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烽烟再起一一季三临世
士卒甲:“什么人?”
士卒乙:“快说,不然杀了你!”
我瞟向这群扰我清梦、面露凶相的不速之客,有的持矛,有的持戈,有的持刀,有的身背弯弓,还有的提着长戟,总之来者不善。我得小心应付,否则难以脱身,“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为难之际,传来阵阵哒哒声,一声嘶鸣,原本围成团的人群,忽然散开。
“怎么回事?”
士卒甲:“蒙将军,这个人来历不明,定是六国派来刺探军情的探子。”
蒙将军:“是吗?”
我望向这位“将军”,他骑着一匹棕红色健马,头戴朱红色鹖冠,身穿鱼鳞甲,前胸有多个彩色花结,红色的长襦垂到膝下,腰间挂着一把长剑,剑套看上去有些褪色,裤脚口扎着素色的带子,脚着方口齐头翘尖履。他的额头皱纹依稀可见,脸色黝黑,还有一条手掌长的疤,眼睛透出慑人的寒光。我和他对视,忽然想起兵马俑里的兵俑,只是眼前的他更显威严。我看着他,他也看着我,我们的目光往返于两千五百年的时光通道,古今的年岁就这样交汇在一起。

蒙将军:“两军接战之地,兵凶战危,你是何人,怎会在这里?”
我:“小的姬姓季氏,名叔文,排行老三,又被唤作季三、三儿,来历并非不明。文王有四友,大颠、闳夭、散宜生、南宫适。昔商纣无道,武王伐之,建立了周朝,南宫适因功被分封在汉水东边的随地,立了曾国,先祖也在此落了脚。后来周室衰落,诸侯做大,都想称霸。曾国是小国,被楚国惦记,为了求生存,和周围一众小国结盟。先祖季梁在曾国做大夫,他认为以小敌大、以弱胜强的关键,在于‘小道大淫’,具体而言:强国先要强民,强民首要让百姓有余力耕作,移风易俗,使父、母、兄、弟、子相互亲爱。起初曾国亲近季梁,楚国无机可乘。曾侯喜好作乐,尤爱美色,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少师用编钟、美女接近他,曾侯终于玩物丧志,季梁的主张不再被采纳,其后曾国被楚国击败,以至并为楚地。忧劳兴国,逸豫亡身,万世同理,所以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季氏飘零楚地,我们这一支辗转到了商於。”

士卒甲:“将军,如小的所料。好个楚国探子!”
我:“商鞅变法,商於归了秦国,先祖做了名义上的秦人,已历五世。小的三岁开始看书,读《春秋》,学《孙子》,虽没吃过一顿军粮,却也实在仰慕武安君、信陵君这样的真男儿。奈何世道纷乱,功名难求,辗转流离各地好几个年头了。”
士卒甲:“读书人巧舌如簧,将军切勿轻信。”话刚落音,便狠狠走向我。
我:“将军战场临敌且不惧,奈何容不下几句言语?我贱命一条,只是为将军不耻!”
蒙将军:“慢!你说说,本将军何耻之有?”
我:“将军真杀了我,对将军、秦国,好处实在没有,为害却不浅。周王无道,诸侯相争,为的只是称霸,连年战乱,百姓遭殃,求个安身之所不能得,所以只身飘零,委身他国,非不恋故土、爱父母妻子。”
我:“百里奚是虞国大夫。晋献公送美玉和良马给虞国国君,希望借道虞国去讨伐虢国。美玉和良马,是晋献公的宝贝,舍心头之好予人,是有非常的谋划。晋国灭了虢国,回师途中又灭了虞国,百里奚被俘虏。后来晋献公嫁女到秦国,百里奚被当作奴隶也陪嫁到秦国,他忍受不了如此屈辱,逃了出来,至楚地时被抓住,秦穆公才听闻百里奚颇有贤能,准备用重金赎回,可树大招风,这样势必引起楚国的注意和怀疑,穆公于是故意说愿用五张黑山羊皮赎回走丢的奴隶,百里奚得以重返秦国。人们称百里奚为五羖大夫,羖就是羊。此时百里奚已经七十多岁,秦穆公与之日夜谈论国事,将国家军政也交给他。百里奚谋无不当,举必有功劳,秦国得以内修国政,开地千里,称霸西戎。百里奚死的时候,秦国男女流涕。百里奚非秦人,成就秦国何等霸业。”

我:“商鞅是卫人,在魏国时长期被埋没,只有一个人知道他的才干,这个人是魏相公叔痤。公叔痤临终时,向魏王举荐商鞅,又指出,如不用他就杀了他,以免将来对魏国不利。魏王走后,公叔痤劝商鞅赶紧逃走,商鞅说‘彼王不能用君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君之言杀臣’,继续留在魏国,可见他非凡的胆识和智慧。果然,魏王对公叔痤的临终之言一笑置之。商鞅如此被轻视,待在魏国没有前程可言,他选择去了秦国,秦孝公的近臣一一景监非常欣赏他,安排他和孝公见面。也许习惯了被人看轻,商鞅选择了委婉的方式,表现含蓄。几次见面,商鞅顾左右而言他,说些秦孝公不感兴趣的话,几番试探、吊足胃口之后,商鞅直入主题,言明他的富国强兵之策,秦孝公大为感动,把国事交给他。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景监能够唯才是举,不只是商鞅的幸运,何尝不是秦国的幸运?秦国不彻底变更旧法,很多问题不能彻底解决,如此势必积重难返,强秦从何谈起?所以商鞅制定新法,这不可避免要损害相当人的利益,特别是宗室和贵戚们,但他认定,非变法不能强秦,非重刑则新法不行,付出何种代价,都是不计的,这是何等的气魄!幸运的是,秦孝公和商鞅持有相同的看法。新法起初受到阻挠,以身试法者大有人在。秦孝公的兄长一一公子虔犯法,被处劓刑,劓刑,就是割鼻子。亲兄弟没了鼻子,秦孝公是否有过迟疑,无从知晓,但是商鞅后来付出的代价,各位都知晓。后来,受刑罚的名单又增加了太子少师公孙贾。处罚的人越多、身份越显贵,新法就更能被信服,最终成为秦国上下的意志。数年以后,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人应该记得,魏国的吴起从秦人手中夺走了河西之地,后来又在此处,五次大败秦军。秦国要想洗刷耻辱,在六国面前重新直起身子,收复河西是绕不过去的。商鞅以魏国为腹心之疾,将兵攻打魏国,拿回河西之地,为了躲避秦国的兵锋魏国被迫迁都,而秦国也恢复了秦穆公时期的霸业。强秦走向现实,商鞅厥功至伟。商鞅非秦人,成就秦国何等霸业。”

我:“可见,一个人的贤否,不因六国的身份而少一点,不因秦人的身份而多一点。将军今日,带的兵士不能说不多,手持的武器不能说不锋利,小的孤身而已,杀我和翻动手掌一样容易,但杀了我,将军却不能被称为勇,为将军计,其害一也;将军因我不是秦人而杀我,这和让秦穆公拒百里奚、秦孝公拒商鞅,道理本同,如此,则穆公之政、河西之地不为秦有,何况一旦外泄,一可传十,十可传百,群轻折轴,积毁销骨,六国之人临近秦土而不敢入,六国智谋之士,虽站立于秦庭,奇谋巧虑岂能复闻于秦王?将军获害才之名,大秦失尚贤之义,为将军计,其害二也。将军既要杀我,我贱命一条,死不足惜,请见戮。”
蒙将军:“哈哈!我早听闻,楚地多出良才。眼下,韩、魏、赵、卫、楚合纵而来,非常之秋,军中正是用人之际,若你有心,效命军前,此处不失为安身立命之所。怎样,愿意跟着我蒙骜吗?”
我:小的不才,所以装饰言词、见笑于今日,实箭在弦中,不得已而为之。如将军不嫌弃,愿为将军驱使!”
蒙将军:“季三,你且留在军中,听候差遣。另外,营中自有规矩,凡事听令而行,不可胡乱走动,切记。”
我:“诺!”
蒙将军:“驾!”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上一章: 烽烟再起一一楔子