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
尽管像“大五”这一类的人格分析模式在心理学上是小儿科,但胜在简单,加一个概率值,算是一个简洁的模型了。
每个人的性格应该都是混血儿,不存在100%的偏向,即使自认为完全没有的特征,在特殊的条件下也是有可能出现的。
重点是用这些方法来认识自己,而不是把自己归类在某些标签里。
一、
内向和外向。
在这个维度上我是明确的,从小到大,我都是偏内向的。如果这两个方向合计是100%,那么我的内向大概是在60~80%之间波动,即使在我最外向时,也不会是个五五开的局面。
在人际交往中,我偏向于保持距离,朋友只来自于同学和同事。
我的社交频率很低,不那么需要从人际交往中获取能量,也不那么需要关注度。
在大学时,同学评价我是个“交际花”,这和现在的我有巨大的区别,但我仍然评价那时的自己顶多只有40%的外向。年轻的我大概是在精力过剩的加持下出现了中二活跃吧。
外向对我来说并不是什么问题,在纯陌生的环境中,我并不会怯场,可以进行大量的互动,但即使是结交新人的社交活动,我也不会有很高的热情。
我完全不注重人脉,有时候挺反感人情世故,认为其低效率,妨碍社会革新。
在一个集体或多人的环境中,我偏向于让自己呆在一个不显眼的安全角落中。
我从来没有那种看对了眼就突然好上的朋友,我的朋友都是在长期相处的过程中自然留下来的,所以我不觉得我会在某次活动中结交到新朋友。
和朋友聚会能够让我开心,但仅限于我认可的朋友。
在安静中独处是我最好的休息方式。
很多时候,我的这种内向已经成了一种防御机制。
总的来说,在人际关系的拓展上,我是处处透着“不那么需要”,旧有的关系已经足够满足我的社交需求。
二、
开放度。
我对新事物的接纳度非常高,讨厌陈旧的思想,但是个别事情上也会趋于保守,大概是个85%的开放,15%的保守。
在大部分时候,我处在传统主义、经验主义、保守主义、功利主义的反面,偶尔有些极端,比如对于任何形式的“太阳底下无新事”的事情,我大都保持一种冷眼。
我是个至少90%纯度的唯物主义者,在向前发展这一点上,我是激进的。我觉得,人类作为一种碳基生物,已经快走到自身的进化尽头了,如果未来被硅基或其它形式的智慧体替代,我一点都不会觉得奇怪。
在所有我认可的领域里,我都会保持“最前沿”的尝试,即使这可能带来很多不稳定的因素。
比如,我总是尝试最新版本的软件,不会因为习惯性的稳定而停留在旧版本。
比如,我会尽可能地选择陌生的路,而不是沿着熟悉的路。
比如,我会尽可能地改进原来的方法,而不是一直路径依赖。
我也有比较大的惰性会停留在某些舒适区,只会在偶尔的情况下进行不一样的尝试,很难说这是不是一种保守,可能是上面第一条中提到的防御机制的一种延伸。
但是只要条件具备,我是愿意做出改变的,在底子上我是排斥墨守陈规的,相信大部分问题只能在发展中被解决。
我对大部分未知的事情保持着好奇,愿意进行探索,但是一旦看明白了,会迅速地失去兴趣。
宇宙所有都在变化中,一切都只是”临时“的,新事物会打破现有的平衡,但也会创造新的平衡,即使在过程中会付出代价。
三、
宜人性。
这一项在”我眼里“和”他人眼里“存在着极大差距,但是我的自我评价是55开。
在外人看来,我应该是绝对的理性,缺少人情味。而在我自己眼里,我是多情又敏感的,虽然底子是理性,但一点也不缺感性。
大概是我伪装得好,或者是内向的人天生就会建立多种多样的边界。
我不那么会亲近人,在大多数场合都不会有很热情的表现,所以在他人眼里,我是一个很“冷”的人。
虽然我毫无恶意,但是我也不怎么表达自己的善意,给人的印象大都是个“独善其身”。
在灾难带来的人间悲剧面前,我缺少大部分人所具备的人文关怀,缺少基本的同情心。
我总是直接去思考如何从根源上避免问题,但是缺少对眼前问题的解决动力。
在很多令我纠结的问题上,我总是先选择“冷”,但最终又心软,成为兜底的那一方。
不过现在是越来越硬了。
很多时候,我自己也看不懂自己,到底是亲和多还是冷漠多。
总之这一项上我左右横跳地非常频繁,既想表现自己的亲和性,也不想放弃自己的绝决。
四、
严谨性(尽责性)。
这一项大概是秩序和混乱的比较,那么总得来说,我偏向于秩序,大概是七三开。
在大部分事情上,我的计划性大于随性,很少出现“说走就走”的冲动。
我对于整洁的要求一直都挺高的,忍受不了乱糟糟的环境。
偶尔也会有随性的时候。
五、
神经质。
毫无疑问,一向稳定。
(想到了就补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