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科学年度评论》系列一二三
今年1月,《中国政治科学年度评论:2017~2019》终于上市。作为这一系列的第三辑,仍然由陈周旺、耿曙等老师主编,精选了2017—2019年海内外中国政治学领域的八篇高水平论文,来自蒙克、周黎安、周强、李辉、桂勇、周雪光、唐世平、孟天广等老师,而这一辑的评论人则有黄琪轩、高翔、郑宇、杨丽天晴、孟天广、寇健文六位老师。从所选文章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大数据等技术演进以及近年来学界对因果推断愈发重视对学术研究所产生的影响,同时好的定性研究依然难得。
在过去几年,这份年度评论的编辑工作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一些影响。距离上一辑一晃又过去了三年多时光,作为本书的责任编辑,我向各位等待已久的读者致以歉意。其间,我自己也从期待出新一辑的读者变成自己制作新一辑的编辑。在第三辑评论付梓半年之际,我想为各位新老读者回顾一下这份“年度评论”。
2017年秋,我在华理社会学院读社会学硕士研究生,浙大社会学系的耿曙老师应学院公共管理系系主任邀请,来学院开班讲授为期八周的研究设计与方法论课程。耿师讲课幽默风趣,除了讲授,自然也列出了一些参考书目。其中一次授课,耿师提及他和复旦几位老师一起编了本书——《中国政治科学年度评论:2013~2014》,推荐给我们在下面听讲的学生,可供我们学习如何做一项好的研究。这恰是本系列的第一辑,而我那时正值对如何更科学地研究学术问题充满疑惑,耿师热情又真诚的推介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阅读论文虽然是研究生的日课,但是学习和研究论文并不是单凭自己就能完成的工作。除了平时的课堂以及跟导师开组会,普通学生其实没什么机会能够学习到优秀及成熟的学者如何看待那些在期刊发表的一篇篇论文。如何看待一项研究或一篇论文的优劣涉及学术品位。而良好的学术品位对于日后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社会科学研究人员至关重要。“年度评论”所提供的内容,以及其面向青年学子的出发点,对于汲汲终日的学生来说,实在是大有裨益。
在我看来,这一系列选评的论文都有着良好的学术品位。它们真实地报告了研究过程,分析逻辑清晰周延,证据尽量充分可靠,没有盲从过往权威而有独立见解,关注国际学术前沿但又结合中国经验进行创新,与国际同行的研究展开对话,为政治学科的知识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毕业后,我进入了复旦社的社科编辑部。某日在办公室意外发现《中国政治科学年度评论:2015~2016》,我这才意识到原来是在自己部门编辑出版的。拿在手上翻阅,不禁回想起研究生几年的研习。虽然不同于第一辑时,书中的论文大都已经读过,但看着评论老师的文字仍感亲切与真挚,收获颇丰。看了一下出版时间,我估摸应该准备着手出版下一辑了,于是征求了原编辑的意见之后,便联系了陈周旺老师。陈周旺老师欣然应允。论文与评论的准备工作并没有等待很久,我原计划于2022年上半年制作出版,奈何世事多变,于是出版时间便拖到了去年年底。
“中国政治科学年度评论”系列至今一共出了三辑,主编有陈周旺、耿曙、李辉、唐郎诗、侯喆老师,评选范围覆盖了2013—2019年海内外发表的有关中国政治学研究的高水平论文。除了开头提及的本辑六位评论人,评论人还有郦菁、朱春奎、庞保庆、孙小逸等老师。他们撰写的评论文章,仔细评述了论文的创新之处、贡献和不足等。这一系列选辑无疑集合了中国政治学科的中坚力量,试图为我国政治科学学术标准做出贡献,推动中国政治学高水平发展。
按照主编们的说法,作为第一批恢复政治学建设的高校,复旦为了促进政治学科的发展,做了两方面的努力。其一是每年开办的“政治科学工作坊”,其二就是“中国政治科学年度评论”这一系列。“评论”这一工作是想集合政治学科出色的学者,为学科青年学子编选一份年度“论文选读”。而可供模仿的论文就是为青年学子树立标杆,从而导引政治学科的学术标准,建立起基于中国经验的理论范式。
如果按照制作第一辑时的想法,这一系列原本是想要每年出一辑的。第二辑的书名原本应该是《中国政治科学年度评论:2014~2015》。虽然一辑只有寥寥数篇,但奈何并非年年都有学科同人一致推荐的、高水平的、与政治学科充分对话的论文见刊,因而主编们愿意等待。第三辑大抵也是如此,故仔细的读者可能还会发现其中没有2017年的文章。
同时,第三辑没有遵照前两辑的传统,以评论编者的名义写有前言。我想这并不意味着编辑工作的停息,编者与学科同人仍在继续追随中国政治科学发展的脚步,而编者所有想要跟读者说的,都在编者所选入的论文及其评论之中了。让我们有缘在下一辑再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