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的隐忧:需要被挽救的本真理想》
没有幻觉的个人自主性丨刘擎
Authenticity
西方哲学的本真性定义:人忠实于自己的内心,而不盲从于外在的压力与影响,这是应对外部世界的一种方式
► 泰勒:本真性与“自我”的特定观念密切相关。
before:我们最初的自我理解深深镶嵌于社会之中。我们的根本认同是作为父亲、儿子,是宗族的一员。只是到了后来,我们才把自己看作是一个自由的个体。Modern Social Imaginaries.p64
在这样一种文化视域中,所谓“自我”首先处在整体的关系结构之中,个人“嵌入”在一个比自己更大的宇宙秩序整体中,并根据在其中占据的恰当位置,来获得自我的承认、行为规范、价值感和生活意义。(p6)
now:现代性转变中出现了个体本位文化。个体在现代西方文化中无可置疑的优先性是现代道德秩序构想的核心特质
新的道德秩序的四个相互相关的原则:
1. 一种信念:所有关于社会的思考都应当始于个人,而社会应当为个人之间的互惠原则而存在。
2. 现代政治制度的背景:预先存在着作为权利承担者的个人。
3. 政治社会的组织原则是为了维护个人的权利。
4. 平等地向所有个体确保他们的权利、自由和互惠利益。
各种复杂的因素交织造成了泰勒所谓的“大脱嵌”(great disembedding)——“个人”从前现代的整体宇宙秩序中脱离出来,将自身看作是“独立自主的个体”。
a. 人类中心主义的转向;(与自然世界相对)
b. 个人主义的转向;(从“共同体”中脱嵌)
简言之,“自然世界的客体化”与“个体的主观化”在瓦解前现代的宇宙秩序的转变中是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共同催发和推动了现代社会想象的兴起,并在经济、公共领域与人民主权的实践中深化了这种个体本位的社会想象。(p8)
⚠先于社会群体的独立个体是一种观念,它并不是对人的境况的“真实历史描述”,而是一种建构出来的“自我理解”。而当这种观念被大众普遍接受和默认,就成为一种泰勒所谓的“社会想象”。(p4)
泰勒的独到观察:自我理解的现代转变并不是与宗教传统的简单断裂。恰恰相反,“大脱嵌”的两个转向都具有基督教文明的根源。
a. 基督教的自我理解以拯救为终极目标,现世的政体只是天意偶然的规定。
b. 基督教“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教义也难以与希腊的等级秩序完全调和。
现代个人主义的处境与拯救
泰勒对文化悲观论者的反驳:现代文化中有一种“道德理想在起作用”,这就是“本真性”的理想。虽然这种理想在当代社会中可能体现为低劣扭曲的形态,但它本身是值得肯定和捍卫的。
► “本真性”作为一种道德理想
西方社会发展出的“内在化”要求:做(道德上)正确的事情,重要的标准之一就是要与我们内在的道德感保持接触(attachment),而不是游离。
可追溯到:
圣奥古斯丁:通向上帝的道路经由我们的内心。
卢梭:我们“存在之感受”。
在历史的现代进程中,这种内在的接触感具有了独立的和决定性的道德意义,整个伦理世界的重心就发生了转变——本真性成为我们作为真正的、完整的人不可缺少的维度。
👉容易演变为“唯我主义”。
👉故泰勒指出,独白式的自我同一性只是一种幻觉:我自己的同一性根本上依赖于我与他人的对话关系。
事物是否重要、是否有意义,必须针对一个背景而言。他称之为“视域”(horizon)或“框架”(framework)。这个背景框架在人类活动最基本的方面界定了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有意义的,并塑造了我们的“道德与精神的直觉”。这个框架由不得我们选择,它是“给定的”(given),是我们共享的“无可逃离的视域”(inescapable horizon)。(p14)
自主的生活理想必须有所选择,选择意味着“某些生活形式实际上高于别的,而对个人自我实现宽容的文化却回避了这些主张。”
本书的要旨在于指明:建基于唯我论的本真性是一个幻觉:“如果本真性就是对我们自己真实,就是找回我们自己的‘存在之感受’,那么,或许我们只能整体地实现它,倘若我们认识到这个情感把我们与一个更宽广的整体连接在一起的话。”而只有将自我的构成理解为关系性的,理解为对超越自我之共同背景的依赖,我们才能恰当地理解和实践个人自主性的理想,才有可能克服对本真性的误解和滥用。(p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