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能与天性较劲
回家躺平已快4个月了。这段时间我基本啥也没干,就醉心于阅读、电影、睡眠和很不严格的健身,从一头浮肿松垮的瘦子晋升为一只稍显紧致的胖子。为了让自己心安,我对这期间的安排并非全然躺平,而是蛰伏着寻找机会。显然,我还是做到了彻底躺平。工作上我窝在一个角落,没有丝毫干活的欲望,甚至办公室就是我打发时间、调整呼吸的地方。这么说挺刻薄,而且我也不是完全没体会到工作的尴尬期,但内心我确实没计较进去。潜意识里我觉得自己不可能长待于此,但行动上,显然,舒坦日子实在太有诱惑力了。
前些日子看了不少电影和书,比较喜欢的还是《我在北京送快递》,对我的写作和生活态度都颇有些启发。当然,书中所讲经历其实也谈不上多感兴趣,主要还是因为我对作者干的那些工作没啥兴趣。但作者对他所干过工作的细致描述,甚至将重复枯燥的一些内容以治学的心态认真着墨的行为,却也倒逼我认真反思自己之前的工作经历。总体而言,我不是一个精神世界十分富足的人,至少不会富足到抛开社会连接,能做到自娱自乐、圈地自萌。这和我不太富足的物质条件当然也有点关系。但就我对自己这么多年的了解,我对来自环境、事件和人类的反馈是非常重视的。这促使我必须要将自己投入进社会网络中,在一次次与现实世界的试探、碰撞与摩擦中了解自己,就像蝙蝠接受墙壁反射的声波一般。
当然,绝大多数人在年轻时也会这么做,但我反而是步入中年开始迷恋这样的活动。之前的经历虽然也重复了这样的行为,但更多的是出于好奇的浅尝辄止,我甚至没想过为这些试探设定什么目标。回头一看,其实我也算跌跌撞撞尝试过不少,但基本无所成。我为此归结为:一是意志薄弱、目光短浅,规避做强硬的长期计划,二是心智不熟、稚气不脱,无论生活还是自己都有点娇惯自己。
北京一行,无论如何,我觉得是有很多收获的,哪怕外人看来没什么好处落地。我甚至懊恼,自己怎么不早点行动,早点出去看看,虚度了几年大好年华。但回顾我的工作本身,我还是不太满意的。其实这份工作,我真算是认真投入、虚心潜学了,但无论是工作性质还是内容都很难让我自己满意。当然我也反思,工作不是兴趣,也不是什么成长课程,毕竟应该是人适应工作,而不是反着。虽然我嘲笑这份工作,是条冷线,是在务虚,是政令不出...,但通过这份工作,我的职业版图毕竟还是比以前拓展的宽了些,见识也跟着广了些,到底还是进步了。
我到底喜欢什么样的工作呢?首先是要能到处走动,要能见到很多的团体,各色的人,这是我特有的天性,和喜欢窝在一个地儿的宅属性朋友不同。其次是能建言献策,很多男性喜欢的是做决策层,make decision,我自觉没这样的官瘾,也暂时没这样的本事。但如果重复机械的管理层工作,我并不丰富的业余生活也无法在工作外满足自己。所以综上所述,咨询类的工作可能真的行得通。
诚实的说,我不喜欢北京,但我欣赏北京。在这里,任何人动心起念的任何想法,都有实现的可能,概率远大于下沉的二三线城市。每个人会认真对待自己的欲望,而不是压抑它或假装轻视它。人们都像个大人一样的活着,这里很少能看到有着与年龄不符的天真幼稚的成年人,哪怕是没有太多经济压力的本地人。当然,应该说一线城市凭借着资源聚集都有着阿拉神灯的属性。但该说不说,北京还是启发到了我,也不算是我自讨苦吃了哈哈哈。
8月开始,摆烂结束。
马卡龙的夏天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猛的一下来了上海,理一下思路 (1人喜欢)
- sos,我35了! (3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