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展记
查看话题 >炮弹、佛钟和亚历山大·考尔德
阿番/文

最近在美术馆看了一个挺有意思的越南小片《灾难世界未被掩埋的声音》(The Unburied Sounds of a Troubled Horizon),故事梗概是这样的——
在越南广治市社的一个小村庄里,影片的女主角月亮(Nguyệt)和母亲相依为命,靠经营小小的废品厂过活。这个村庄是越战时期被炸弹轰炸得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至今仍有很多失灵的炮弹遗存,它们堆积在树林中,现于田野上,掩埋在人家的院子里。月亮和母亲的生活和这些炮弹捆绑在一起:她的父亲因清理劳改营中未爆炸的炸弹而逝世;她的哥哥也在和堂兄弟赖(Lai)玩耍时,因赖触到未爆炸的炸弹而身亡(赖则捡回一条命,四肢均被炸伤);在回收破铜烂铁的废品厂,由金属制成的炮弹亦成为月亮重要的回收物品。如此多的回收物让月亮成为一个“贫穷艺术”雕塑家:她将炮弹的金属重新锻造,锻造成器械、佛手和风力雕塑。被削去炮尖、清空“内脏”的炮弹亦成为佛教寺庙中一座造型独特的钟。在丧夫和痛失爱子的情况下,月亮的妈妈对炮弹深恶痛绝,而女儿回收且再利用炮弹的做法让她觉得她是中了邪,身上有“不干净的东西”。月亮本并不信鬼神之说,但在某个人家回收旧杂志的时候,她无意间翻到了美国艺术家亚历山大·考尔德的相关内容,惊讶地发现自己的作品就是考尔德的粗糙褪色版。于是,她找到算命先生,算命先生一顿神操作后指出,生于1976年的月亮,其出生时间比考尔德晚了七七四十九天,她就是考尔德的第三世界女性版转世……

这个片子让我觉得有趣的点有三个,第一个是对“化干戈为玉帛”“铸剑为犁”的当代宗教版转译——将炮弹变为佛钟。在影片中,寺中的和尚讲述了附近寺庙被炸毁的历史:一枚炮弹炸毁了寺庙的墙壁,而另一枚则未能引爆,寺中之人得以幸免于难。他将之解读为,佛的悲悯之心起了作用。而和尚坐在由炮弹改装而成的佛钟下沉思的画面也颇具刺激效果:原本的杀生利器“皈依”佛门,成为沉思之物,并以响亮的钟声为众生祈福。

第二个是亚历山大·考尔德转世成越南农家女的设定。这个跨大陆跨种族的转世让本该沉重的影片具有了一丝黑色幽默,幽默感的形成在于荒诞的虚构建立在“一本正经”的现实之上。而对考尔德的选择似乎也是经过考量的。作为风力雕塑最知名的代表人物,亚历山大·考尔德一向反对战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创作了两件《有炸弹的竖版星群》(Vertical Constellation with Bomb)。而在越南战争爆发时,考尔德和妻子多次参加反战游行。他的反战海报还出现在1966年的某一期《纽约时报》上。而当他的风力雕塑出现在越南乡间,出现在空气自然流动的稻田之中时,电影似乎在悠然诉说着,这才是这些雕塑的真正归宿。


整件作品不光由影像组成,而是和马修·巴尼的“整体艺术”一样,展览现场还展出了在影片中出现的作品,呼应着上述提到的三点的前两点:一件作品是炮弹钟,另一件是“月亮”的雕塑作品。佛手之所以没出现在现场,大概是由于它是根据佛既有的手势复制而来,缺少了一些原创色彩。影片还有一句潜台词。表面上,炮弹变成了佛钟,皈依了宗教;但跳出影片来看,它作为人类文明“糟粕”的象征之物,最终被转化为了人类文明的“精华”——艺术。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号“阿番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