年展这个事件对威尼斯当地居民的影响。这个主题看上去简单,但是他们做了很详实的报告。每年双年展的规模都在不断的扩大,像寄生虫一样,一步步吞噬居民的生存空间。他们今年想做的,就是在馆的户外区域建一座连通居民区Sant'Elena和giardini花园的桥,然而这个提议被双年展基金会拒绝了。但是不屑权威的奥地利人不仅在馆内展出了他们被拒绝的过程,还把桥建到了围墙边界,所以我们还是可以看见一座未完成的桥。

德国馆的主题是open for maintance,策展人是三个不同的组织——建筑杂志 arch+,年轻的事务所SUMMACUMFEMMER 和 BÜRO JULIANE GREB(后两者合作的有代表作慕尼黑的san riemo)。展馆的catalog就是以arch+期刊的形式发行的。馆里主要就是一个材料仓库,他们收集了去年在艺术双年展各个国家馆的废弃的材料,以一种独特的美观,把他们堆叠放置在场馆里。材料上都有二维码,扫后是一些基本信息,展示材料的前世今生,部分甚至有该材料去年被使用时的场景照片。左侧的房间是一个材料workshop,他们会提供一些工具,可以自己动手改造材料,我看有之前的参观者还可以自己做环保袋什么的。再往里走是一个简陋的厨房cell,我来的时候正好是中午,驻场的team就拿着这些as found材料在场馆前搭了个餐桌,吃起午饭来。

场馆还保留了去年艺术双年展maria eichhorn在德国馆的intervention。她研究了德国馆的历史——于1919年建立,名为巴伐利亚馆;1938年纳粹上台后,对场馆进行了很大的改动,把它作为权力的象征,改成了现在的样子。maria去年所做的则是在建筑原址上揭示了当年纳粹的‘‘魔改’’—铲除了墙上的涂料,让新旧砖的交接处可见了;又把地板挖了个洞,展示1919年时的原始foundation。今年的策展团队又延续了去年对纳粹建筑的反思,在入口的阶梯前添加了一个木制仿大理石的无障碍坡道,来消除38年阶梯所展示的阶级感。不过在威尼斯这个那么障碍重重的水上都市,德国馆的措施真的能改善双年展accessibilty的情况吗?我不太确定,不过我还是很喜欢这个坡道,整个入口的确变得更舒服漂亮了。除了入口以外,为了改善accessibily,他们还新建了一个干湿分离的厕所,如需使用可向工作人员询问钥匙。

除德国馆以外,芬兰馆也建了个新厕所。芬兰馆主题为hussi,旱厕,在芬兰频繁使用于没有供水的summer house。经过简单的处理,hussi可以将排泄物转化为肥料。他们用非常幽默的方式推广旱厕。馆内有个很可爱的来自‘‘未来’’的视频,几位科学家来给我们做报告,在未来水资源匮乏的地球,抽水马桶是怎样被淘汰,hussi如何成为了新的风尚。馆前则是一个‘考古现场’—一个现代抽水马桶。馆里是一个1:1的hussi prototype,目前还是作为展品,不可以使用,但是在双年展之后,它会被转移到威尼斯另外一个小岛上投入使用。

在decarbonization这个方向的还有以活体菌丝为主题的比利时馆。馆内像一个实验室一样,非常详实地介绍了真菌变成建筑材料从无到有的过程。布展很清晰,成品也非常美,整个馆的氛围我很喜欢,带点活体菌丝的特有的干草味。
西班牙馆则是另辟蹊径,以食物为载体,追根溯源,窥探全球化(几乎殖民主义式)的农业生产和消费关系网。主要的内容是五个视频,主题依次是消化、消费、分配、生产、基础。这个顺序看似随机,但是又很合理,从消化这个每个人的经历为起点,逐渐zoom out,逐渐从食物扩大到农业。这几个视频我都很喜欢,有趣也不会太长。

今年获得金狮大奖的国家馆是以土地为主题的巴西馆。一开始我以为他们可能也像比利时馆一样,是研究原生态材料的。但其实他们更是用土地来隐喻,原住民和quilombola这个边缘群体。质疑巴西利亚建在荒无人烟之地的说法,而忽略了居住在该地区的土著的事实。通过一些视频展示了quilombola如何运用古老的智慧与大地共生,在这个层面上连结了decolonization和decarbonization。巴西馆可以说是交出了非常扣题的标准答卷。


乌克兰馆其实没有自己的场地,也已经很多年没有参展了。今年二月的时候,双年展基金会邀请了乌克兰参与,希望能听到他们的声音。当时乌克兰其实是拒绝的,因为他们这时候当然也没有钱和精力去参展,后来基金会答应全程资助,于是才有今年的乌克兰馆。今年的主题为before the future,未来之前。策展人说道:‘‘我们都知道战争总有一天会结束,人们都在预想各种各样的未来——战争一结束,我就去会登记结婚,或是买一辆新车等等...但是就不免长时间处在这个未来到来之前的胶着状态,一切都其实是未知数。’’
展览分为两个部分。在arsenale是一个像shelter昏暗的室内空间,偶尔会进行一些谈话或workshop。另外一部分在giardini,一个户外的装置——四面围起来的坡,以指基辅一个十世纪就被遗弃的防御。它在俄罗斯入侵的最初几天重新启用,成功延缓了入侵军队向首都推进的速度。很多过客一开始也不知道是乌克兰馆的设计,不自觉都选择坐在坡上休息。后来乌克兰馆又在围起来的空地之间加上了下图这这个装置,使这个场地的互动性更强了。场地上有纸条,上面是乌克兰馆提出的问题,或关于个人的情感支柱或是建设未来的策略,回答之后可以讲纸条挂在下图的网上。

最有趣的馆可是非拉脱维亚莫属了,他们居然做了个双年展主题的购物超市!他们把各个国家馆近10届双年展的contributions做成了食品包装的样子。‘‘顾客’’可以选择买下三个自己喜欢的想法/产品。虽然不能把产品带走,不过可以得到一个小票嘻嘻。‘‘售货员’’还给我爆料说,产品和产品包装都是用midjourney合成的,输入的字条包括了国家馆、主题和简介等等信息。很可惜的是,产品和主题之间看上去没有什么关系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