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并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么愚忠
中国人,但凡读过小学的,都知道文天祥的这句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慷慨悲壮的家国情怀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但是,文天祥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样愚忠。
文天祥临死前,留给自己三弟一封信,信中一句话是这么说的:“我以忠死,仲以孝仕,季也其隐。”在文天祥的眼中,作为长子,他是尽忠而死;作为二弟的文璧(南宋灭亡后,投靠了元朝为官),选择入仕元朝,原因却是“孝”;而三弟选择了“隐”。
那么为什么南宋灭亡后,以身殉国的文天祥并没有责备反而是欣赏其二弟投靠元朝为官呢?文天祥于狱中写给继子文升(过继其弟弟的儿子)的信中说:“吾备位将相,义不得不殉国;汝生父与汝叔姑全身以全宗祀。惟忠惟孝,各行其志矣。”
文天祥的意思是,自己作为南宋宰相,朝廷的重臣,以身殉国才是最好的选择。而二弟身为家中的顶梁柱,他虽然也是宋朝的官吏,但地位和影响力不高,在宋朝已经灭亡的前提下,弟弟能保全全族人的性命,祭祀文氏先人,这是一种“孝”。兄弟二人“惟忠惟孝,各行其志”。
这里要区分两个概念,天下与国家。国家通常指某一朝代某一政权,朝代、政权更替迭代是常态;天下,是指民族、文化共同体,是可以代代传承和连绵不断的。
我们国人熟悉的一句话,“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语意出于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写道,“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亡国”与“亡天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亡国”是指改朝换代,换个皇帝;国家兴亡,是掌权者、官员(肉食者)的事。“亡天下”是文化的沦丧,社会秩序的混乱;天下的兴亡,则平民百姓也有责任。
所以文天祥作为朝廷重臣的肉食者,要为“亡国”负责;而其二弟作为南宋的小官就不必为“亡国”负责,只需为家族负责。兄弟二人“惟忠惟孝,各行其志”。古人并不想我们想象中的那么愚忠。所谓忠孝,不过是统治阶级治理国家维护社会秩序的手段,内化为人们心中的道德,道德不过是狠辣手段的温柔外衣,用于自我约束及自我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