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拜访这个城市的理由
查看话题 >香港国际大街市 | 乡下人进城摸鱼记①
从二月份到现在,本乡下人已经多次南下进城了,既不购物也不出入高档场所,于是在网上发起了一个话题,想知道大家为啥会多次造访一座不是必须要去的城市,借鉴一下以总结出一个更深入的身心灵答案,结果发现,我做事的理由就是如此肤浅。
刚恢复通关时,是一元船票让我再访香港。港府发的福利船票,从宝安的机场码头出发,搭船还要去机场等摆渡车绕圈圈,但是一块钱还有什么好嫌的,只是提醒一下花钱买票的人,去蛇口港方便很多。

当维多利亚港两岸建筑重新回到视野时,心里还是会有一点欣慰。踏上提示望右的熟悉街道,迎面吹来额外的城市热岛风,身体则重新涌起十六岁的兴奋。那时候置身行人飞快穿梭的十字路口,觉得天地很大人很酷,好像中环每一座玻璃幕墙都可供登攀。
现在重新听到嘟嘟声后一阵兴奋过去,只觉得人怎么需要走得那么快,他们不累吗?下班后他们又要走去哪里?除了快步上班和快步下班他们还能做什么?于是给正要回港的姐姐发了消息,我说我时隔多年又到维港很兴奋,但可以理解她回到这里时复杂思绪里夹杂的失落。
作为一个步行缓慢的闲散人士,香港吸引我的有时代变迁的滤镜作用,还有与熟悉感交错的似有似无的陌生感,还有一些好吃的东西。

刚通关那会,街上明显少了些店面少了些霓虹灯牌,但街市仿佛更有韧劲,戴着口罩的人群张望打量砍价掏钱,比任何商店都要热闹。而以前从没注意到的是,港岛的菜市场能有如此密集,目的性不强地闲逛一天,就能撞上四五六七个街市。

从数据上做个对比,全香港共有221个街市(2017)每平方公里0.2个,全深圳共有297个农贸市场(2020)每平方公里0.15个,而光港岛上就有38个,每平方公里0.48个,看来体感上没错。






改造后的街市成了社区最重要的公共场所,一般会把生禽、海鲜、猪牛羊肉和蔬果摊档分放在不同楼层,最顶层是熟食中心,收纳了周边一些活动食档,而我在意的海鲜摊档,都会占据湿漉漉方便冲洗的一层。













楼下入口处就能了解到本街市的熟食阵容,十几家都不算多,少不了烧腊茶餐厅粥粉面饭,也可以自己提料加工。建筑里内置了可以直接上货的停车坞,货车是往返的船舶,而街市就是码头,接通世界上各色各样的产地。


结果去坐船时还真撞到个身在码头的街市,北角码头海鲜街市,也真有很多种类的海鲜,但比起其他公共街市,感觉需要更多的经验来挑选砍价。









鸭脷洲街市是我目前逛下来,海鲜种类是最齐全的,价格算是中等,不过下午好像收档得比较早,好的海鲜同时有好的加工餐厅,是件可遇不可求的事情。













洪圣古庙正对的避风塘,是香港最大的渔港,北面有港岛山岭遮住东北季风,南面有鸭脷洲抵挡南海风浪,为香港最早的居民提供庇护,现在还能搭乘舢舨——一种平底木质灵活但经不起风浪的小船,穿梭于沿岸街渡码头之间。



香港仔避风塘里停满了渔船,过街渡就像绕圈到另一侧的停车场。查了一下全港共有78条固定的街渡航线,繁忙时段每条线路配有三四艘舢舨,走满就是二三十人,也能提供不俗的传统运力。
我想,汕头内海湾不是因为航道淤积不可能增加别的渡轮路线吗,为啥不考虑收编点渔船搞搞街渡,例如:
西堤公园——广场轮渡——石炮台——开放广场——妈屿岛——潮博馆——白花尖——礐石轮渡
岂不美哉?东海岸就不去了,怕翻:)










批发市场不远处就是三家村避风塘,油塘的高层住宅下停着不整齐的小艇,有点像是蛇口以前的样子,因为盛产客家白米酒,也叫酒湾。沿着鲤鱼门海傍道往里走,一些海鲜餐厅在铁皮屋下逐渐显露,还有些更巨型的灯牌在深处站出来,这里就是鲤鱼门海鲜街。



靠前几家非常卖力地拉客,生意不是太好的样子,越往里走,铁皮屋掐出的小道就越狭窄,只能供单车和细一些的三轮车进出,海鲜店逐渐有点开有的关,直到“龙腾”,“海皇”,“银龙”等更霸气的名字,才发现原来刚放工就提着酒穿着得体的人群愿意步行进入这样的小巷,是为了深处这些更私房的高档餐厅。
其中南大门的灯牌接近地标般的存在,有自家接客的码头,像是随时会有大佬吃两口饭就走佬。但从头走到尾都是象拔蚌大龙虾帝王蟹之类知道好但绝不会自己掏钱买的贵价食材,最终只吃了蛋卷和客家佬鸡屎藤茶果,新鲜热辣的蛋卷还真挺好吃,也算鲤鱼门特产了。




美丽的夕阳罩着,有猛禽的影子在魔鬼山上盘旋,当然也有蚊子在我头上盘旋,忍不住往更深处走,马环村,马背村,都是些没有通车的寮屋村落,最深处则是旧日的石矿场。

在百年榕树旁有一块很小的沙滩,滩连着碎石连到一座灯塔,望向对面的筲箕湾和海防博物馆炮台,其实鲤鱼门指的是它们之间的这个海峡,维多利亚港最狭窄的地方,也是维港两岸唯一没被填海的区域。


夕阳下有人遛狗有人散步有人闲聊,即使没有摸到想摸的鱼,我也不介意城市里多几个犄角旮旯又舒服自在的地方。

其实在西贡就能看到水上街市了,可到麦理浩径日行三万步之后,我竟然放弃了摸鱼,找到一家海鲜餐厅就把屁股放下不动了,转头一看,海鲜池里种类倒也非常丰富。





选了伊面底芝士焗龙虾,椒盐鲍鱼,椒盐墨鱼,粉丝蒸元贝。加八十换成整条龙虾,原来会是斩块的焗龙虾,看不出完整性,也不好保证新鲜程度,上桌看出是澳龙,这样规格的在街市至少要价两百,也新鲜不粘壳,算上加工至少回本三百块。

椒盐鲍鱼和墨鱼都有非常好的手艺,调味火候没得嫌,特别是鲍鱼,微脆的外壳里是嫩而有劲的内心,吃完屁股的乳酸就排掉了一半。元贝蒸粉丝当然也很难做得难吃吧,就是性腺裙边都去除了,无法排除是铁打的贝壳摆着冷冻的贝柱。



直到我在后厨垃圾桶看到了被丢弃的元贝生殖腺们,好的我错了你是新鲜的。
唯一的雷点就是青蟹有无法忍受的泥味。

全记应该是这里风评最好的餐厅,推出的双人套餐也是比较贵的,但要算上西贡的溢价,这个价格其实也蛮合理的,而且可控,值得推荐给对海鲜没有多少了解,久久来一次香港又想尝试的朋友们,其他餐厅也会有不同价位的套餐选择,记得套餐价还会加上茶位费。

只是还没摸上想摸的鱼。
火山口主烤官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玛利亚岛何以成为袋熊之岛? (35人喜欢)
- 这一次我要做个好学生 (65人喜欢)
- 珀斯or霍巴特?帮我选一个城市生活 (20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