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比》影评
格雷塔·葛韦格是我一直有关注且喜欢的演员/导演,在我这里最喜欢的还是其导演作品《小妇人》,参演作品《弗兰西斯·哈》。也许是因为喜欢且最近大热,而期待过高,也更显失望。第一次被朋友邀请去看,并不想看。我对芭比IP本身毫无兴趣。第二次决定去看是因为另一个朋友,难得跟她交流感情(她提出要看这部电影),且好奇格蕾塔拍了什么轰动的东西。有些台词也许很容易引爆你的敏感点达成共情,但说实话,前半段一直觉得很“尬”,后半段觉得是不是芭比世界把男女性别对立搞得更明显了。我们不能因为声张女性天生就该有的权力而抹杀了男性的贡献与优势,过度的女权跟父权制有什么区别?都是某一单一性别占据了权力的制高点罢了。你要男人承认离不开女性,要他们离开女性也去找寻自己,女性何尝不是一样,女性找寻自我的途中不必把男性撇得一干二净。根本上是你作为一个人,不管男人女人,你要承认你的局限性,并正视自己的欲望。你无论什么性别,都需要去探寻自己存在的意义,与他人产生联系,激发你的潜能,生活并且有创造力,寻找你的生命意志,完成你在人间该履行的使命。而不是把缺陷与不完美躲在性别的旗帜背后,互相指责对方(与自己性别不一样的人)对自己的迫害。
1. 影片的第一个推动剧情的矛盾点是经典款芭比发现自己不再一如往常地美丽,她来到现实世界确实找到了她的“主人”,但她对现实世界的权力所属毫无反应。一个生活在女性掌权的世界里的女人,为何对掌权者全是男性这一点熟视无睹?肯能觉察这一点芭比为什么不能?
2. 芭比世界的秩序,为什么能被一个才去了现实世界一趟的肯给搅得天翻地覆,这是否也可以说父权制的能力实在出众?
3. 女性对父权制压迫的反抗成功,难道仅仅是靠给女性洗脑,向她们说教女性有生孩子或不生孩子的权力,有成为总统或不成为总统的权力,有从事法律工作、建筑工地工作或不从事的权力,在瓦解父权制的最后一关,仍旧要靠男性“因为夺取对女性的治理权而内讧”,借助你媚男的资本,而不是你真正用你的智慧、逻辑让男性从男性自身觉醒而理解女性?
4. “内讧”“战争”沙滩起舞到变幻场景一群黑衣男人起舞那一段,舞蹈形式本身很有意思,但动作其实跟女性媚男没有太大差别,是男性在媚女,私以为更合理的形式是谁都不存在“媚”,当然那看起来太难太难;
5. 肯抱着芭比大腿哭爹喊娘说我离不开你——男人离不开女人。是,我们现在都说男人离不开女人,女人离得开男人。但是真相难道不是,有的男人有时离得开女人,有的男人时时离不开女人;有的女人有时离得开男人,有的女人时时离不开男人。大家都援引那句话——人是他社会关系的总和——没错,真相是没有一个人离得开一个人,一个人必须会在一个阶段情感上、心理上、身体上离不开一个人,性取向上可以是男人离不开男人或女人,女人离不开男人或女人。所以芭比,你的觉醒肯定是借助你跟别人发生的关系,在电影中,是你的“主人”。所以你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只有超越他所依赖的那个人对他的权力,才能自我觉醒。在现实中,很多时候是父母,很多时候是你爱的那个人。因为当爱发生的时候,权力就产生了,不平等的关系也产生了。所以我们应该反抗的究竟是什么?应该是极权。
6. 回到更大的语境里,女性有借助“芭比”这样的意向来汲取女性所需的能量的选择权,也有不这么做的权力。这样的电影,以女性主义的主旨,博得女性们的欢心,我不知道从消费层面来讲,是不是也更多地赚取了女性的钞票,因为很明显,女性是这部电影的目标人群,特别是那些对男女性别不平等有着强烈共情的。况且“芭比觉醒”这样的设定看起来也很迎合当下的市场,我不知道那些掌权的电影资本高管里是不是也有不少男性,对他们来说,讽刺的就像台词里说开发“普通版芭比”可以赚钱就OK的想法一样,这部电影的打造与推出其实也是一样“只要迎合他们的口味能赚钱就行,至于现实有多少人会去思考这到底是不是成功的女性反抗父权制的试验呢?”当然,换个角度我们也可以说,目前能以商业片的形式让我们在公共影院里看到这样的“女性主义电影”已经是进步了。
7. 本片于我而言的最大不足之处,就是把男性刻画得太简单,把父权制剖析表现得太简单且刻板。如果女性仅仅是沉浸且赞同如此程度的“觉醒”“反抗”“突破”,那实在既是看轻了男性,看轻了父权制,也是看轻了我们女性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