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工作,今年有点难
八月底,又要交三个月的房租了;在五月底的时候,自己的规划是在七月份找到了一份满意的工作,憧憬着新城市的生活,换工作的间隙还可以来一次长途旅行。而这份规划就像是一面镜子,被摔在了现实的地上,支离破碎。
从五月份开始,更新简历,疯狂投递。70%的boss,是已读不回,朋友告诉我,有的岗位信息一两年就挂在了上面,对方并不是真的为了招聘,而是为了保持热度,不被平台给关闭。10%的boss,是主动找过来,群发消息,对方也没有真的看过你的简历。20%的boss,有回复并进行了面试。在这些面试中,有几个映象特别深刻。
A公司是一家上市公司的子公司,办公地点和母公司的位置在一起。自己投递了A公司的J岗位,BP认为和K岗位更合适,由于这家公司正好在上海,所以要求进行线下二面和三面,沟通后安排在了周四上午10:30。从嘉定到闵行,地铁转公交通勤在2.5H。刚下了地铁,轰的一身,豆大的玉珠从上空齐刷刷的冲下来,雷霆万钧,到A公司的时候,小腿以下都已经湿透。K岗的直属上级面完,又进行三面。三面的面试官是位总监,黑发中已参差了不少白发,说话缓慢而斯文,工作经验也尤其丰富,从仓储、采购、库控、计划……供应链的各个岗位基本都做过。也正是因为如此,聊着聊着,竟然聊了四十多分钟。面试结束后,总监很礼貌的带我到了门口。今日的收获,就是这四十多分钟的对话。
从A公司回到家,已经是下午。突然boss弹出了一个回复的消息,B公司的BP问了一下是否有时间,就直接把简历推给了业务方进行视频面试,从BP回复到视频面试,也就半小时。业务方视频的第一句:“这个面试有点突然,我们BP刚把简历推给我……” 原来有的BP都不需要先简单面试一下候选人。B公司规模不大,是一家比较年轻的公司,面试官也很年轻,太过于年轻还需要更多的沉淀。
某个周五,微信收到一条好友申请,“我是C公司XX部门的XX人,有个岗位很适合你。”第一反应想起了去年一个诈骗新闻,出于安全的考虑,让朋友查了一下是否存在这个人,确认无误后通过了好友申请。“我是在公司的人才库里搜索到了你的简历。”这才知道原来是这么一回事,面试的整体过程很流畅,对方询问了我目前的工作强度,他说,“我们公司一般从早上9:30到晚上22点,这个强度,你能接受吗?”礼貌官方性地回复了这个问题,但是内心的真实告白,“不好意思,除非山穷水尽,不然并不接受。”
求职者和面试者本来应该就是双项选择,双方在理论上是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但是,在岗位并不紧急的情况下,面试者可以在市场中慢慢寻找合适的人才。而现在的求职者大都有着房贷车贷的经济压力,等待上一个月内心已经开始一万匹马跑过。这种状态之下怎么可能双方处在平等的地位,还有一个更简单的例子,整个面试过程中,问问题最多的是面试者,而不是求职者,从这来看,便很难是平等的状态。再加上目前的经济形势,企业裁员,失业者变多,人才市场供大于求,面试者更是占据了优势地位,也会在求职者当中要求更多,反正这个不行,还有下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