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点《丁光训文集》(一)
前言
当前中国教会面临诸多困境,神学建设、教牧工作、教会管理等都是相当复杂而又麻烦的问题。但在这些问题之外,还有一个综合性的“大问题”,那就是家庭和三自的问题,或者直接就可以说是三自问题。毕竟基本上没有人会认为家庭教会是偏离主耶稣基督道路的。
那么三自偏离主的道路了吗?我母亲是三自的(我回农村老家也会参加),我在大学时信主,去的教会是走第三条道路的,即本来是家庭的,后来人数多了,不方便到处搬,遂去申请登记,但是并未被批准,不过官方知道这个教会的存在,官方的一些活动教会也会参加(不晓得现在何种情况)。读研和工作后去的都是家庭教会了。也就是说,三自、家庭、第三条道路的教会我都去过,我不会说三自就不是弟兄姐妹了,我也不敢说三自的都没得救。就像家庭的,有麦子也有稗子一样。我看过一部分反三自的文章著作,里面透露出来的对神的热心有,激愤之情以至于胡言乱语也有,更造成了我思想上的混乱。当然了,我有自己的立场,即我不认为自己是反三自的,但是一定要参与服侍的我不回去三自教会服侍,我也不会推荐别人去三自。但是这样一个立场的形成,从知识的角度来说是不健全的,因为我并不真正知道三自的立场是如何的。
而判断偏离与否必须以圣经为标准,必须站稳“基督的福音”这个立场进行判断。因此就必须审视三自的神学,可惜三自截至目前似乎并没有属于自己的一个完整的神学体系,无论是系统神学,还是释经神学抑或圣经神学等等。目前了解到的有《要道问答》、《圣经简释本》,或许三自神学院的教学教材也有相关的,但是未能接触,不予判断。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三字神学体系一定是建基在吴耀宗、丁光训等人的神学思想之上的,尤其是丁光训的神学思想和主张。他提出的“神学思想建设”对中国教会的影响不可谓不深远。所以从丁光训的著作中也可以一瞥三自神学的底色。本公众号将发布系列文章评点《丁光训文集》,看看三自的模样,以期让自己更加认识三自,更好地参与到教会服侍之中。
谈人类的饥饿和贫困问题
(一九七九年十一月四日在加拿大多伦多伊顿堂的演讲)
我很感谢,能和大家会面。特别令我高兴的是,这儿就是差派文幼章(介绍:文幼章,1899年-1993年,加拿大联合会传教士,生于四川,1925年返华传教,后来因为不去传教而是参与社会运动,被指责而辞职。1953年荣获加强国际和平斯大林奖金,1965年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授予他“人民友好使者”的称号。1956年,文幼章被《人民日报》称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2009年,在评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中,文幼章被评为“致力于世界和平友好事业,世界著名的和平战士”。文幼章有一个重要观点:基督教和共产主义虽然有不同,但很大程度又是一致的,二者可以合作。)到中国去工作的教堂。他所给予基督教的形象在相当程度上能为中国人所理解(评点:基督教有几种形象?难道也是一千个读者眼中一千个哈姆雷特吗?文幼章给了基督教什么形象?一个革命的形象,这不仅仅是文给的,当时很多人都这样干了,包括丁光训本人)。今天在中国,革命对于基督教来说已经不再陌生,而基督教对于中国革命来说也已经不再陌生,我们要感谢这位传教士,他对中国革命和中国基督教的发展和两者的沟通都作出了贡献。(评点:革命和基督教的关系,已经有太多人去研究了。教会内外都应该关注这个问题,但对基督徒来说,研究这个问题除了沟通外,更要的是“辨析”。)
首先让我们一起来思考记载在《路加福音》第9章第12至17节那里的基督给五千人吃饱这段优美的故事,我愿意提出几点与大家分享。(评点:这段经文,传统看法似乎很少将其与人类的饥饿关联起来)
首先一点,在门徒看来,耶稣的工作就是传讲天国的道,至于解决人们吃饭的问题,那不是他们的事,也不是耶稣的事。他们说,叫众人散开,让他们各自去找吃的。但耶稣却对他们说,“你们给他们吃吧。”门徒所主张的,实际上就是各人自顾自,各人自扫门前雪。(评点:门徒绝不是这么想的。门徒说的是“请叫众人散开,他们好往四面乡村里去借宿找吃的,因为我们这里是野地。”这是什么意思呢?当时跟随耶稣的人很多,门徒当时并没有完全认识到耶稣的身份,他们恰恰是出于对众人的关心才说让大家回去,不然会饿肚子。完全不是丁光训说的那样自私。)这个原则如果实行起来,正如在旧中国和其他地方所实行的那样,其结果将不可避免地是强者治人,弱者治于人的弱肉强食的局面,最后必然是十足的资本主义。(评点:真正贯彻了他的“谈神学不应该脱离政治,有时神学是精细的政治”观点)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曾给资本主义下过这样的定义:“它是一种奇特的信念,认为最糟糕的人出于最糟糕的动机,将自然面然地成全人类大家的利益。”但我们知道事情并不是这样。
其次,为了让门徒给众人吃,基督吩咐他们让众人分成五十人一组,要他们一组一组坐下,免得四处乱跑。这话既是基督说的,我想人们总不至于给他扣上侵犯人权和剥夺个人自由的帽子吧。这是对个人自由和人权的一点必要的限制。从中国的经验看,我们知道这是必不可少的。(评点:可笑!荒谬!如此解经,害人害己!如果按照丁的解经逻辑,那耶稣说“行路的时候不要带拐杖和口袋,不要带食物和银子,也不要带两件褂子。”是不是就可以认为是,基督徒出去传福音、出去宣教,不准带钱、带物资呢?)
第三,让我们注意,基督拿着饼望天祝福、掰开、递给门徒送到众人面前。我猜想,当时,对于耶稣基督是谁,人们一定有各种不同的观点,意见纷纭。但基督对于一切观点都很尊重。(评点:尊重不意味着接纳,更不意味着认同)他关心的是整个人群,是全人类,不单是人群中承认他为主的人。我们要明白,神是那么伟大,如果以为他只疼爱和关心那些称颂他的名的人,那不符合他的本性。(评点:如何解读约翰福音17章24节“父啊,我在哪里,愿你所赐给我的人也同我在哪里,叫他们看见你所赐给我的荣耀,因为创立世界以前,你已经爱我了。 ”)我想,有的人由于某种原因,不但不能称颂他的名,而且还否认他的存在,对这情况他并没有十分介意。(评点:不介意吗?胡扯吧!随便两节经文:约12:48弃绝我、不领受我话的人,有审判他的,就是我所讲的道在末日要审判他。约15:22我若没有来教训他们,他们就没有罪,但如今他们的罪无可推诿了。)
第四,虽然那次不是筵席,但并没有不够。每个人都吃饱了,没有人挨饿。做父母的用不着担忧他们的孩子那天晚上不得不饿着肚子去睡觉。“解放”这个词就含有这样的一个重要意思。当我说中国是一个解放了的国家时,我心里就想到类似这样的事实:就是由于作出某些计划和进行某些组织工作,我们能够只用地球七分之一的可耕地生产出来的粮食,给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吃饱。这虽然不像基督当年所行的那样的神迹,但它确是我们要为之感谢上帝的一种成就。(评点:神学就是政治呀!用圣经来论证政权的合理性,我想就算是法西斯都能够从圣经上找到有利于自己的依据)
第五,我们可以注意到,剩下的食物装满了十二篮子。《圣经》上没有说这十二篮食品后来怎样。它们到哪里去了?是扔掉做垃圾去了吗?是留在那里让野兽夜间来吞吃了吗?还是卖给了某个出高价的人囤积起来,等粮食紧张,市价升涨,然后再卖出去,致使富者愈富贫者愈贫?《圣经》在剩余食物的处理问题上完全沉默,这推动我们去思考。(评点:没有完全沉默,虽然没有说最后拿去干什么了,但是约翰福音说了,耶稣让收起来,“免得有糟蹋的”,从这我们就可以知道绝对不会扔掉和留在野地。)是的,基督的信息,一般是通过《圣经》所讲了的来启发我们;但,有时候,也通过《圣经》略过不讲的来启发我们。(评点:这个说的确实是对的。如果圣经将耶稣的事迹和讲话完全记录下来,“所写的书就是世界也容不下了”。圣经详写的,我们肯定要重视;圣经略写的,我们也要重视,但绝对不可想象太多,例如关于地狱、关于魔鬼等等。丁光训在这里就是想象太多了)
这里有一条读经指导原则:有时,要在《圣经》的无声处聆听那细小微弱之音。能否设想(评点:千万不要自我以为找到了一个亮光),《路加福音》偏偏在这点上保持沉默,是为了让圣灵推动我们去思考:只是一次喂饱五千人并没有真正解决问题,十二篮子食物怎么足以解除世上五千人、五万人、五十万以至五千万人每天的饥饿呢?(评点:耶稣来是解决为了解决人们的饥饿问题的?)因此,《圣经》在这里沉默无言,正是用象征向我们表明,还有未完成的任务。它启发我们,单靠慈善救济是无济于事的。不管我们好心的慈善家怎样努力,也远远跟不上世界产生贫困和饥饿的速度。传统伦理只注意看人,只注意街头忍饥挨饿的男男女女、讨饭的乞丐和小偷盗匪;但十二篮剩余食物的奥秘却驱使我们去研究社会秩序本身。(评点:耶稣只解决了5000人,实际上不止5000,是男人就有5000。耶稣解决不了全部人的饥饿问题,所以单个人解决不了,需要一个为人民服务的体制,资本主义肯定不行的,只有社会主义喽!)
我们的大地能生产足够的粮食以满足大家的需要,但它不能生产足够多的粮食去满足人们的贪欲。我们怎样才能使机会比较均等,使财富分配比较公平合理呢?这就是这个福音书故事向我们提出的问题。(评点:好问题!其实这个神迹还提出了一个隐藏问题,就是女性被掩盖的问题,不知道丁光训有没有读出来。看来耶稣只关注人的肚皮,不关注受压迫的妇女呀!)今天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正在进行实验,力图解决这个问题,对这类实验,我们基督徒不应蔑视,应善意关切。(评点:当然了,基督徒肯定要关怀社会的,但是怎么关怀?是关怀那些试图建立人间天国的实验吗?上帝已经说了,这是不可能的!)
当我还是小学生住在上海的时候,我略知当时少数富人是怎样生活的,而在相隔不远的扬州,却是那样贫穷,以至每当发生灾荒,常有男男女女衣衫褴褛,成群结队,赤脚徒步来到上海寻求生路。他们那样瘦骨嶙峋毫无生气的样子,使我感到害怕。他们并不奢望得到工资,只要能糊口活下去,他们就肯卖力。尽管如此,很多人还是找不到工作,吃不上饭,沦为乞丐。其中有些因饥寒交迫,死于街头。女孩子被卖为娼。男孩若能当上理发学徒,几年后成为理发匠,那就算为至幸者。这些都是受践踏者,是当时我国人民的多数。
几年前我有机会访问扬州。那里不再有地主向农民重租勒索盘剥。现在有了水利灌漑。人们已经迁出土屋,住进了砖瓦房。青少年从幼儿园学习到大学,或在工厂、农场劳动。许多女工脚登皮鞋,腕带手表。其中有些身穿毛料裤、涤纶衫,口袋里插着一两支笔。不少人还骑上了自行车。这些东西在你们看来也许不足为奇,但对他们来说,变化确实巨大。听着他们的欢笑声,我几乎要流泪,因为我想起了他们的祖辈所受的苦难熬煎。我真想把我目睹过的那一切告诉这些年轻人,叫他们不至忘掉过去。
中国不是天堂。它有缺陷、错误和过头的地方。但是,财富的分配确实比从前公平得多,各种机会也确实比从前较为均等。地主现在也已经成为劳动者。中国的这一切都是由一次伟大的社会改革所带来,那就是,生产资料已经从少数人手里转到广大人民手里。所有制改变了,我们把这称作解放。这是“解放”这个词所代表的真正涵义。我们的人民不是失去了自由,而是获得了它。我们现在还穷,不能让自己享受更多的自由。我们现在正在通过组织起来的力量,加强自由生活的物质基础,为自已和为后代赢得更多的自由。(评点:从个人历史出发,看中国社会变化,研究历史的好材料。)
我认为基督徒理应关心物质分配的问题。(评点:当然要关注,但是不是核心。)基督复活后,有两个门徒前往以马忤斯。路上,基督与他们同行。你们记得,他们认出基督,不是在基督向他们讲解经文、他们心里火热的时候,也不是他坐下来要和他们同吃的时候。他们认出基督,是在他拿起了饼、祝谢、掰开、分给他们的时候。在分的时候,他们的眼睛明亮了,这才认出他是基督。因此,粮食的分配问题确实包含着圣礼的本原意义。(评点:生硬地加添经文意思。为什么选择在圣礼的时候,因为餐桌是当时家人们彼此交流、分享的重要场所,耶稣以此展示祂实在日常生活中揭示自己的,圣礼的重点不在于分配,而在于耶稣。非要扯什么分配问题,不掰开,难道每个人直接咬一口,再换下一个人咬吗?难道丁光训主教知道当时被分成几块的饼是完全一样大小的吗?如果不是,怎么能够说耶稣是公平的呢?奥古斯丁说,以马忤斯的晚餐至关重要,因为这次晚餐既承接了耶稣复活之前与门徒同席吃喝,又开启了教会为庆祝复活节而设的圣餐。耶稣继续在他掰饼祝谢中显明他自己。耶稣从他们面前不见了,从今以后,他要因着人的信,住在他的话语和圣餐中。如今,我们仍然在掰饼的时候认出耶稣。)难道我们不能这样说吗:怎样分配财富和机会,也就是怎样组织社会,这确实同耶稣基督向人们所作的显现有密切关系。(评点:耶稣向人们所做的确实与社会正义、公平、资源分配等有关系,但是在这里实在是牵强附会了。)
我们知道,耶稣基督到世上来向我们所显现的神,是一位既慈爱又全能的神。如果人们真正严肃认真地对待自已的上帝观,他们就会发现,要洞悉这样一位上帝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评点:这句话说到位了。)人们从自己日常体验的不公正、被剥夺、受痛苦、生活死气沉沉、索然无味的种种经历出发,比较容易认为神虽慈爱,但不全能;或神虽全能,但不慈爱;或神既不慈爱,也不全能。但是我们却坚持,尽管周围充满邪恶,神还是既慈爱又全能的。要人们接受这样一位神是个很高的要求,所以人们想放弃这样的基督教上帝观。(评点:我们成为基督徒,到底是因为我的浅显经验,还是说因圣灵引领,从圣经来的。照丁主教这说法,苦难只要是存在一天,那么全知全能全善的上帝就是不可能的,最起码从理性角度来说是不可能的。但人的理性又能明白多少呢?)他们感到“上帝已死”这个说法倒较有吸引力。“上帝已死”作为一种神学论调只不过是昙花一现,但“上帝已死”作为实际生活中的一种世界观,却正在广为传播。一位名叫理査・L.鲁宾斯坦的犹太拉比说过:“我说,我们生活在'上帝已死'的时代,我的意思是:联系着神与人、天与地的线断了。我们站在一个冷酷、寂静、无情的宇宙之中。除我们自己的才智外,再没有任何有目的的力量可以来相助。在发生奥斯威辛集中营的罪行之后,一个犹太人关于上帝还能说些别的什么呢?”(评点:上帝之死神学并非这么浅薄,这涉及到一个神正论的问题,同时还涉及到巴特所说的仪式化的宗教的基督的问题。一个三全的上帝为何要让奥斯维辛集中营出现,这对一神论的社会是一个极强烈的冲击,但是对中国人来说却更容易接受。这或许就是无信仰的“好处”吧!)这里,我们看到,社会、经济和政治上赤裸裸的不公正是怎样吞噬着我们关于神既全能又慈爱的信念。(评点:到底是谁剥夺的?谁掩盖的?是人!是魔鬼!别搞错重点了!)只有建设一个较为健全的社会制度,实行财富更加公平合理的分配,以及随之而来的繁荣、和平、欢乐与进步,才能使人看到,我们基督教相信神是全能的父这种上帝观是有道理的;也只有这时,人们才能找到应当感谢这位神的理由。(评点:呵呵哒!社会变好了,我们的神才有被感谢的理由,真不晓得丁主教怎么看的圣经。 帖前书1:5 :“凡事谢恩; 因为这是神在基督耶稣里给你们的旨意。”看来对丁主教来说,这个“凡”字的发音是【hǎo】。)因此,我们中国基督徒认为,绝对不能忽视分配问题所具有的十分重要的广阔的灵性意义。是的,流经扬州水利灌溉系统的水固然是冷的,但我喜欢想到,它给人类生活带来的温暖有多大,许多父母心里因孩子健康、吃饱穿暖而感到无限的宽慰;许多青春少女不再迫于饥饿去做屈辱自己的事。我认为物质并不是什么丑恶的东西。它已经成为传递神的恩典的一条渠道。物质之所以具有圣礼的意义,是因为物质代表着神的慈爱和恩宠、并把神的慈爱和恩宠输送给人。
我们说这是上帝的世界。如果我们严肃认真,这话意味着世界不是撒旦的。他意味着联系神与人、天与地的线并没有断,我们也并不是站在一个冷酷、寂静、无情的宇宙里。它意味着天父上帝,这位全爱全能的神和创造主,今天正在把他的创造工程推向完成阶段。(评点:上帝的创造之功已经结束了。而且安息的安息也已经在耶稣那里得到成全了,只不过现在还没完全展现出来罢了。)也许这一天是在遥远的将来,但它意味着我们世人用自己的双手和心志所做的工作是有意义、有价值的,到头来我们的成就不是被毁坏、被否定、被丢进垃圾箱,而是被交到神的手里,被接受、被升华、被转化,成为完美无缺。只有那制造黑暗的人,才将遇到他们的末日。托马斯•阿奎那说,恩典不是取消自然,而是使自然完善。我们赞赏他这番话。神子道成肉身来到世界,这件事情本身就意味着神与世界之间、恩典与自然之间并没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所谓人类的堕落,是指人目前没有处在上帝心目中应处的崇高地位上,不是指他所做的工作都毫无价值,都将归为乌有。(评点:那么复杂干什么,就是指人脱离了上帝设计的轨道嘛!说得好像是人多崇高一样!)让我们记住圣保罗在《罗马书》第5章所说的,“若因一人的过犯,众人都死了,何况上帝的恩典与那因耶稣基督一人恩典中的赏赐,岂不更加倍地(让我们注意'更加倍地')临到众人吗?”换句话说,我们不只生在原罪之中,我们更是生在原恩之内。神子道成肉身,对人类所产生的影响,必然远超过亚当的犯罪所造成的影响。人与基督的联系,比人与亚当的联系更加深,更加坚。我们相信神的恩典具有普遍性。(评点:不区分何种恩典实在恐怖!普遍恩典当然是普遍的,特殊恩典却不是哦!作为恩典的救赎更不是普遍的哟!)我们是在基督升天的光辉中看这个世界的。人类为促进平等,促进团结,为使广大人民能够爱,也能够获得爱,所作的种种努力,是和神的创造奇功协调一致的,因为父、子、圣灵三位一体的神自身就树立了一个爱的团契的形象,人类是按这个形象造的,现在也正朝着恢复这个形象的方向迈进。这就是我们对世界、对历史、对人类、对人民的运动的看法。这也是我们所赖以保持乐观、心怀感谢和努力工作的源泉。(评点:耶稣说祂的国不在地上,丁主教是没听哦!基督徒投身社会运动和外邦人投身社会运动,虽然能够合作,但是要知道双方的根是不一样的。一个人,如果不信主耶稣基督,ta做的再多再好,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在远离神!因为ta会把取得的成果归于自己、或他人、或其他偶像。)
德国诗人勃托尔特•白莱赫德对他所处的不公正的社会曾说过这样的话:
那些尽吃山珍海味的人,
叫别人要懂得知足。
那些营利收税以饱私囊的人,要求别人作出牺牲。
那些饱食终日的人对饿汉,大谈美好的未来。
那些把国家推向悬崖的人,却谓凡夫俗子无能治理。
给五千人吃饱的故事把我们带到一个与之截然不同的世界:这是一个祸福与共的社会,这里的生活安排使人们可以像弟兄姊妹一样和睦共处。愿这样一个未来世界的远景维系我们,使我们在信、望、爱的团契里保持相通。
我们的主耶稣基督,你曾教导我们祈祷说:“我们日用的饮食,今日赐给我们。”求你帮助我们,使我们能认识到,对于我们,这只是一句可说可不说的话,但是对于你千千万万其他儿女,不是由于他们的过错,今天这句话就是他们的哀号。(评点:真的是把这句主祷文当做是物质性的了!可笑可笑!)主基督,我们恳切祈求你的国降临,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我们渴望看到你的国降临,求你使我们配于做促成你国降临的有用器皿。阿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