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维埃建筑与乌托邦想象
根据马克思唯物主义的观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苏联建设的中心任务就是构建新社会的物质基础,以塑造新的社会主义生活方式。这提醒我们,苏联建筑不仅是民众居住和活动的场所,其本身也是一种政治实践,即在对物质实体的建造过程中体现苏维埃的政治和文化理念。十月革命之后,建筑成为苏维埃意识形态的核心领域之一,这是因为在上世纪二十年代的马克思主义宣传中,“日常生活/存在决定意识”(daily life/being determines consciousness),因此变革与民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建筑对于社会主义建设而言刻不容缓。体现十月革命精神和无产阶级意志的全新苏维埃风格必须立刻取代腐朽俗气、华而不实的沙俄帝国主义风格!
帝俄晚期(1861-1917年)的俄罗斯复兴式建筑
十九世纪末的民族浪漫主义(National Romantic style)滥觞催生了帝俄(注:指彼得一世在1721年创立的俄罗斯帝国,因为自他起沙皇开始自称全俄罗斯皇帝,俄罗斯帝国终结于1917年的二月革命)晚期的所谓俄罗斯复兴风格(Russian Revival style)。该风格被认为存在两个主要分支,一个是新拜占庭式风格(Neo-Byzantine style),即将拜占庭元素和基辅罗斯建筑传统杂糅的折衷主义(eclecticism)风格,其具有辨识度的特征包括拜占庭式的半球状穹顶(注:穹顶为单个或五个,一般为五个,表现为四个对称的半圆形后殿与正中央的主穹顶紧密融合)、拱门与穹顶的融合(注:拱廊直接融入穹顶,两者之间无檐口)和双色条纹砖石结构(注:用水平条纹的图案装饰墙面)。代表性建筑有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大教堂(第比利斯)、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大教堂(新西伯利亚)、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大教堂(索菲亚)、海军圣尼古拉大教堂、圣母大教堂(维尔纽斯)、新圣女公墓喀山教堂等。

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大教堂(第比利斯)(建造时间:1871-1872和1889-1897年,1930年被苏联政府下令拆毁,原址现为格鲁吉亚议会大厦。照片拍摄于1910年前后。)

海军圣尼古拉大教堂(建造时间:1903-1913年,1929年被关闭,改建为电影院、军官之家(1939年)和海军博物馆(1980年)。照片拍摄于2015年。)

新圣女公墓喀山教堂(建造时间:1907–1914 年,苏联时期教堂被用作机械车间,工作机器的持续振动对建筑物造成了巨大的损坏。俄罗斯政府于1992至1994年对教堂进行了修复。照片拍摄于2008年。)
另一个是新俄罗斯风格(Neo-Russian style)(注:对于是否应该将俄罗斯复兴风格的这一分支单列出来,建筑史领域尚未达成共识),这种风格的建筑在形式上有意模仿16-17世纪莫斯科和雅罗斯拉夫尔地区的建筑,典型的特征有洋葱形穹顶(onion dome)、帐篷顶(tented roof)、窄窗、花卉图案、拱形天花板(arched ceiling)等,代表性建筑有救世主大教堂、滴血救世主大教堂、圣彼得和圣保罗大教堂、莫斯科国家历史博物馆、圣米迦勒大教堂(伊热夫斯克)等。

救世主大教堂(建造时间:1839-1860年,1931年被苏联政府下令拆毁,原址计划用于建造规模空前的苏维埃宫殿(Palace of the Soviets)。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政府于1995年至2000年在原址上重建该教堂。照片中为原教堂,拍摄于1902年。)

滴血救世主大教堂(建造时间:1883-1907年,该教堂建于1881年3月亚历山大二世遇刺的遗址上。在帝俄时期,教堂主要用于举行追悼会。十月革命后,教堂遭受洗劫,内部被严重破坏,苏联政府于1932年关闭该教堂。列宁格勒围城战期间,教堂被用作临时停尸房,再次遭受严重损毁。战后,毁坏的教堂被用作蔬菜仓库,因此获得了“土豆救世主”的讽刺别称。1970年7月,教堂管理权移交给教会,教堂被用作博物馆并持续进行修复,1997年8月重新作为教堂对外开放。照片拍摄于2016年。)

莫斯科国家历史博物馆(建造时间:1875-1881年。苏联时期,博物馆内部的俄罗斯复兴风格的壁画被用灰泥覆盖。照片拍摄于2016年。)
值得一提的是,两种类型的俄罗斯复兴风格都得到沙皇的明确背书和官方的大力推广,这表明这些建筑承载了对民众进行意识形态宣传和价值观塑造的目的。沙皇希望通过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房子向他的子民(subjects)强调俄罗斯帝国文化的两大的根源:基辅罗斯和拜占庭帝国,以及其与两者之间在政治和宗教层面上的传承延续,从而建构俄罗斯民族的概念,突出俄罗斯政教合一(注:沙皇同时是国家和教会的最高领袖)和家国一体(注:国家是沙皇的私产,民众都是沙皇的儿女。在这种父权家长制下,沙皇可以依据自己制定的家法(习惯法)处置民众(“关爱子女”),民众则必须时刻对沙皇(“父亲”)保持尊重和敬畏,不能以下犯上,忤逆不孝)的悠久传统,为其独裁统治提供合法性来源,并彰显俄罗斯文化的主体性和自足性,暗示俄罗斯民族总能从过去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中寻求文明发展进步的原材料和灵感,接纳外来影响(如宪政自由主义)指挥破坏民族的独立性和内在完整性,因此俄罗斯人应该去故纸堆里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只有实现俄罗斯文化传统的伟大复兴才能带来国家的繁荣与进步。这种思考问题的方式与晚清那些坚决主张“绝夷”的顽固守旧派不谋而合!足可见长期与世界隔绝、饱受专制主义荼毒的人是可能会不约而同地发展出这种思维惯性。近年来的怪现象之一就是“考据”西方历史上重大科学进步和技术发明的所谓“中国来源”,例如网友声称“牛顿是从永乐大典中学习的经典力学”、“蒸汽机是洋人偷了中国人的发明”等等,一时不乏拥趸。这种观点虽然明显是民族虚荣感在作祟,但细细思来,却也与“复兴”论者的想法有着某种吊诡的相似之处。
革命时代(1917-1932年)的苏维埃先锋建筑
1917年的十月革命是一次翻天覆地的变化。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推翻了克伦斯基的临时政府,攫取了政权。新的政治意识形态需要新的美学与之相适应,苏维埃的艺术必须像现在正在实施的乌托邦制度一样激进,表达一种客观真理,这就导致了先锋前卫的构成主义艺术与共产主义乌托邦愿景的短暂结合,其对现代艺术影响深远。
构成主义的核心理念,简单来说,就是强调个体的创造性自主和自我表达,注重物质世界的客观真实,而不是依赖主观情感或想象。构成主义艺术家利用精简的几何形式(能够用圆规和直尺等实用工具绘制的形状)和朴素的材料(木头、玻璃和金属等适用于工业生产的材料)的排列组合,创造动态的视觉能量,以此反映现代工业社会和城市空间。代表性的艺术家有弗拉基米尔·塔特林、亚历山大·罗德琴科和埃尔·利西茨基。这些艺术家致力于寻求创造一种承载政治意识形态、与现实社会紧密贴合、反映布尔什维克革命精神的新型艺术。
这股革命旋风很快影响到了建筑领域,其产物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早期象征意义大于实用价值的雕塑-建筑结合体,其中大部分都未能建成(或者根本不打算建造),比较著名的包括夭折的塔特林塔(Tatlin's Tower)、列宁讲坛(Lenin Tribune)、尼古拉·拉多夫斯基设计的集体住房(Collective House)和以及建成的舒霍夫广播塔(Shukhov Radio Tower)等,典型特点是在设计上先锋前卫,象征着对传统的挑战和对未来乌托邦世界的想象,在形式上朴素抽象,充满动态感和力量感,彰显着澎湃激昂的革命激情;

塔特林塔模型(设计时间:1919年。该塔兼具革命象征意义和实际功能用途。原计划的400米高度将使其超越埃菲尔铁塔,成为当时世界上最高的钢结构建筑。塔体由一个向上逐渐收缩的双螺旋结构组成,由一根巨大的斜梁支撑。塔体内部设有四个几何空间,计划以不同的速度旋转。最下部的立方体每年旋转一圈,被设计为共产国际立法机构的场所。立方体上方是一个较小的金字塔,每月旋转一圈,将容纳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再往上是一个圆柱体,每天旋转一次,其中派驻共产国际的宣传部门,通过电报、无线电和扬声器发布新闻公报和宣言;塔的顶部是一个每小时旋转一圈的半球体,里面设有共产国际广播电台。照片拍摄于1920年。)

列宁讲坛(设计时间:1920-1924年。1920年,列宁在彼得格勒(注:圣彼得堡在1914-1924年期间的名称,其在1924-1991年改称列宁格勒,1991年苏联解体后改回旧称圣彼得堡)向奔赴苏波战争的部队发表演讲,埃尔·利西茨基受到启发,向他的建筑系学生发起挑战,要求他们设计一个公共广场中的演讲台。其产物就是列宁讲坛,这是一个可以将演讲者高高举起向任何规模的人群发表演讲的讲台。斜立结构的铁质网格支撑着可移动和可折叠的阳台,下方的电梯负责运输演讲者。讲坛顶部有一个面板,白天用于展示标语,晚上则用作投影的屏幕。整个讲坛的外形设计旨在强化演讲者的气势。)

舒霍夫广播塔(建造时间:1920-1922年。该塔的修建契机是1919年7月30日,列宁签署工农保卫委员会法令,要求“紧急建立一个配备最先进、最强大设备和机器的广播电台”,以确保国家安全以及与其他国家保持联系。设计者为弗拉基米尔·舒霍夫,照片拍摄于2007年。)

集体住房(设计时间:1920年。建筑的第一层是一个不规则的梯形,其中包含许多围绕中央大厅组织的空间。各单元分属不同的楼层,不同的空间依照其内部结构组织在一起。通过将单元分隔开来,显示了其作为独立空间的地位。整个社区的公共空间呈现为一个复杂的内部连接网络,将私人空间融合在一起。建筑的上部表现为一个不断向上延伸的斜线,斜线顶部带有一个火箭或金字塔形状的箭头,其尖端竖起了红旗。设计者为尼古拉·拉多夫斯基。)
另一类是更贴近日常生活、强调功能性的集体主义建筑,这是一种在当代建筑师组织(OSA Group)提出的“社会电容器”(Social Condenser)思想指导下诞生的建筑形式,其核心理念是在建筑能够影响社会行为的唯物主义预设条件下,“社会电容器”类型的建筑创造有利于社会互动和公共活动的集体生活空间,进而消除不平等的社会等级制度,促进社会的公平进步。创造“社会电容器”型建筑的基本思路是通过预先设计的建筑形式造成不同人群之间的流通,从而导致不同类型的活动在同一个空间交叉重叠。“社会电容器”型建筑扮演流通的交汇点,为不同的群体之间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碰撞区域(如公共的食堂、厨房和浴室),使得他们被迫进行互动交流,进而培养社区意识,鼓励习惯于旧式家庭生活方式的居民向集体生活方式过渡。代表性的建筑有纳尔科姆芬大厦、森特罗苏尤兹大厦、莫斯托百货公司、祖耶夫工人俱乐部、卢萨科夫工人俱乐部等。
“社会电容器”的概念与列宁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实践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1920 年,列宁在俄共(布)莫斯科省会议上发表讲话时,说了一句格言,明确表达了他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看法:
“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上全国电气化。”
这种说法启发了构成主义艺术家,他们将列宁的思想延伸到建筑领域,把人群流动与电路的概念结合起来,而建筑则是不同电流汇聚停留的“电容器”,在这里他们接受改造、重获新生。在列宁的设想下,“社会电容器”创造的公共空间不仅影响居住者的体验,还明确地规定了居住者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列宁希望通过在这些微观层面上潜移默化地影响民众,实现苏联内部逐渐的集体觉醒,“将苏联公民转变为革命公社成员”。另外,“社会电容器”型建筑也旨在促进不同阶级、不同职业、不同性别人群的流通,消解和摧毁革命前的严格的等级分层制度,实现列宁心目中人人互助互爱的乌托邦世界的愿景。

纳尔科姆芬大厦(建造时间:1928-1930年。这座公寓楼是为金融委员会(Narkomfin)的高级员工设计的住所。建筑师通过在建筑中添加食堂、图书馆和健身房等起“社会电容器”作用的公共设施,以及托儿所、洗衣房等将妇女从传统角色中解放出来的场所,并尽量减少建筑物内的私人空间,从而鼓励住户采用更加社会主义和女权主义的生活方式。大厦的设计者为莫伊塞·金斯伯格,照片拍摄于2021年)

森特罗苏尤兹大厦(修建时间:1928-1936年。也称为轻工业人民委员部大楼。该建筑包括可容纳3500名员工的办公空间,以及餐厅、报告厅、剧院和其他设施。这座建筑是欧洲最早的大型办公大楼之一,其特点是拥有大面积的玻璃幕墙、支撑办公楼的开放柱子、地面上的自由空间和平整的屋顶。这栋建筑的墙壁采用引人注目的粉红色的亚美尼亚阿尔蒂克凝灰岩进行装饰。大厦的设计者为现代主义建筑宗师勒·柯布西耶和苏联构成主义建筑师尼古拉·科利,设计过程中体现了柯布西耶提出的著名的“新建筑五点”原则:底层架空、屋顶花园、自由平面、横向长窗和自由立面,并补充了“人与空气自由流通的原则”。目前它是俄罗斯联邦国家统计局和联邦金融监测局(俄罗斯金融情报机构)的所在地。照片拍摄于2017年。)

莫斯托百货公司(建造时间:1927年。该建筑诞生于新经济政策实行的背景下,是苏联第一个为无产阶级设立的商店。建筑所使用的材料是钢和玻璃,用于向过路人展示商店内的商品。这家商店反映了列宁新经济政策末期私人商业繁荣的局面。在与帝俄末期的砖砌结构建筑的对比下,它显得现代而新颖,象征着新兴先进的苏维埃俄国。设计者为维斯宁兄弟,照片拍摄于20世纪20年代末。)

祖耶夫工人俱乐部(建造时间:1927-1929年。工人俱乐部是苏联时期兴起的全新建筑类型,其主要目的是为工人提供学习、放松、锻炼和从事各种活动的场所。该建筑通过玻璃楼梯、圆柱体与平面地板的啮合,以及光线充足的玻璃和混凝土结构,形成戏剧性的构图,极具激情和表现力。设计者为伊利亚·古隆索夫,照片拍摄于2016年。)

卢萨科夫工人俱乐部(建造时间:1927–1928年。俱乐部的建筑呈扇形平面,上部有三个悬臂式的座位区。这些区域中的每一个都可以用作独立的观众厅,联合起来可以容纳超过1000人。建筑的后部设有更加常规的办公室。建筑所用的材料包括混凝土、砖块和玻璃。设计者康斯坦丁·梅尔尼科夫将其奇特的外观形容为“紧张的肌肉”。照片拍摄于2017年。)
构成主义建筑式微的标志是1932年竞选苏维埃宫殿设计竞赛中构成主义艺术家的全面落败。鲍里斯·伊凡的获奖作品昭示着向折衷主义回归的斯大林式建筑的肇始。旧世界的风格开始复兴,而构成主义艺术则由于与列夫·托洛茨基的亲密联系而遭受激烈的批判和排斥。许多构成主义建筑也因为平面设计不合理、成本超支和质量低下而受到技术上的批评,逐渐从历史的舞台上销声匿迹。革命的、先锋的、朴素的、创新的、活跃的时代结束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帝国的、保守的、浮夸的、守旧的、死寂的时代。

苏维埃宫殿概念图(设计时间:1932年。在最初的版本中,这座宫殿将高达495米,成为当时世界上最高的建筑。宫殿的顶部原本计划矗立一座高达18米的工人雕像,手里擎着火炬,但斯大林亲自将其更换成了近百米的列宁雕像。据估计,这座宫殿最多可容纳40000人,并将作为苏联最高苏维埃会议的举办场所。苏维埃宫殿选定建在克里姆林宫附近的救世主大教堂的旧址上,原教堂被斯大林下令炸毁以腾出地方。建造过程被第二次世界大战打断,战后仍被搁置,始终未能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