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读书笔记之一(希望有之二之三…
有没有过一段旋律🎼 一段文字📖,或者一个人,曾经像光一样照亮了自己的人生历程?
也许,生活在科技快速发展、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令人眼花缭乱的光冲击着我们的大脑,丰富的广播频道、借助各种各样传输媒介构建起的有线电视、互联网、短视频、远程会议……无时无刻、随时随地都在发生的交流,步履匆忙的人们早就习以为常。
「一万遍的我想你。一万五千遍的我爱你。」
灵魂会不会也像无处不在的光一样,穿越世间的每个角落?飞过战场和坟墓,飞过曾经伤痕累累,现在日新月异的土地。「也许正在像白鹭、燕鸥和椋鸟那样在拥挤的天空中抢占一席之地吧?这架伟大的灵魂穿梭机可能飞来飞去,就算渐行渐远也依稀可闻,只要你足够用心地听就可以,是不是?他们飘在烟囱上,坐在便道上,溜进你的外套、衬衫、胸腔和肺叶,从另一边钻出去。图书馆的气息、他们生前的印记,说过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都在里面回响。」
这是主人公盲女玛丽洛尔在暮年之时的想象。
电磁波谱上,人眼可见的光只占据了极狭窄的波段。作者笔下,煤炭在壁炉中燃起一亿年前的阳光;圣马洛的花岗岩在暴风雨中泛出蓝色的光;小小的“海之焰”是上帝洒向地球的一道创世之光;“足以包容人类所有情感的大海”上漂浮着移动的云影和阳光的碎片,海鸥掠过水面,撩起串串白色的珍珠;双目失明的玛丽洛尔心中永恒的光是八岁那年冬天第一次能够认路时漫天雪花中父亲开怀的笑声;父女俩每天早上经过的参天巨柏像万花筒一样变幻莫测,每一根针叶都光芒四射;维尔纳最后的时刻,月色皎洁,月光如瀑,就像他第一次听到《月光》这首曲子所感受到的意象那样,他的生命如同在清澈的水波里荡漾的小船,一去不返。
「大脑被禁锢在一片黑暗之中,毫无疑问,孩子们。它在头骨里的清液中漂荡,而不是在光明里走动。然而,我们心里的世界却充满光明,涌动着色彩和变化。所以,孩子们,看不见丝毫光亮的大脑如何为我们呈现出一个充满了光的世界呢?」
这段玛丽洛尔祖父年轻时录下的广播,为生活在德国埃森关税同盟煤矿工业区的煤烟洼地、却长着雪白头发的男主人公维尔纳和他的妹妹尤塔带来了远方的奇迹。小说作者采用插叙的双线结构,从主人公各自在战争阴云笼罩之前的童年生活描写起,故事的尾声——1944年8月7日至12日盟军攻下圣马洛期间的故事,则穿插在少年少女成长的回忆之中。这样的叙述方式让两人在战火中命悬一线时的相遇更充满了宿命感:收音机里“法国教授”播放的音乐曾经照亮了维尔纳和妹妹的童年,也在他因为罪恶感陷入绝望深渊时拯救了他,赋予他选择良心的勇气;维尔纳隐瞒了本该报告清理的电台,玛丽洛尔的叔祖父艾蒂安和岛上的抵抗组织最后一次通过电台向盟军传送了德军高射炮的位置信息,使维尔纳和其他德军士兵驻守的蜜蜂酒店成为盟军猛烈轰炸的目标之一。
「睁开你的双眼,在它们永远地闭上之前,尽可能地去看。」
广播收音机,作为看不见的光——无线电波的载体,是贯穿全书的重要线索。它不只是维尔纳兄妹童年的珍宝,启迪了维尔纳对科学知识的热爱,也是第三帝国散布谎言、制造恐惧的手段,同时也被盟军利用进行自由宣传、并成为圣马洛居民秘密抵抗纳粹统治的工具,“宏大的政治叙事和艺术叙事都是借此进入人们的生活。”科学的双面性在作者笔下被一针见血地点出:
「科学家的工作,由两件事决定——他自己的兴趣和他所处时代的利益。」
「密码破译、火箭推进,所有最新的技术。」
「我们生活在一个特殊的时代。」
因为科学,维尔纳改变了自己矿工的命运,成为战争需要的技术人才,却也因为自己的才能,被深深卷入战争机器里无法自拔,始终处在人性与命运对抗挣扎之中。作者鲜少用笔墨去正面呈现战争的残酷,维尔纳刚刚加入军队、在车站和其他新兵一起等待换乘时,目睹载满成千上万囚犯的火车车厢通过的画面,是对那个生命不再有尊严,“人”化为数字、编号的人间地狱惊心动魄的一瞥,也从另一个视角隐晦地暗示了玛丽洛尔父亲的命运。
幸好还有希望。玛丽洛尔始终在高处——当觊觎“海之焰”的军士长在屋里东翻西找时,她就躲在叔祖父细长的六层小屋阁楼上用无线电播放朗读《海底两万里》最后几个章节的片段,然后是祖父弹奏的《月光》,这道光穿透蜜蜂酒店被炸毁的废墟,成为被困在酒店地下室砖石瓦砾中的维尔纳和福尔克海默的希望之光。最终,维尔纳通过拯救她,完成了对自己良心的救赎。
作者还刻画了许多可爱的人物:瘦弱但是无比勇敢的弗雷德里克;76岁加入“老女人抵抗组织”的马内科太太;为了侄孙女鼓起勇气战胜心灵创伤的艾蒂安;还有为女儿打造微缩城市模型的锁匠勒布朗先生。生命纵使短暂,在那个漫长、残酷、黑暗的年代中,他们如星光照亮着彼此。
「我们在草地里死而复生。我们在花丛里、在歌声里重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