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太极拳“接手与发力”——武式太极拳学 贾晓周
初习太极拳的人是摸不到门道的,其实不仅仅是太极拳,任何涉及到动作的人体活动开始都摸不到门道,很多东西都是围绕着基本功搭建的,就好像一个练习篮球的人,起码要拍拍球有个球感才行,那么练习太极拳的人也是一样的,你与对方接手也要找找感觉的,如何去接?能否接的住?我们老师傅就教了两个字:棚接,这就好像给了你堆砖头和石灰让你盖房子一样,很多人还是觉得无从下手。
其实太极八法里基础就在这个棚上,意思就好像一个气球一样,你得给老子撑起来,就好像练拳击或者其他格斗术的撑抱架一样,也就是准备好应力,然而多数情况,很多人在练习推手上这个意识并不足够,按照中医望诊一样,一看就没撑圆,所以身法一动就没了根本,进而失去了应用的应变能力,因此来说练套路和实际接手还是有很大差距的。
后来在不断学习的过程当中,老师傅又开始教你两个字:虚接,这个要求就有点儿意思了,如何能虚着去接对方呢,其实就是对身法撑圆之后有了进一步的要求,就是你不但要松整,还得轻灵通透起来才行,要不很多人一接手就成了木头人,你说他没守好自己吧也守着呢,只是像一个干木桩一样硬挺挺的,而不是像一棵鲜活的柳树可以随风飘荡。
能接了而且有了变化才涉及到后一步问题,能否随人而动到由内而发的问题,在这个方面我总结了八个字:外在随人,内在由己。很多人再练习推手方面都有这个毛病,就是把自己当成雷锋同志了,舍己到身法都坏掉了,那种情况下即便是能及时补回来也是很费力的,确切说要是功力不好就很难补上来,也是当下的整体练武的人素养不够高,因此可以胡乱做法。
关于发力问题我觉得这个不能统一要求的,刚开始的人多半都是动作很大的,就好像一个小孩子刚开始学习写字,精细化程度不够高,更不要谈什么意气神了,能把大的动作做熟练就不错了,所以拳论有云招熟渐悟懂劲,懂劲是迈入太极拳门庭的根本,这个就好像一个工程师研究人体构造一样,懂劲之前的发力都是纯靠蒙的,你不知人,也许人也不怎么知道你,就是跟着感觉走而还时有时无的感觉,这个也是能看到的大开大合(外三合)与看不明白的混元精巧(内三合)最大区别,只有练到懂劲之后才能慢慢明了这意气与虚实的关系,好像扎针灸的“得气”之感,太极八法就在那个点上了,哪里需要穿越十万八千里去寻它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