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经历女儿八岁的“叛逆期”,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心理特点我们需要了解
从个体心理发展来看,孩子从幼年到成年,会经历3个特别的叛逆期。

初始叛逆期,通常出现在2-3岁,在这个阶段,孩子开始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希望探索和表现自己的意愿和独特性。这可能表现为拒绝遵从家长的要求,坚持自己的意愿,以及经常发脾气等行为。
第二个叛逆期在7-8岁左右,孩子通常进入学龄期,开始接受教育和社会化。有句老话叫“七八九,嫌死狗”,都讨厌被狗不待见的程度了,可见开始长出一身的反骨了。
叛逆巅峰期在12岁以后,这是最为人熟知的叛逆期,通常发生在13岁至18岁,不仅激烈而且漫长。在这个阶段,青少年面临身份认同的探索和社会角色的建立,同时也在与家长、老师等成年人权威进行自我界限的测试。

2020年美国在线投票网站OnePall就做了一项调查,参与调查的2000名美国家长中,大多数都认为8岁时的孩子最难养的一年。
我八岁的女儿,最近就实打实地跟我演绎了她的一身反骨。其主要表现有,跟她讲什么都会秒回“不知道”“不要”;当我指出她的行为不当,她会非常不赖烦的说“知道啦!不要再说了”;非常在意别人对她的评价;特别敏感,会过度解读大人的表情和言外之意;经常无视父母,但又渴望更多的关注,生怕被忽视;做事效率很高,但又爱拖延;随时都想去外面玩;风风火火又吵吵闹闹,戏剧表现感很强;爱给自己找借口……以至于我最近深呼吸的次数明显增多,也难免有脾气暴走的时候,一度抓狂于怎么过去管教孩子的方法和技巧都不起作用了。
昨晚睡觉前我和她聊天。
我说:宝贝,妈妈觉得最近和你沟通特别难,因为不管我跟你说什么你都会回答我“不知道”或者“不要”,每次好好跟你说的时候你都不听,非要等我发脾气了,你才会被迫行动,这是为什么呢?
她想了想回答说:妈妈,我真的不知道。
那一刻让我突然间醍醐灌顶,是啊,有可能是她真的不知道。当我觉得养育一个8岁小孩可真难的时候,有没有可能,作为一个8岁的孩子自己也很难。
于是昨晚我起来查阅了很多关于这个年龄段孩子特点的文章,今天又看了《我的8岁小孩》这本书。结合近期和女儿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让我惭愧了起来——我想她已经尽量做到了这个年龄段逆反的最弱攻击力,而我却还在用过去的标准来要求她。

经过昨晚和今天的自省和深思,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正面临着自己内在和外在世界的巨大变化,而我作为母亲,也需要适应和理解这个过程。过度的指责和强硬的要求并不会让她安心,相反,可能会增加她的反抗情绪。不能再用过去的标准来要求她,而是应该以更多的理解和耐心来陪伴她渡过这个叛逆期。
所以啊,应该成长的,首先还是我们自己。接下来我就把收集的一些tips给各位爸妈备着,续命用!
在《我的8岁小孩》一书中,从行为上、情感上、社交上、认知上总结了8岁孩子的特征。



教育的本质是帮助孩子完成每个年龄阶段生命发展的任务,对于妈妈这个角色,与八岁孩子相处,确实有点伤脑筋。而这个时期的母子的关系又非常的重要,孩子在8岁时如果母子关系不错,9岁的时候就会慢慢脱离对妈妈的依赖,转而去寻求跟他人的友好关系。但如果母子关系不够好,就会为孩子日后的不良人际关系种下病根。
所以,作为妈妈,该为8岁的孩子做些什么呢?
一、首先,建立对叛逆期的正确认知。
叛逆期不是洪水猛兽,反而是件好事,证明孩子在长大,他们的思维能力在提升,是孩子真正自我成长的开始。
比起有叛逆期的孩子,没有叛逆期的孩子才真正应该让人担心。回想一下自己小时候的成长经历,谁还没有叛逆的时候呢。
有一句话说得特别好,人类的进步,是下一代不听上一代的话。如今的社会如此多元绚烂,从代际关系上来讲,父母所经历的部分会相对萎缩,今天的他们,就是昨天的我们,我们不应该成为我们小时候最讨厌的父母的样子——不愿倾听、不愿理解、只想控制,所有的行为都合理解释为“我这是为你好”。

二、留出单独的时间,帮助孩子度过八岁对于妈妈的依恋期。
三、多一些耐心,少一些对抗。
在学习《正面管教》时,有一个很重要的观点是,我们需要“赢得孩子”,而不是“赢了孩子”。当我们赢了孩子的时候,可能我们输得会更多。因为我们的哄骗和控制,让孩子感觉到因为失败而反叛,或者是盲从,这是我们断然不想看到的。
关于如何赢得孩子,书中有几个步骤,分享给大家:
- 表达出对孩子感受的理解。一定要向孩子核实你的理解是对的。
- 表达出对孩子的同情,而不是宽恕。同情并不表示你认同或者宽恕孩子的行为,而只是意味着你理解孩子的感受。这时,你如果告诉孩子,你也曾经有过类似的感受或行为,效果会更好。
- 告诉孩子你的感受。如果你真诚而友善地进行了前面两个步骤,孩子此时就会愿意听你说了。
- 让孩子关注与解决问题。问孩子对于避免将来再出现这类问题有什么想法。如果孩子没有想法,你可以提出一些建议,直到你们达成共识。
总而言之,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为他们未来掌控人际关系的能力打下更好的基础。或许,你看似失去了对孩子的掌控权,但实际上,你赢得了孩子的心。
四、叛逆有度,我们需要干预过度的叛逆。
虽然要建立叛逆期是好事的正确认知,但不代表我们可以放任自如。如果其叛逆的行为已经不断游走在法律和道德的边缘,以及表现出了心理问题,一定要重视,并且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最后的最后,想要分享一首纪伯伦的诗给大家。
《论孩子》

合作请加微信Jiangermang
或📧jiangermang@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